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表达在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中的实践研究
2020-02-26刘可心
刘可心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 南充 637000)
20世纪80年代由Pennebaker首次提出采用书写表达的心理干预方式对健康大学生实施干预,结果显示其可明显降低焦虑,改善身心健康[1]。目前,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阶段,人际关系、学业和就业压力等问题层出不穷,心理发展呈现出矛盾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导致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基于“书写表达可以克服文化、语言障碍、保障隐私、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普及性好等特点”[2],特别适用于学校情境下的心理咨询。
1 高校心理咨询辅导现状
针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各级各类院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开设相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也广泛运用于实际辅导中。实践表明,各种策略在短期内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能力提高和效果长期化等方面还有待改善[3]。
现阶段普遍存在三类不愿意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学生,一是不善于且不会表达,无法面对面讲清内心感受;二是羞于表达,认为进入心理咨询室是“有病”的标签;三是没有耐心讲述或不愿等待咨 询[4]。以上三类学生都更适用于采用治愈系方法进行心理干预,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可以表达且被保护的。
2 书写表达的相关内涵
2.1 界定
国内学者将书写表达界定为“一种内隐式、保护性和自助性的心理干预方法[5],是指导被试在规定时间内,根据特定主题,通过书写方式记录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表露内心最深处的情绪、感受和想法,以促进其身心健康的一项标准化任务。”
2.2 适用范围
书写表达的对象是自己,个体可以通过相对安全而隐私的途径宣泄情绪,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书写情绪作为一种新型心理干预方法在家庭、学校、社区和临床等环境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发现,愿意主动配合进行情绪书写,且有较高认知和适应能力的个体,能在心理干预中获得较大改变[3]。
2.3 分类
按书写的主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即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书写表达和以积极情绪为主题的书写表达[4]。
2.4 影响因素
书写表达干预效果主要受个体和书写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因素中,男性比女性获益更多[5];受教育程度越高、表达能力越强的人能得到更大改善[6];配合程度越高、积极接受治疗的人受益情况良好[7]。从书写环境看,只要符合参与者的时间地点都可进行,并且这个环境是他们所能接受并放下防备的。
3 学校心理咨询与书写表达
3.1 焦虑、抑郁等情绪
近年来隐匿性抑郁症患者数量增多,常见于学历、身份地位较高,事业有成的人群。他们积压负面情绪,出于应对社会交往、应付工作和家人,碍于面子而强颜欢笑,隐藏内心深处的痛苦、压抑、忧愁等。研究者对广州大学生微笑型抑郁症作的调查分析显示,微笑型抑郁症在大学生群体中已占较大比率[8],引发高校的高度重视。书写表达可以提供一个文化敏感的方式宣泄个体情绪,揭露深处感情事件而不被指责[9]。鼓励大学生以书写的形式尽情抒发个人真情实感,通过暴露内心降低甚至消除来自创伤经历和消极情绪的压力。
当代大学生受到较高的社会关注与期望,在自身存在就业、竞争压力等的同时普遍具有对事物追求完美的心理倾向。当美好愿望与残忍现实之间形成巨大落差时,大学生可能因自卑而出现过度代偿行为,即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行为模式掩饰不安,虚化外在的美好形象,最终产生“不为人知”的焦虑抑郁情绪并拒绝倾述。被试对象可经过多次书写表达以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合情绪,引导干预个体重新认知评价消极事件以及负面情绪,有研究表明,书写表达对有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大学生具有明显改善的咨询效果[10]。
3.2 交流与人际关系障碍
