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里的中药拾趣
2020-02-26李江浩
李江浩
《封神演义》是明代许仲琳创作的长篇小说,约成书于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一百回,写的是武王伐纣的故事。《封神演义》问世数百年来,人们多关注书中奇特精彩的神仙斗法场景,往往忽略其他内容,比如书中有三回涉及中药文化,不仅对情节有推动作用,还体现出古代中医面对瘟疫流行的应对方法与用药特色。
一
《封神演义》第一次出现中药,在第五十八回“子牙西岐逢吕岳”。在这一回,吕岳让门人向西岐施下瘟丹,企圖用瘟疫屠杀西岐众人,而玉鼎真人命杨戬前往火云洞向三圣求药来解除疫情。在杨戬求得解药转身准备离开时,三圣之一的神农叫住了他,将他带到紫芝崖(后文又称紫云崖)赠予柴胡,并嘱咐:“你将此宝带回人间,可治传染之疾,若凡世间众生遭此苦厄,先取此草服之,其疾自愈。”同时说出一偈:“此草生来盖世无,紫芝崖下用功夫。常桑曾说玄中妙,寒门发表是柴胡。”
从神农的两段话中可以看出,柴胡可用于伤寒发热,对传染病有非常好的疗效。柴胡在临床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古今医药典籍中常见其身影,不少传世名方是以柴胡命名或将其作为君药,如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通过历代医家不断地运用,使一株普通植物完成了向知名中药的蜕变。
在《神农本草经》中,柴胡具有“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之功效。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增加了“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的作用。李中梓在《雷公炮制药性解》中又补充了“能提下元清气上行,以泻三焦火”的功效。在现代,《中国药典》记载:“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肺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脱肛。”
二
《封神演义》第二次出现中药,在第六十回“马元下山助殷洪”。在这一回的战场杀伐描写中,作者一反常态,巧妙运用中药药名的谐音,编写了一首中药药名词来描绘战场:“扑咚咚陈皮鼓响,血沥沥旗磨朱砂。槟榔马上叫活拿,便把人参捉下。暗里防风鬼箭,乌头便撞飞抓。好杀!只杀得附子染黄沙,都为那地黄天子驾。”
这首词的大概意思是:“战鼓震天响,战旗染血光,战场对垒,战将冲锋,大声叫喊着活捉敌将。厮杀过程中,对方正暗里提防冷箭流失,不想头部被飞爪击打,落下马鞍被生擒。杀伐过后,尸骸遍野,血染黄沙,却只为天子一人江山稳固而已。”
整首词一共嵌入了九味中药药名,分别是陈皮、朱砂、槟榔、人参、防风、鬼箭、乌头、附子、地黄。九味中药药名或取谐音,或取字面意思,或指代其他,各得其所,协力描摹。如地黄取谐音“帝皇”,陈皮、朱砂、防风、鬼箭取字面意思描述事物、颜色和动作,槟榔、人参、乌头、附子指代人物和身体部位。整体构思巧妙,趣味性十足。
三
《封神演义》第三次出现中药,在第八十一回“子牙潼关遇痘神”。这一回里,西岐六十万大军在潼关遭受痘疹,危急之间,杨戬二赴火云洞面见三圣求药。求得解药后,神农又带他前往紫云崖赠予升麻,并赋诗一首:“紫梗黄根八瓣花,痘疮发表是升麻。常桑曾说玄中妙,传与人间莫浪夸。”诗中前两句分别写了升麻的基本形状和作用,最后是两句评语,表明升麻效用极强。
在知名度上,升麻并没有柴胡名气大,但是在药用价值上,升麻丝毫不逊色于柴胡。《中国药典》记载:“升麻,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用于风热头痛,齿痛,口疮,咽喉肿痛,麻疹不透,阳毒发斑;脱肛,子宫脱垂。”因有透发作用,与葛根等药配伍成升麻葛根汤,具有很好的解表、透疹作用;因为清热解毒的功效,和其他疏散风热药配伍后,可以治疗多种热毒所致的疾病;同时又因具有升举阳气的功效,常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治疗中气下陷导致的疾病。
经过数千年的总结,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愈加详明,应用更加广泛。中药从草到药,再到家喻户晓,其实是一代代中医药工作者努力守候世人健康的结果。世上本无仙人授药一说,神农授药的说法,更像是历代医家向人们教授本草知识,希望通过普及这些知识呵护世人生命,维系世人健康的抽象总结,与其说灵药救人,不如说良医护人,与其追捧神药,不如尊重医务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