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理想 繁荣中国学术
——《江苏社会科学》30年历程回顾
2020-02-26洪峰
洪 峰
内容提要 自1990年创刊以来,《江苏社会科学》历经1990—1999年的锐意改革、成功转型,2000—2009年的面向全国、开拓创新,2010—2020年的精益求精、再创新高,从后起之秀发展为业界领先且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扩大的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江苏社会科学》30载的开拓奋进呈现出多维综合、以学术讲政治、厚重朴实、创新引领等办刊特色,对中国学术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学术支撑。
《江苏社会科学》创刊于1990年,是江苏省社科联主管主办的大型综合性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杂志先后由赵永乐、刘若雷、金晓瑜、李静担任社长和主编。经过30年的不断艰辛探索、开拓创新和辛勤努力,《江苏社会科学》先后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及全国百强报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十强报刊、江苏优秀社科理论期刊等称号,入选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AMI核心期刊等。《江苏社会科学》30载的开拓奋进和辉煌成就是在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不断奋进发展的大背景中实现的,其凝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精神世界“大江苏醒”的风貌,呈现出多维综合、以学术讲政治、厚重朴实、创新引领等办刊特色。
一、1990—1999年:锐意改革、成功转型的青春乐章
《江苏社会科学》的前身为《江苏社联通讯》,其主办单位是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1998年后改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1979年,江苏省社联(1987年后简称改为江苏省社科联)的内部刊物《江苏社联简讯》复刊并更名为《江苏社联通讯》。在创办之初,《江苏社联通讯》作为“不定期的内部刊物”[1]《江苏省社联及各学会情况简介》,〔南京〕《江苏社联通讯》1981年第5期。,主要内容为介绍全省社科界的学会活动情况、学术研究动态和社联机关工作。这一时期《江苏社联通讯》的作者群、读者群和刊物影响范围主要在江苏省内。1988年,《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诞生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初具学术期刊的规模。一年半时间内,刊发了沈立人、厉以宁、公丕祥、洪银兴、童星、吴明瑜、李泊溪、谢伏瞻、王小锡、赵小琪、文晓明、樊浩、欧阳康(以论文刊发先后为序)等知名学者或优秀青年学者的论文,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影响。
如果把《江苏社会科学》的发展史比喻为一部壮美的交响乐,那么《江苏社联通讯》的历史就是亮点频现的序曲。《江苏社联通讯·学术版》依托江苏省社科联的平台而有了较大的发展,努力向学术期刊转型,但是其承担的机关刊物的功能也制约了其学术功能的充分发挥。
1990年2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复同意《江苏社联通讯》更名为《江苏社会科学》,刊期为双月刊,公开发行。1990年7月15日,《江苏社会科学》出版了更名后的首期(1990年第4期)。自此,《江苏社会科学》成功从机关内部刊物转向公开发行的纯学术期刊,在历经初创和改版的艰辛探索后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江苏社会科学》的创办基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的条件。一是时势条件。金晓瑜在《江苏社会科学论文精选(1990—2010)》的卷首语《风雨兼程20年——纪念〈江苏社会科学〉创刊20年》中认为:“能够办这样一本学术杂志主要是得益于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而带来的学术研究热的兴起。”[1]金晓瑜:《风雨兼程20年——纪念〈江苏社会科学〉创刊20年》,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江苏社会科学论文精选(1990—2010)》,〔南京〕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2010年印,第1页。二是区位条件。江苏人文社科基础较好、底蕴深厚,社会经济正值高速发展时期,对人文社科的相关投入不断增加。三是平台条件。主办单位江苏省社科联是省委、省政府联系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桥梁纽带。依托这一平台,《江苏社会科学》有可能吸引很多优秀学者的关注。四是团队条件。创刊初期,编辑部人员有12人(数量为迄今最多),而且办刊的热情很高。成员向着比较明确的目标努力,团队拧成一股绳。
