APP下载

孩子病了,多半是家庭出了问题

2020-02-26王婷席娜

婚育与健康 2020年12期
关键词:小菲障碍青少年

王婷 席娜

“小姑娘,阿姨问你几个问题,答对了有奖励哦!”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朱俊敬的诊室,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诊场景。面对未成年人这一特殊群体,朱俊敬总是表现出天然的亲和力和超常的耐心。从医近10年来,她在一次次实践中见证着自己的变与不变,也在一个个酸甜苦辣的医患故事中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共病治疗关键在于精准用药

在接诊中,朱俊敬常常会遇到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分离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网络成瘾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其中,有一名11岁男孩让她印象尤为深刻。

小菲(化名)是家里孙辈中唯一的男孩,平时深受长辈宠爱,然而性格要强的妈妈却对他非常严厉,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在品行方面,只要小菲没达到妈妈的要求,就要受到批评甚至会挨打。半年前,老师发现小菲上课总是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很多,写作业也是拖拖拉拉,学习成绩持续下滑。

妈妈得知后气得打了小菲一巴掌,此后,小菲总是莫名哭泣,后来变得少言寡语、不吃饭,甚至还出现了与自己年纪不相符的各种担心,且深陷其中无法自控。妈妈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赶紧带他来到郑州市八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

经综合评估,小菲的诊断结果令人惊讶,他竟然同时患有童年情绪障碍、强迫性障碍、多动性障碍和抽动障碍。面对如此复杂的共病,先治哪个后治哪个,又该如何做到精准用药呢?怎样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又避免几种药物相互“打架”呢?朱俊敬感到了莫大的挑战。针对一连串颇为棘手的问题,她决定先小剂量用药,同时严密监测其副作用,再依据疗效逐渐增加剂量,治疗20多天后,小菲的精神症状明显改善,又经过规律的心理疏导,一个多月后顺利出院。

朱俊敬说,共病在精神障碍中很常见,想要明确诊断,需要搞清楚几种疾病间的横向关系、纵向发展关系、共同的病因、病理机制等。共病中的每一种疾病都改变了患者的整体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因此,处理起来更为复杂,应按照几种疾病的轻重缓急进行分类处理,同时要特别注意平衡不同药物的配比。

“问题孩子”背后多有“问题家庭”

随着社会转型和快速发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和精神卫生问题日益凸显。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中,约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因抑郁症自杀的人数高达20多万,其趋势还在逐年上升。其中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尤为突出。

15歲的珊珊来自一个单亲家庭,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妈妈为了给她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多年来一直瞒着她说是爸爸工作忙,常年在国外出差。在生活上,妈妈从小就给她灌输“要独立”的观念,经常留她一个人在家,洗衣服、做饭、打扫卫生都让她学着做。逐渐地,珊珊的自理能力上去了,可心情却怎么也好不起来。有一次,她无意间翻到了爸爸的遗物,顿觉晴天霹雳,内心再也无法平静。

从那以后,珊珊便出现了一系列精神障碍,总感觉有人在跟踪自己,说活着没意思,经常用圆规、小刀把自己的胳膊划得伤痕累累。在郑州市八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姗姗被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药物加心理治疗40多天后好转出院。

“孩子的精神疾病,像一面镜子,照出家庭和社会存在的显性和隐性问题。”朱俊敬说,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家长强势的家庭里,通常会感觉自己被忽视,就会通过言语或者行为来获取关注,像珊珊这种非自杀性自伤就是一种典型表现。这种自伤行为的动机不是结束生命,而是释放压力,虽然他们知道这种行为是有危险的,但却因为可以缓解情绪而难以自控。

儿童、青少年因其特殊的身心特点,抑郁症的表现也和成年人有所不同,一般起病较急,持续时间短,症状比较隐匿。因此,朱俊敬提醒:家庭、学校、社会应多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尤其是家长,平时要多留心孩子日常行为的变化,比如原先很听话的孩子开始变得叛逆,或出现发脾气、哭泣、睡眠不好、不想上学、沉迷游戏等,这些都是心理问题的早期信号。

猜你喜欢

小菲障碍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Unable to read as a teen, now a PhD student儿时读写难,现今已博士
妈妈的秘密
跟踪导练(四)2
感谢老公的情人
感谢老公的情人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心灵休憩
选择障碍症
小菲真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