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科内容为依托(CBI)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20-02-26徐天舒
徐天舒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
1 引言
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改委于2017年1月共同发布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促进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性,旨在推动中医药向海外输出。利用英语这一世界通用语言作为媒介,弘扬中医文化,传播中医药独特的价值观,这是每个杏林学子的神圣责任。目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西方国家文化,本土传统文化缺失,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失语症”现象。为了增强中医药文化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跨文化传播能力,在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医文化内容势在必行,这不仅仅是中医药文化“走出去”的策略,更是战略。
2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理念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简称CBI),其理论依据源自Krashen在1985年提出的“有意义的输入假说”理论。此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本质是“有意义的,能理解的输入”,而不仅仅是众多实用的语法规则的堆砌和单调重复的操练[1]。Kern.R. G认为CBI教学理念推崇围绕学科知识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场所变成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交活动的地方,学生参与学科学习活动,并参与各种扩大文化视角的交流活动[2]。
随着CBI教学理念的诞生,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在国外出现了三种依托式语言教学模式:主题式即语言教学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保护式就是把二语学习者同本族语学习者分开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附加式是让二语学习者和本族语学习者一起进行相关的学科课程教学,同时进行语言课程的学习。这些教学模式有效避免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含义的人为分离,与教学理念完全一致。
3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模式
近年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对CBI教学理念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和积极实践。其中袁平华在此领域做了深入的研究,他认为语言教学不应是孤立的存在,学科内容应成为语言学习的一种载体[3]。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学习与学科内容相关的语言知识为抓手,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同时促进学生对学科通识性,科普性、人文性等知识的渐进性积累,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3.1 课程模块的完善
针对我国各大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革课程设置,进一步完善课程模块。通过调整语言技能、学科内容(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内容)动态比例,促进课程模块之间的衔接,构建符合培养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涵盖通识英语,通用英语等应用型课程在内的、体现“基础-提高-专业”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实现从单纯的语言教学到语言知识与学科内容并重再到以学科内容带动语言习得的渐进式过渡。
3.2 教学内容的融入
注重语言技能培养与中医药学科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和,形成校本配套教学资料。开展双语教学,将语言与中医药专业结合,提高学生医学英语应用能力。加强阅读翻译教学促进中医文化渗透。鼓励学生参与中医药相关的文化活动,例如组织主题自选式调研,中医药语料库的建立,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相关经典案例库的建设等等,促进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最大限度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在学习学科内容的同时提升语言能力。
3.3 课外活动的开展
第二课堂的开设实现了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大变革。在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提供学科知识相关内容并以此为载体,以对话性思维模式为支撑,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体验,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传统中医文化的普及。通过开展系统的中医文化讲座,中医术语英译比赛,中医文化英语演讲竞赛,增设中医文化主题的英语角等活动,有效补充课堂教学。
3.4 评估方式的改变
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的评价体系是评估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核心。改革作业布置方式,增加开放性、任务型的作业,如医学论文摘要的撰写、自选主题调研、文化传播案例分析等。改变单一的测试方式,加大形成性评估比例,包括对文化传播案例的分析能力、案例报告的评价能力和反思能力等,组织团队活动并细化合作成绩的评判标准,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助用,实现从传统的“学习测试”向“测试促进学习”的转变。
4 结语
时代的发展呼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改革的目标在于顺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文化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基于CBI的语言教学模式根据交际教学法的原则,强调在有意义的学科环境中进行语言学习,这一模式既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又能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值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尝试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