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人”这一教育目的

2020-02-26邹宇利

卷宗 2020年28期
关键词:升学率神性终极

邹宇利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1 “以人为本”理念是教育的立足点

1)“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哲学意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需要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是“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大多则是相对于物本思想,主张人贵于物。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而是“根本”的“本”。以人为本不是哲学本体论的概念,而是哲学价值论的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不是说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我们应当关注于人本身,而不是关注除人之外的其他东西。

2)“以人为本”理念与教育。(1)人需要教育。从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哲学意义上来看,人是世界之本,任何事物离开了人都是没有价值的。在这个世界上,最宝贵、最神圣、最有价值和尊严的难道不是人吗?人类一切所作所为,其根本意义和终极价值难道不是为了人吗?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及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难道不是为了人的幸福、完善和实现人的解放吗?要实现上述目标,需要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但从人学观来看,一方面,人不是一种“本质先定”的“现成性存在”,而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生成性存在”。人根本没有一个恒定不变、抽象单一的实体性本质,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生成的。如何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这就需要教育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具有“未完成性”和“有限性”。人的“未完成性”意味着人拥有了“自由”。人的发展不是沿着某种固定不变的轨道行进,而是一个充满多种可能性的复杂过程,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人到底应该怎样发展?人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去发展?这是需要教育来引导的。人的“有限性”意味着人的“超越”。个人始终是要走向消亡的,如何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个人如何超越死亡、超越时空的界限,这就需要教育来传承他的精神文明。正是因为教育的传承作用,人类才会积累和创造出如此多彩的灿烂文明。(2)教育必须立足于人的发展。在神本中,人是上帝的摹本,人本身并不重要,因此,这种教育就是让人“生来不完善”的神性得到充分地发展,要“教人从心灵上认识、热爱、赞美、信仰和服从上帝”,人的自然需求、世俗要求则被排斥在教育的视野之外。 在物本中,社会发展的政治要求、经济需求,或体现政治、经济需求的知识与技能,或体现知识与技能的分数与升学率等居于突出地位,而人的发展则屈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政治要求、经济需求、知识与技能、分数与升学率。因此,这种物本教育里的“物”既可能是社会的政治、经济,也可能是知识、技能,抑或分数、升学率,但这些物本教育的共同特征是人的发展处于教育的边缘。可以说,无论是神本教育,还是物本教育,都是从人的发展以外寻求教育的基点,使教育的意义依附于人的发展之外,而不是人的发展自身,从而使教育成为无人的世界,变成了政治斗争的舞台、经济逐利的学店、知识与技能的占有或分数与升学率的攀比。

“以人为本”的教育则把人的发展置于教育的核心,教育体制的创设、教育内容的选择与教育方式的取舍皆以更好地促进人的发展为旨归。自然,人的神性寻求、政治争斗、经济强盛、知识与技能的占有或分数与升学率的攀比等皆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在教育中也应占有其应有的份额,但一旦把人的神性探寻、政治要求、经济发展、知识与技能的占有或分数与升学率的攀比等某一方面的生活需求视为教育的全部或唯一,就会使教育走向其对立面。因为人的发展并不能简单地化约、等同于上述的某一方面,而是上述各方面的有机统整。因此,教育必须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发展,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更好地协调、实现人的上述需求,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一种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人”

卡尔·马克思所指出的,“在古希腊,一种作为强烈和持久向往之目标的理想在生理上和精神上成功地塑造了人类,无论如何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只有遵循着一个最高目的才有存在的理由①。”此话无疑是有道理的。尽管教育不能不考虑当下的、现实的需要而确立一定的、近期的、现实的教育目的,但是,研究和确认教育的终极目的也绝非无关紧要。首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衡量各种具体的教育目的的最终尺度,离开这一尺度,我们就无法对某种具体的教育目的作出最终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判断。其次,由于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类教育活动力求实现的最高目的,因此,它一旦被我们所认识和把握,就对人类的教育活动起着指引、导向作用。再次,由于教育的终极目的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 代表了人类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最高境界,所以,它对于各种具体的教育目的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具有统一和调节作用。

人与教育世界是融为一体的,教育世界也是人建构起来并寓于其中、渗透于其中的有意义的、不断流变的整体。因此, 不仅要在教育中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要获得对教育的完整性把握,。要把教育看成是一个有意义的流变整体。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当下的、眼前的教育和非当下的、不在眼前的教育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一个在时间中不断流变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人”这一终极教育目的就是贯穿于与这个不断流变着的整体之中的。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人”,并不是在片面地宣扬教育目的的抽象性,更不是在鼓吹教育要超脱现实和远离实际,而是为了坚持教育固有的质的规定性和教育本质中的永恒性。如果没有抽象到跨越任何时代、任何条件的具有普适性的高度,一切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都没有了主心骨。至于教育目的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等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一面,可以体现在对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进行富有时代性的阐释,更可以体现在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各级各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中。

注释

①拉塞克、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20页。

猜你喜欢

升学率神性终极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民间资源、自然神性与人文主义立场——阿来小说论
自然神性辉光下的凹村世界——雍措散文集《凹村》解读
春·遇见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发明师
终极擂台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