在丰富多样的校园环境中,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无法较好的融入集体生活中,缺乏与他人正常的交流交往能力,极易影响个人主观幸福感,逐渐影响个体生活学习,产生心理问题。这类学生因不善表达,不适用于普通言语谈话的心理咨询,书写表达以一种“隐形”的情绪宣泄模式,采用连贯性书写手法刻画内心世界。在连贯性表述中没有淡化情节,叙述形式不受人称、时态的限制,没有引导或者引导词,而个体的意识之流“仿佛毫无拘束地从个体的内心中沛然而出”[11]。注重个体的意识本身,可以随心所欲地想和写,揭示出深层次的自卑、自恋、完美主义等情节[3]。以书写表达对交流和人际关系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调整个体的自我认识,鼓励学生习得交流交往行为。
3.3 缓解家庭关系
研究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与原生家庭环境、父母关系等关联极大。在心理咨询老师的陪伴下,保证充分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氛围下,引导学生完成书写作品,了解家庭状况和学生真实想法,促进亲子沟通,尤其注重了解学生与父母间存在问题的原因,帮助亲子间改变固有消极的交流沟通模式,形成彼此更易接受的相处方式,为改善家庭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行视角。
3.4 被试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
干预对象的卷入度直接影响书写表达的干预效果[12]。学生作为被干预的对象需要自愿主动地配合完成整个书写过程,Moore[13]等研究发现,进行干预的对象卷入度越高,越积极主动地参与,披露的信息越深刻,越容易从创伤中回复过来。即被试学生的参与程度、披露程度、干预程度越高,效果越显著。专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无论是以创伤性经历为书写主题还是积极情绪为书写主题,都应表露最深的感受和想法,鼓励他们认知重评和释放情感上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效果。学生的心理辅导需要通过多次书写表露,正视并再次暴露于早期回避的创伤性体验或以积极情绪启动、拓建和构建被试的思想和行动[14],均可有效缓解负面情绪,增加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积极评价。
反之,如果学生配合程度低或假装配合,披露事件带有虚构等情况,缺乏处理情绪的经验和能力则获益较少。
3.5 教师的心理咨询辅导
在高校心理咨询辅导中,专业辅导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应对教师团队进行定期培训,熟练掌握书写表达的要领和技巧,如何引导学生自愿揭示内心真情实感都将直接影响辅导效果,关注教师心理,预防教师职业倦怠或心理压力造成的不良效果。以书面情感表露的方式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同时,运用到对教师缓解心理压力的实践中去,有助于教师在辅导学生时更切身体验学生的实际状况,灵活安排,合理改变策略,提高咨询效果。
4 书写表达在学校心理咨询辅导中的操作方式
4.1 操作时间地点
不同的被试对象对环境的适应程度各不相同,只要保证书写的环境安全且安静,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完成,研究者发现每次书写的时间以30~40分钟为宜,每天1次连续3~4天,或每周1次连续3~4周效果更佳[15]。
4.2 操作过程和反馈
一是教师应告知学生拼写和语法不重要,怎么想怎么写;二是被试学生应在写作前完成基线评估,根据专业的引导,披露真实事件和情感;三是“对于书写的内容,可以将其封存,也可以采用“回顾一粉碎”的方式,即当书写完积极情感时,引导个体重新审视书写内容,强化积极情绪,当书写创伤性经历时指导个体将书写内容撕成碎屑,在此过程中将纸看成消极的事件和情绪,伴随撕碎过程,减弱消极情绪”[3];四是教师应注重写作后的评估和随访,及时明确学生不断变化的心理状况,研究表明,多数采用书写表达干预学生心理问题的反馈在基线和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评估研究对象的心理和心理指标[16]。
5 结论
总体而言,书写表达对大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中有积极的干预效果,各高校应将治愈系方法积极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不断总结、进化、完善实施过程。重视学生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的一致性,提供一个合理有效且安全的方式让他们学会表达情绪并接纳情绪。学习和使用书写表达将为学校心理工作者和参与者带来全新的体验,让参与者在完全受保护的情况下,进行认知重构,通过不断书写,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在有效反馈的情况下,从不限主题、不限方式的书写形式到侧重目标选取书写主题,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迅速的时期,丰富心理咨询的常规模式,灵活改善并提高学生的个体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