团队齐心的前提之一是办刊目标较为明确。时任江苏省社科联理事会主席的胡福明同志在提议创刊时就强调了期刊的政治导向和作为理论阵地的目标。2000 年11 月,胡福明在《江苏社会科学》创刊10 周年纪念会上回忆道:“我记得十年前创办的时候,就是我在省社科联常务理事会上提出来的,要办个刊物,要办个像样的社刊。指导思想很明确,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推动江苏社会科学的繁荣,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另一个就是,给广大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个理论阵地,让他们茁壮成长。”[2]胡福明:《理论创新必须面对新的现实》,〔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胡福明提出的办刊目标一方面立足江苏,另一方面指向青年学人。这对于初创的《江苏社会科学》是比较切合实际的。《江苏社会科学》创刊号(1990 年第4 期)《卷首语》指出了当时思想理论战线的艰巨任务和《江苏社会科学》的办刊宗旨。“回顾80 年代,国际局势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同时,动荡不安,风云变幻;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也遇到了许多艰难和曲折,……思想理论战线面临着如何更坚决、全面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崇高而艰巨的任务。”“我们的办刊宗旨,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双百’方针,繁荣社会科学。”在以后的岁月中,《江苏社会科学》一直不忘这一理论阵地的宗旨和初心,始终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1990—1999年,编辑部(1993年后变更为杂志社)不断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克服困难、把握机遇,使《江苏社会科学》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的高水平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1997年和1999年的两次改版是杂志成为全国知名学术期刊的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金晓瑜在《江苏社会科学论文精选(1990—2010)》的卷首语中提到这两次改版的动机,即打造特色,增强学术性:“在初创的几年中,我们杂志约请了众多名家为本刊撰稿,这让我们收获了创办初期的喜悦。但是慢慢地我们冷静了下来,因为一本好的学术杂志仅靠名家作品的堆砌是不现实或不可靠的办刊方式,关键是在于办出特色来,靠办刊人的学术水平、学术敏感、勤奋努力,来吸引优秀的学术成果。”[1]金晓瑜:《风雨兼程20年——纪念〈江苏社会科学〉创刊20年》,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江苏社会科学论文精选(1990—2010)》,〔南京〕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2010年印,第2页。
1997年第1期,杂志进行了第一次改版。1997年第1期的《刊首语》表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努力在文章质量、编校质量、装帧形式等各个环节上作出改进”[2]《刊首语》,〔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确定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欣逢其时,我们将把握机遇,把刊物办得更好,努力使刊物成为宣传和研究精神文明的理论阵地。”[3]《刊首语》,〔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第1期。
第一次改版使杂志以学术、学者为中心,强化了理论阵地的功能,加强了学术的规范化,基本完成了向纯学术期刊的转型。(1)从1997年第1期开始,杂志封面以众多江苏知名学者在江苏地图上的签名为中心,突出“江苏”特色。这种封面设计一直延续到1999年第5期;(2)从1997年开始,文章编排顺序更重视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把总论、邓小平理论研究、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类的文章排在最前,这种顺序也体现在年度总目录的分类编排上;(3)1997年刊发了一系列邓小平理论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研究的专题论文,开启了杂志“栏目+专题”的格局;(4)1997年后,政治学与法学不再并列为一个栏目,而是在目录中分列,杂志的学科意识更加清晰;(5)1997年,杂志开设江苏发展研究栏目,该栏目迅速成为特色栏目,荣获1998—1999年度全省理论宣传优秀栏(节)目一等奖(报奖栏目名为“江苏发展论坛”);(6)1997年各期均为190页,现为240页,杂志风格更加朴实、厚重。
1999年第6期,杂志进行了第二次改版。金晓瑜在1999年第6期《改版絮语》中谈道,为了把杂志办成“中国第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要着力解决五个问题:(1)大幅度地提升学术水平。倾尽全力组织发表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论文;(2)扩大杂志的知名度。建立一支在国内外有学术影响的、高水平的作者队伍;(3)关心和追踪学术热点。从版面安排上、栏目设置上,对学术热点问题研究成果予以重点倾斜;(4)调整发稿结构。从以来稿为主转向组稿与来稿相结合,从以省内作者为主转向省内外作者相结合;(5)改善服务。“刊物是一个‘家’,一个作者与读者共同的家,处理好其中的‘家庭关系’,相互理解、帮助尤为重要。”[4]金晓瑜:《改版絮语》,〔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第二次改版使杂志呈现面向全国的视野,迅速向全国知名学术大刊迈进。(1)改版后,杂志列出的最高荣誉已经由江苏省优秀期刊变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杂志增设期刊顾问7 人及编辑委员会20人。顾问为费孝通、胡绳、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于光远和刘国光。顾问和编委成员中不少为北京、江苏、上海、武汉等地的学界泰斗、名家,既有全国性、代表性,又显示了杂志的学科特色。(2)改版后,杂志封面不再以江苏学者签名为中心,呈现雅致大气的设计风格。