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春节传统文化的媒介呈现探究
——以《河南日报》1978 年—2018 年春节报道为例

2020-02-26常启云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年画版面

常启云,李 冉

(1.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0;2.开封市民族宗教事务服务中心,河南 开封 475000)

研究缘起

春节这一民俗文化是广大民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民众的一种生活传统,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社会性行为习惯[1],作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也是观察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最好样板。可以这样认为,考察中国人对春节的态度,大致可以知道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1978 年到2018 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也是中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的农耕社会逐步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型的四十年。在这个剧烈变动的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没有得到继承?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没有发生改变?在行为上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变?在国家强调文化自信,强调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回答上述问题,笔者以地方主流媒体的春节报道为例,通过分析主流媒介春节传统文化报道在媒介呈现上的变化,从一个侧面管窥春节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为加强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借鉴。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河南省所在的中原大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片土地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积淀更深,意蕴更浓。以中原大地作为研究依托,可以使研究更具典型性。《河南日报》是中国共产党河南省委机关报,是河南地区最具权威性的主流媒体,其对春节的媒介呈现,可以视为体现了中国主流社会对春节传统文化的态度。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问题的确立

目前有关传统文化媒介呈现的研究,大多以一个时期为切入点,研究该时期的媒介呈现特征,鲜有探讨大跨度时段传统文化媒介呈现变化情况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纵向视角,以《河南日报》1978 年至2018 年春节报道的媒介呈现为例,比较并分析不同时期春节报道的媒介呈现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基于以上考量,本研究试图回答以下五个研究问题:

研究问题一:1978 年至2018 年间,对春节传统文化的报道多刊载于哪些版面,其版面位置是否有明显变化?

研究问题二:1978 年至2018 年间,刊载有春节传统文化报道的版面设计如何,不同时期是否有明显变化?

研究问题三:1978 年至2018 年间,对春节传统文化的报道如何运用图片,运用状况有无明显变化?

研究问题四:1978 年至2018 年间,春节传统文化的报道有哪些主要形式,前后有无明显变化?

研究问题五:1978 年至2018 年间,轰轰烈烈的经济大潮对春节报道的主题产生了哪些影响?

1.3 研究样本的选择

鉴于四十年跨度比较大,逐年抽样样本太多。笔者适当减小样本数,同时为了保持抽样合理性,笔者采取十年等距抽样方法,将四十年分为四个抽样框,在每个抽样框中随机抽取三个年份,最终抽出12 个年份:1979、1982、1985、1995、1997、1998、2001、2004、2008、2012、2015、2018。再从这12 个年份中,分别以“春节”“新年”“新春”“民俗”“年俗”“春晚”等词语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春节报道,经人工剔除重复文献后,共得到647 条相关报道作为研究的最终样本。

1.4 编码

由于报纸的媒介呈现主要体现为稿件所在版面位置、图片使用、版面设计、报道主题、报道体裁(形式)等维度,本研究也依据这些类目进行相应的编码。

(1) 对版面位置进行编码

本研究设定1 代表头版,2 代表2 版—4 版,3代表4 版—8 版。《河南日报》一般为8 版,有时会出版“特刊”,“特刊”有时为8 个版,有时会增至12 版甚至16 版,因此设定4 代表9 版—16 版。如果出现转版的情况,则仍归为最初的报道版面。

(2) 对图片进行的编码

研究将使用图片的报道记为p(不含图片新闻),未使用图片的报道记为q。

(3) 报道体裁的分类

研究将报道体裁分为消息、通讯、评论、科普类小品文、图片新闻五类。

(4) 报道主题分类

为了解决研究问题五,需要将与春节相关的报道按主题进行分类。由于春节报道内容非常丰富庞杂,本研究根据内容将春节报道分为四大类:以经济为主题的春节报道,以政治为主题的春节报道,以社会民生为主题的春节报道,以文化为主题的春节报道。在以文化为主题的报道中,又根据内容进一步划分为传统文化报道和非传统文化报道。

