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平台的华文教师TPACK协同建构研究
2020-02-26鲁媛
鲁 媛
(东华理工大学长江学院,江西 抚州 344600)
1 引言
本研究在分析传统华文教师培训方式和内容的基础上,引入网络协作学习理念,利用慕课平台所具有的“开放性、交互性”等优势设计培训方式,把单纯的显性知识教授培训转换为在线协作任务,依靠任务交互形成协作培训的境脉,促进华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构建,进而达到华文教师分层次培训的目的。
2 TPACK的内涵及生成路径
教师应注重有效整合技术、教学法和学科内容,实现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陈娜、唐燕儿(2010)认为华文教师培训在学科知识层面上应包含汉语言本体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等;教学层面包括二语习得理论、教学法理论、教育心理学等;技术层面上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知识、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理论、计算机辅助汉语言测试等。
发展教师TPACK的主要途径包括:基于同伴互助模式的 TPCK-COPR模型、基于设计的学习,混合式学习、基于微格教学的课例研究,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教师发展实验。在实践方面,Peeraer,Jef(2012)利用TPACK框架开设了一个针对越南语教师的三年培训计划,实践效果显著。吴焕庆,余胜泉,马宁(2014)将协同知识建构的理念与方法引进教师TPACK发展过程中,构建了教师TPACK协同发展模型,并在深圳南山区开展了促进教师TPACK发展的课程实践研究。实践证明协同知识构建能促进教师TPACK发展。协同知识建构关注个体和集体的双重建构,强调与学习者先前的知识与经验相互联系,在技术性环境中,采用情境性任务,以共同目标驱动协作任务完成中的共同参与。
3 基于慕课平台的华文教师TPACK协同建构
慕课采用云技术搭建网络协作学习和培训资源分享平台,采用多样化的交互工具设计情景和建设交互环境,还提供包括海量存储、大规模实时在线课堂、培训组织管理服务、在线论坛及课程作业中心等在内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为学习者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提供了硬件条件。在技术支撑下,通过小组协作学习的基本方式,实现参训学者对系统认知中信号进行编码、存储、量化提取、概念形成与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处理过程,从而使静态知识呈现方式的培训内容转化为动态式、数字化、个性化的活动内容。
3.1 自主学习与社会化探索学习
学科知识(CK)、教学知识(PK)、技术知识(TK)等显性知识类课程,受训教师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阅读演示文稿和文本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学习目的性强,自觉性和自主性高。参加培训的教师目的明确,多为在教学中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成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较强,一般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
慕课平台支持多种格式的培训资源,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等等;慕课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具有很好的细粒度划分,支持学习者自由选择教学视频片段,跳过已知的学习内容,自主构建和完善知识体系。教学组织者定期发布教学微视频,通过电子邮件、RSS、论坛动态生成课件内容,培训组织者对课程管理是开放式的,培训导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可以通过集成第三方互动工具如Facebook、wiki、blog进行交流。交互过程对于知识的建构、理解与迁移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对知识的交流与共享,相互反复激发、评价与修正,逐渐形成新的认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理解。
3.2 基于设计的主题式协作学习
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知识(TP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需要用在实践中体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因此,培训要从教师的实际面临的教学问题出发, 基于设计的学习是教师学习整合技术到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方法。在这过程中:1)教学主体是促进者和咨询专家,他们根据现实情况创设情景,设计需要用教育技术解决的实际教学问题,布置相关的任务。2)每一位参与培训的教师与其他人形成协作小组,共同合作设计利用不同技术方法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并在实施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设计方案。3)培训导师负责指导协作小组的设计工作,重点关注小组设计思路的形成过程,发现成员在问题处理观念和方式上与培训目标存在的差异,必要时提供思路点拨和技术参考。4)评价教师的培训效果不仅仅要考察设计方案成品,更要考察小组成员对其参与的项目的理解、认识和观念。事实上,基于设计的学习就是要让教师学会慢慢整合学科知识、教学理论和教育技术等。
3.3 基于微格的教学课例实践与分析
如何将知识更好地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才是培训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有别于传统的知识讲授方法,教师培训应采取更多地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模拟实践等方式,深化教师对学科内容知识、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的理解,激发学习的动力。Carvin采用微格教学课例来发展数学教师的TPACK,即一名小组成员以微格教学的方式讲授由小组共同合作设计出的一节课,小组成员共同观看、反思、讨论、评价和修正,在此循环的过程中体会TPACK的发展。本研究将微格教学实践引入华文教师培训环节中,基于上一个培训环节已经设计出的技术方案,利用微格教学形式进行技术方案验证。
3.4 评价反馈
慕课将评价融入到整个培训过程中,为培训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及时反馈。慕课平台创新性的将练习嵌于课程学习过程之中,集培训效果诊断性测试、形成性评价、学习过程动态跟踪和个性化指导为一体。慕课平台包括机器评分、自我评定、同伴互评三种诊断性评价方式,可以客观反映培训效果。培训组织者可以定期从后台日志文件中提取相关变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及时调整学习步调。促进培训知识在及时的检测与巩固中内化,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及教学效益最优化。
4 总结
本研究从传统华文教师培训的特征和存在问题出发,引入协作学习理念和慕课培训形式,为华文教师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协作任务完成为驱动,利用慕课平台探索不受地理区域限制的华文教师培训,促进华文教师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