(3)改版后,杂志还在每篇文章的页脚处增加杂志名与栏目名,一方面便于读者翻阅纸质本,另一方面也为数字出版论文的网络传播打下了良好基础,便于读者从各种网络途径下载单篇电子版论文后都能迅速知道其期刊来源和栏目。(4)1999年第6期刊发了一组“学术研究与学术规范”专题论文,8位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涉及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学等)对一个主题进行讨论。这是《江苏社会科学》第一次刊发跨学科专题,初步展现了综合性学术期刊的特色和优势。(5)1999年第6期除了刊发“学术研究与学术规范”专题外,还刊发了“村民自治问题研究”专题。这两个专题都呈现了独特的学术眼光,具有一定的学术引领性。此后,杂志“栏目+专题”的格局更加成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6)第二次改版使编辑主动组稿的热情高涨,推动曾经弱势的社会学等栏目迅速崛起,促使由经济学栏目领跑的格局向多个栏目齐头并进的格局转变。
这两次改版使《江苏社会科学》全面提升品质并快速扩大影响力,形成了自身的特色、风格和视野。“通过这两次改版,特别是后一次改版,杂志从一个普通的学术刊物,一跃而成为一本严肃、高水准的学术杂志,并确立了杂志的办刊视野:立足江苏,面向中国人文学术界。”[1]金晓瑜:《风雨兼程20年——纪念〈江苏社会科学〉创刊20年》,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江苏社会科学论文精选(1990—2010)》,〔南京〕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2010年印,第2页。
二、2000—2009年:面向全国、开拓创新、影响力飙升的新世纪乐章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江苏社会科学》沿着两次改版的思路不断彰显特色,提升学术水平和全国影响力。
这十年间,杂志在前十年基本完成规范化建设的基础上继续与时俱进地强化规范性。1997年1月2日,国务院发布《出版管理条例》。2001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新的《出版管理条例》。可以说,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新闻出版法律体系加快构建,相关的法规、行政规章等不断完善。《江苏社会科学》也在这一大背景下进一步加强自身的规范化建设。2008年10月,《江苏社会科学》参与签署了《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与其他49 家学术期刊一起构筑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防火墙”,联手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2]《关于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联合声明》,〔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2009年10月,《江苏社会科学》参与发布“澳门共识”,倡导“恪守‘学术乃天下公器’之良训”,“积极探索适合自身期刊的编审制度,严格三审制、双向匿名外审制,拒绝平庸,避免刊发低水平文章”,“加强编辑队伍建设,规范编辑行为,廉洁自律,学术至上,塑造并维护学术名刊形象”[3]第二届两岸四地学术名刊高层论坛与会代表:《澳门共识:打造中文学术名刊,推动两岸四地学术发展》,〔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2008年,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承担、苏新宁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重大规划课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显示,《江苏社会科学》在“期刊学术规范”排名中位列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的第3位,仅次于《中国社会科学》和《文史哲》[4]《〈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研究〉部分成果简介》,〔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显然,《江苏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性已得到全国学界的高度认可。
这十年间,杂志聚焦前沿问题,开设了不少精品栏目,组织了众多专题研讨,不仅进一步彰显杂志特色,而且在一些学术论题上起到显著的引领作用。
杂志以经济学、文学等强势栏目为依托不断扩展选题,积极介入跨学科领域,引领新兴学科的构建,开启了一个个热点议题。继经济学子栏目“江苏发展研究”被培育为名栏后,经济学栏目不仅开拓了劳动价值理论、“三农”问题、民营企业发展、区域经济研究等方面的重点专题,而且积极推动跨学科的经济伦理学研究栏目的创建。杂志于2000年开设经济伦理学研究栏目,引领对新兴学科的讨论。2000—2003年,杂志刊发9组经济伦理研究论文,获得巨大反响。《论道德资本》[5]王小锡:《论道德资本》,〔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再论道德资本》[6]王小锡、杨文兵:《再论道德资本》,〔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三论道德资本》[7]王小锡、朱辉宇:《三论道德资本》,〔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等一系列论文(中国知网最高被引频次为138[8]对被引频次、下载频次的查询时间为2020年9月5日,下文不再一一说明。)引发了热烈讨论。2004年后,以经济伦理议题为主要支撑,杂志设置了伦理学栏目,不断激活伦理学热点议题,使其成为特色栏目之一。