1.5 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该方法能够对媒介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描述与分析[2]。为了弥补内容分析法的不足,本研究还采用了质化的文本分析方法,对有代表性的报道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案研究,对报道内容及框架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解释。为此选择了1979 年的《年画园地花盛开》《水饺小谈》,1980年的《灯谜史话》,2018 年的《霍庄社火“烹”浓年味》《花灯迎春》《“芝麻官”的春晚记忆》《在豫西,聆听纸与剪刀的絮语》进行个案分析。

1.6 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编码是否一致,在两位编码员完成各自的编码工作后,对他们的编码进行信度检验。笔者采用Krippendorff's Alpha 信度[3]对编码情况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分别为:(1)版面α=0.963;(2)图片α=0.986;(3)新闻体裁α=0.982;(4)报道主题α=0.948,α 值均在0.9 以上,表明两位编码员的编码具有比较显著的一致性。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春节传统文化报道版面位置的变化

表1 报道内容与版面位置关系表①1995 年关于春节的报道集中在春节经济、新年新风气和政治生活这几类主题上,没有发现以春节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报道,因此此处统计数据为0。

从表1 可见,春节传统文化报道出现在头版的情况极其稀少(仅2001 年)。在1995 年之前,该类报道放在2 版—3 版的情况较多,而在1995 年之后则较多放在4 版—8 版,在《河南日报》发展出增刊后,则更多地放在增刊(2001 年以后)。增刊的出现一方面使春节传统文化的报道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一方面也凸显了《河南日报》在信息时代下的应对之策。

由于版面位置体现着新闻报道的受重视程度,可以认为1995 年之后,春节传统文化的报道渐渐远离了主要版面。结合时代与版面内容分析,原因之一是1995 年之后的《河南日报》更关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导致经济、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等内容的报道数量进一步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春节传统文化报道的版面空间。

2.2 春节传统文化报道中图片使用的变化

表2 春节传统文化报道图片使用情况的统计

由表2 可知,春节传统文化报道中使用图片的报道整体上逐年增多,接近此类报道总数的50%。这一方面说明随着读图时代和读题时代的到来,《河南日报》在报道此类题材时,比较注重对图片的运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河南日报》对以春节为代表的非遗文化的报道日益重视。

2.3 春节传统文化报道中报道体裁的变化

统计1978 年至1988 年第一个十年内1979、1982、1985 这三个年份的报道,可以发现报道体裁主要是消息、科普小品和图片新闻这三类。由于样本数量较小,此三类报道体裁在数量上差异不大。值得一提的是图片新闻多为组图,以数张图片组合来报道某一文艺演出或直观地展示某一传统文化样式是这一时期报道的特点之一。

在1988 年至1998 年,科普类文章和图片新闻依旧是春节传统文化的主要报道形式,消息减少,同时出现了通讯类报道。

在1998 年至2008 年,科普类文章和图片新闻依旧占有一席之地,通讯类报道继续增加,主题则稳定为“对某一民俗传统或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发展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效益”。消息较第二个十年继续减少,报道的形式有从以往“某地某时举行传统文化活动”并进一步介绍该传统文化的“硬新闻”写法向相对活泼的“软新闻”写法转变的趋势。

在2008 年至2018 年,传统文化报道以科普类文章、通讯和图片新闻为主且分工进一步明确。介绍某一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的起源和发展,以科普类文章为主;报道某一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和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以通讯为主;而单纯报道某一传统文化活动的举办,则使用单张图片或组图并附加简短的文字说明,直观而简练地传达事实。