这十年间,作为传统强势栏目的文学栏目同样不断开拓新栏目、新专题,形成特色性、思想性、现实性兼备的大格局。(1)文学栏目“能量外溢”,打造出了艺术学、美学、文化研究、新闻与传播学等方面的优质栏目、专题和论文。2000—2009 年,《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1]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下篇)》,〔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2期。(中国知网被引频次为252,下载频次为10261,创造了杂志历史上最高的下载频次)、《反思视觉文化》[2]周宪:《反思视觉文化》,〔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中国知网被引频次为179)、《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述评》[3]丁和根:《梵·迪克新闻话语结构理论述评》,〔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中国知网被引频次为126)等一批相关选题的高被引热门论文被刊发。这些论文不仅在被引频次上超过很多高被引学科(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论文,还创造了超高的网络下载频次,受到学界广泛持续的关注。(2)文学栏目形成了特色性、思想性、现实性兼备的大格局。文学栏目特色专题数量最多、最丰富,并且呈现出清晰的发展脉络。2000—2003年,文学栏目刊发了一系列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港澳台文学、女性文学等方面的专题;2004—2009年,文学栏目刊发了一系列世界华文文学、外国文学、网络文学、文学与公共领域、文学与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专题。其发展脉络大致为从国内向世界、从经典向前沿、从理论向现实扩展。
这十年间,哲学栏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现代西方哲学、宗教学、美学等领域,社会学栏目围绕社会结构、社会分层、社会转型、社会制度等问题,政治学栏目围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农村组织制度、和谐社会等议题,法学围绕中国行政法等议题,也都组织了一些分量十足的专题。可以说,这十年是编辑创新思维飞速提升、编辑视野多维扩展的十年。
这十年间,杂志栏目的多强格局基本形成。经济学栏目、文学栏目、社会学栏目、哲学栏目、政治学栏目等较为强势。社会学栏目的崛起尤其突出,该栏目在论文的二次文献转载量、被引量、网络下载量等一系列排名中突飞猛进,很快成为全国知名栏目。2003年和2004年,《江苏社会科学》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的社会学专题分别转载13 篇和12 篇论文,都排在全国第2 位。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可知,这十年间杂志的高被引量、高网络下载量排行前30名中,社会学论文占一半以上。社会学栏目崛起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江苏的社会学研究力量强大,中国社会学泰斗费孝通(1910—2005)是江苏人,且费孝通生前为《江苏社会科学》顾问之一,还在杂志上刊发了《中国现代化: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再思考》[4]费孝通:《中国现代化:对城市社区建设的再思考》,〔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等文,对杂志尤其对社会学栏目助力很大;二是杂志进入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行列并积极支持社会学栏目扩容,杂志1999年的改版大大增加了社会学的版面,也促使编辑更加积极地组稿;三是社会学栏目编辑积极融入全国学术圈、精心策划专题栏目并组织大量顶尖稿件,使得社会学栏目星光璀璨、名家大咖云集;四是社会学栏目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学界的巨大支持和帮助,“离不开像陆学艺、郑杭生等前辈的扶植”[5]方心清:《社会学编辑手记》,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江苏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精选(1990—2001)》,〔南京〕江苏社会科学杂志社2002年印,第512页。。哲学栏目也实现了较大飞跃。2000 年,杂志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马列主义、哲学类12个专题转载22篇,排全国483种被转载期刊的第10位。《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6]张之沧:《论福柯的“规训与惩罚”》,〔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康德论道德与法的关系》[7]邓晓芒:《康德论道德与法的关系》,〔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进入杂志论文中国知网下载量历史排名前15位。政治学栏目以较少的发文量获得了不低的关注度。2008年,杂志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政治类19个专题转载17篇,排全国735种被转载期刊的第24位。《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1]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系统分析》[2]臧乃康:《政府绩效评估及其系统分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进入杂志论文被引频次历史排名前10位。