2.4 春节传统文化报道中报道主题的变化

2.4.1 春节报道主题的变化

从表3 可以看出40 年来春节报道的几个变化特点,一是春节报道总量在逐渐增加。部分原因是《河南日报》越来越多地使用增刊对新年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报道。二是随着总量的增长,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文化四个类别的报道数量总体上在增长,其中文化主题的报道增长速度更加显著,所占比例也在逐步增大,这表明《河南日报》对春节的报道越来越往文化方向偏移①春节文化报道数量的增加也与本文的统计有关。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相关报道呈现出文化与旅游交织在一起的“夹带式传播”特征,即报道中既涉及各地利用节庆日和民俗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也涉及民俗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的内容。本研究将此类报道全部划入文化主题。。

表3 春节报道主题变化情况

2.4.2 春节传统文化报道和非传统文化报道的变化

表4 春节传统文化报道与非传统文化报道的分布情况①传统文化指侧重对春节传统习俗与文化进行介绍的报道,非传统文化指侧重对春节传统习俗的现代演变情况进行介绍的报道。

从表4 可以看出,在2008 年之前,传统文化报道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体上小于非传统文化报道,1995 年为0 条,1997 和1998 年只有3 条。从检索的资料中发现,上述三年春节经济报道分别为12 条、11 条和12 条,这说明在上世纪90 年代,春节报道侧重经济议题。但从总体上,传统文化报道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却呈不断增长态势,在2008年至2018 年这一阶段上升更加明显。背后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在最近十年,国家强调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作为机关报的《河南日报》积极贯彻国家的政策,并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能。另一可能原因是同期河南省内各地假日经济、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吸引了《河南日报》的目光,并对其作出了充分的报道。

2.5 春节传统文化报道中版面设计的变化

春节传统文化报道的版面设计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节日时期开辟专版、专栏较多;二是图片运用较多;三是传统文化元素渗透版面的方方面面。

以1979 年的报道为例,《年画园地花盛开》一文介绍了年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右侧即为作为照应的“新年画”专栏,专栏由数张不同类型、不同风格、反映当时时代特色的年画构成,正照应了文中“今年的年画种类多,风格多样,各有特色”这一介绍。1982 年春节期间,《河南日报》专门开辟了“年画专页”,陈列展示时新年画。到了2008年至2018 年这一时期,《河南日报》又发展出了集纳性更强、内容更丰富的文化主题的专栏或春节经济主题的专栏。

在第一个十年中,《河南日报》还开辟了总结春节期间上映的电影或举办的文艺演出的专栏,如“一九七九年春节上映影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春节献礼新片展览”“一九八二年春节文艺演(映)出”“欢度一九八五年春节省会文艺演(映)出”等,此类专栏往往位于第4 版—8 版,带有一定的广告性质,在一定程度上烘托了节日气氛。

传统文化元素渗透在版面的各个方面。如1985 年是牛年,报纸中出现了各种“牛”元素的图案,如一篇社论的末尾出现印章状的红色“牛”图案,某一期报纸的头版有大幅的“少女骑牛吹笛迎春图”。红色为传统的喜庆色彩,运用十分频繁,常用于划分栏目、点缀版面、装饰报道等。2018年正月初一,《河南日报》头版的版面设计综合了上述三个特点。该版以红色为主色调,以中国结图案和灯笼图案为主要元素,报道中的图片突出了窗花、灯笼、鞭炮、年画等元素,传统元素齐全,整体色调和谐统一,较上世纪80 年代的版式设计特色更鲜明,更具视觉冲击力,也更能营造新年氛围。

3 研究结论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与分析,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春节报道在版面上的位置与主题相关,与政治相关的春节报道(如春节座谈会、军民新春文艺晚会、基层慰问等)及与经济相关的报道(如整改春节市场等)会有一部分出现在头版。研究发现,在1978 年至2008 这三十年,春节经济、政治报道在要闻版的比例明显高于春节传统文化报道,但这一比例在2008 年至2018 这十年间有所降低。春节文化类报道一般放在次要版面,随着报道总数的增多,逐渐形成少部分放在要闻版,大部分放在专门的文化类版块和增刊这样的规律。总体来看,在1978 年至2018 年间,《河南日报》对春节传统文化的报道呈不断重视的趋势。