这十年间,高被引量、高网络下载量的论文开始扎堆出现,杂志的全国学术影响力飙升。2000年,杂志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2003年,《江苏社会科学》加入中国知网,被收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这为杂志通过网络平台在全国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创造了可能。(1)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可知,《江苏社会科学》高被引量论文的前30名(被引频次为150以上)中,有27篇出自2000—2009年,其他三篇分别为1995年、1998年、1999年刊发,也接近这一时段。1990—1999年,《江苏社会科学》被引频次100以上的论文有6篇,被引频次50以上的论文有24篇;居首位的论文为《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3]朱力:《脆弱群体与社会支持》,〔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被引频次为456。而2000—2009年,被引频次100以上的论文达60篇(为上一个十年的10倍),被引频次50以上的论文达204篇(为上一个十年的8.5倍);居首位的论文为《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4]徐勇:《县政、乡派、村治: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被引频次高达843,亦居历史第1位。(2)从中国知网下载量的角度看,《江苏社会科学》高下载量论文的前30 名中,有22 篇出自2000—2009 年。2001 年刊发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5]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的下载频次为10261,创造了杂志历史上最高的中国知网下载量。(3)2008年,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重大规划课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显示,《江苏社会科学》在综合排名中位列人文社会科学综合类期刊的第6 位,在“Web 下载”排名中位列第5 位,而在“影响因子”排名中高居第2位(影响因子为0.1000),仅次于《中国社会科学》(影响因子为0.1046)[6]《〈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研究〉部分成果简介》,〔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显然,这一时期,《江苏社会科学》的全国影响力如日中天,直逼中国最顶尖的期刊。
2000—2009 年,《江苏社会科学》不断强化规范性,着力开拓创新,实现全国影响力的飞跃式提升,为杂志在此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国家级荣誉的获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2010—2020年:收获荣耀、精益求精、再创新高的华彩乐章
2010 年至今,《江苏社会科学》不断提升学术质量,增强传播力,收获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和省级以上的荣誉。2012 年,杂志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 年,杂志先后荣获首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和全国百强报刊称号。2014 年,《江苏社会科学》在全国2800 多种社科类期刊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15年,《江苏社会科学》再次荣获全国百强报刊称号,并获得江苏省十强报刊称号。2017 年,杂志被评为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十强报刊。
2010年以来,杂志的重点栏目设置仍维持稳定,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2010—2012年,过去的特色专题江苏发展研究、道德与文化研究、中国行政法改革研究等在这一时段仍然持续存在,新的专题研究较少。2013年,杂志开设理论热点栏目,该栏目于2015年更名为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并在2018年后成为每期出现的固定栏目,主要刊发与重大时政问题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总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方面的论文。2014年,文化研究方面的海外中国研究专题发表了3 期。2014—2015 年,生态哲学与绿色发展专题发表了9 期。2010—2015年,杂志每期的专题研究数量只有一两个,而2016年,专题研究的数量开始爆炸式增长,各个学科栏目都尽可能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出现,专题数最多的2016年第2期有9个专题。2017年后,杂志基本恢复了“栏目+专题”的格局,不过每期专题数量都在3个以上,专题研究仍较为活跃。2016—2020年,乡贤文化研究、国家治理研究专题持续活跃。2018—2020 年,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专题研究持续推进。总之,这十多年间,《江苏社会科学》不断做强主要栏目,并在专题设置上进行了重大探索,提升了专题研究的活力。
2010年至今,杂志各个主要栏目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格局。(1)社会学栏目在被引量、网络下载量等方面相对其他栏目的领先优势仍然很明显。2010—2020 年,杂志被引量排名前30 的论文中,社会学论文有13篇,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有4篇,经济学论文有3篇,法学论文有3篇,历史学论文有3篇,文学论文有2篇,政治学论文有1篇,教育学论文有1篇。2010—2020年,杂志在中国知网下载量排名前30 的论文中,社会学论文有9 篇,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有6 篇,文学与文化研究论文有3 篇,经济学论文有3 篇,政治学论文有3 篇,法学论文有3 篇,历史学论文有2 篇,教育学论文有1 篇。社会学栏目受到重要文摘杂志的持续关注。该栏目的《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与时空扩展》[1]刘少杰:《中国网络社会的发展历程与时空扩展》,〔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6期。一文同时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2011年,杂志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专题转载7篇,排全国期刊的第1位。(2)文学为被引量、下载量较小的学科,但文学栏目在天然弱势项上仍极具爆发力,出现了多篇被引量、下载量很高的力作。文学栏目的《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2]王鍾陵:《论姚斯的接受美学理论》,〔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被引量为93,中国知网下载频次为6367)列2010—2020 年刊发论文下载量排行的第1 位、被引量排行的第9 位。(3)2018—2020 年,经济学栏目、重大理论问题栏目、政治学栏目出现多篇下载量较大的论文。经济学栏目的《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与全球产业链集群重构》[3]刘志彪:《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与全球产业链集群重构》,〔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下载频次为5002,列2010—2020 年下载量排行第4位、历史下载量排行第13位。重大理论问题栏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资源与时代内涵》[4]臧峰宇、史海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资源与时代内涵》,〔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下载频次为3089,列2010—2020 年下载量排行的第13 位。政治学栏目的《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基于COVID-19 疫情的数据分析》[5]魏娜、杨灿、王晓珍:《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信息发布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基于COVID-19疫情的数据分析》,〔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下载频次为2998,列2010—2020年下载量排行的第15位。
最近十年来,杂志紧跟网络时代、微传播时代的步伐,在加入主流网络学术平台的同时强化自身的网络出版服务,加强学术论文的出圈传播、大众传播。杂志于2013年加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于2016年加入超星“域出版”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数据库。2017年,杂志启用中国知网的投稿系统。《江苏社会科学》的官方网站依托江苏省社科联的官方网站“江苏社科网”(2004年开设)加强建设,在提供2007—2014年出版论文摘要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了2015—2019年出版论文的开放获取服务,读者可以在官网上免费下载PDF格式的论文。2016年,杂志开设微信公众号,向移动端的广大用户推送重点、热点文章及杂志目录、稿约、启事等,加强从移动端引流并优化杂志与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供需对接,推动杂志的出圈传播、大众传播。2018年第4期目录推文的浏览量为1200多次,而2020年第4期目录推文的浏览量达3400多次,是2018年第4期的近3倍。2019年,《新世纪以来学院型女作家两性关系书写》[1]王文胜:《新世纪以来学院型女作家两性关系书写》,〔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的公众号推文的阅读量高达1.1万多次。可见,杂志公众号传播力的成长非常明显,不乏“爆款”学术推文。杂志的微信公众号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突破,既是因为杂志有较高的知名度,有较好的作者群、读者群基础,也是因为推文经过精心挑选,其选题易于引发大众关注。
最近十年来,《江苏社会科学》的国内影响力不断攀升,并具有一定的世界影响力。(1)《江苏社会科学》的影响因子、下载率等指标不断上升,在各大评价机构的最新统计报告中都创造了历史最高值。根据中国知网的个刊影响力统计分析数据库的报告,《江苏社会科学》的复合影响因子从2009 年的0.998 上升至2018 年的1.366(为历史最高值,2018 年为最新统计年份),Web 即年下载率从2008 年的73 上升至2018 年的171(为历史最高值,2018 年为最新统计年份)[2]参见https://jif.cnki.net/。。根据超星发现系统的统计分析,《江苏社会科学》的影响因子从2010 年的1.1025 上升至2018 年的1.9063(为历史最高值,2018 年为最新统计年份)[3]参见http://www.zhizhen.com/。。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报告,《江苏社会科学》的总被引频次从2015 年的604 增长到2019 年的808,两年他引影响因子从2015 年的0.125 大幅增长到2019 年的0.409。(2)2012 年后,杂志社围绕学术名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等主题举办多次高层次全国性学术论坛。杂志从过去的努力融入学术圈到引领学术讨论,倡导学术争鸣,推动学术发展。(3)根据《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年报》的测算,《江苏社会科学》在世界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中的排名从2018 年的96位快速上升至2019年的76位[4]参见https://cjcr.cnki.net/。。