(2)在版式设计上,春节传统文化报道主题更丰富,内容延展性更强,设计更美观。含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图案和色彩在前十年是点缀式使用,每个元素、每个图案“单打独斗”,在最近十年,在对传统文化元素的使用上则更注重突出某一明确的主题,整体更和谐、更统一。

(3)春节传统文化报道多置于非要闻版,非要闻版多用专题报道,报道形式可以相对活泼,因此图片运用比要闻版多[4]。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符合该类报道本身的特色,也符合新闻报道中图片运用的原则。

(4)从1978 年至2018 年,科普类文章和图片新闻一直都是春节传统文化报道的主要报道形式,后期通讯这一形式也逐渐被运用到春节传统文化报道中并成为主要报道体裁之一。三种报道体裁逐渐形成明确分工,科普类文章和图片新闻侧重历史和信息拓展,通讯侧重现状、前景和影响。

(5)研究发现,《河南日报》的春节报道在主题上呈现出鲜明的框架特点,《河南日报》的春节报道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和文化四大框架。这些框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色彩,并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如1979 年的《水饺小谈》介绍水饺这一传统食品的发展历史,文章位于“知识小品”一栏,可见当时不是从新闻这个角度来处理这类题材。《年画园地花盛开》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如文中有“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年画创作出版有了很大发展,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一”“特别是在新时期总任务和总路线的鼓舞下,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专业和业余美术工作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年画创作出版工作的恢复和发展”等时代色彩鲜明的表达。

与1979 年的报道相比,2018 年对传统文化的报道则更专注传统文化本身,政治色彩明显淡化,文化意味更纯粹。《“芝麻官”的春晚记忆》以“芝麻官”这一象征符号为切入点,讲述了豫剧这一艺术形式的流变和现今的继承状况。《在豫西,聆听纸与剪刀的絮语》则使用了大量的剪纸图片来表现剪纸这一艺术形式。《滑县木版年画的世代流变》一文以“自嘲为‘罪人’的耿建社”和“被称为‘功臣’的韩建峰”两个人物为引子引出滑县年画,对“深藏民间一度被人遗忘的滑县木版年画”进行了介绍。

就文化框架而言,在1978 年到2008 年,对迎春晚会、春晚等以现代方式庆祝春节的文化活动报道的数量明显高于以传统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报道。而在最近十年,这一情况被扭转,尤其是2018 年,在60 条文化报道中,有41 条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或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报道。

春节文化报道框架呈现出“融合”的特点,并在最近二十年体现得越来越明显。1986 年的《乐舞迎新春 游子思乡情》,将文艺晚会的形式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1995 年的《河南省迎春戏曲晚会在郑举行》也是以文艺活动为框架进行报道,同时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1985 年的《朱仙镇年画添异彩》在介绍“年画”这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报道了朱仙镇年画的制作和销售状况。2004 年的《新乡,主打民俗旅游》将民俗文化报道与经济报道相结合,在报道当地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同时也介绍了民俗文化的内容。1980 年的《灯谜史话》是科普类文章,而2018 年的《花灯迎春》的内容则是“2月10日晚,一场花灯盛宴在绿博园开启”“游客在欣赏彩灯之余,还能参与互动体验活动”,将传统习俗与现代的迎春活动和春节期间的旅游业结合在一起。

4 小结

《河南日报》1978 年至2018 年的春节传统文化报道具有鲜明的特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存在报道同质化现象,有的报道不够深入,没有深入分析传承传统节日文化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另外,文化报道与经济报道相结合有可能导致报道重心出现偏移,报道主题又会回到经济发展而非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上来。同时,报道最好能适当指出产业发展中的不足,等等。我们相信这些不足在今后会逐步得到改进。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年画版面
牛年画牛
年画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缸鱼年画之旅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版面“三评”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