四、《江苏社会科学》30年的发展经验与特色
1990—2020年,《江苏社会科学》从后起之秀发展为业界领先且影响力持续扩大的重量级学术期刊。杂志多年来持续被收录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等。根据超星发现系统的测算,《江苏社会科学》的影响因子从1991年的0.0392上升至2018年的1.9063(为历史最高值,2018年为最新统计年份),不断刷新历史新高[5]参见http://www.zhizhen.com/。。杂志在中国知网的下载量由2005 年1 月8126 次增长到2018 年1 月的89043 次(2018 年为最新统计年份)。纸刊和网刊的读者遍及全国乃至世界。《江苏社会科学》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也离不开杂志对理论阵地初心的坚守、对学术品质的孜孜以求、对期刊品牌的精心打造。
近年来,综合性期刊同质化的问题成为热点议题。一些高校综合性学报依托本校强势学科实现了向专业期刊的成功转型。然而,综合性期刊的未来绝不是一窝蜂向专业期刊转型。对大型综合性期刊来说,综合性与专业性往往是不矛盾的,关键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经过多年探索,《江苏社会科学》呈现出多维综合、以学术讲政治、厚重朴实、创新引领的办刊特色。
1.多维综合。《江苏社会科学》形成了“栏目+专题”和“哲学社会科学总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跨学科”的多维综合格局。(1)“栏目+专题”是指固定学科栏目与专题研究的结合。杂志的固定栏目涉及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这些固定栏目与编辑的专业背景和杂志的历史传承有关。杂志的研究专题是根据杂志自身“立足江苏,面向中国”的定位及热点、重点议题而设立。从1997年开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专题到2020年开设的新冠肺炎疫情反思专题,都紧跟热点问题展开了系统的学术讨论。1997年至今常设的江苏发展研究专题栏目积极为江苏发展出谋划策,其选题从经济建设不断向文化建设等方面延伸,成为常葆活力的特色品牌专栏。“栏目+专题”的格局使杂志的论题既有延续性、基础性,又有突破性、时效性,有利于灵活组织稿件和多向度抓住读者的兴趣点。(2)“哲学社会科学总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学科+跨学科”是指不仅发表人文社会科学一、二级学科方面的论文,而且发表哲学社会科学总论和跨学科方面的论文。《江苏社会科学》一方面推出总论、综合研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专栏,推动人文社科研究的整体性思考;另一方面推出经济伦理学研究、法社会学研究、现象学与精神分析研究等跨学科专栏,推动人文社科研究的融贯化思考。杂志的各个栏目既有清晰的学科边界,又不是绝对区隔,而是以内在的人文精神、现实情怀串联起来,形成哲学社会科学总体研究在前引领,人文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两翼齐飞,跨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研究迸发创新火花的总体格局。这种总体格局使杂志的综合性质在精神内涵方面更具深度。
2.以学术讲政治。《江苏社会科学》为重大政策和理论宣传提供智力支持和学术支撑,针对重大历史节点和热点问题精心筹划专栏,刊发了众多兼具宣传功能、资政功能与理论高度、学术深度的优秀论文。2000年9月,江苏发展研究栏目获1998—1999年度全省理论宣传优秀栏(节)目一等奖。2002年,《论共同富裕目标与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兼论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1]朱步楼:《论共同富裕目标与现阶段的贫富差距——兼论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属邓小平理论研究栏目)被评为2000—2001年度全省理论宣传优秀作品一等奖。2004年12月,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栏目获2002—2003 年度全省理论宣传优秀栏(节)目一等奖。2018 年,杂志获省委宣传部“优秀社科理论期刊”(A类)称号。2015年开设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栏目在2018年后成为每期推出的固定栏目,并加强刊发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等方面的论文,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杂志以学术问题为切入口,遵循学术逻辑,通过学术话语讲好政治思想、政治主张、政治要求。例如,《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逻辑——对五四运动以来百年历史的现代性审思》[2]任平、郭一丁:《论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与中国逻辑——对五四运动以来百年历史的现代性审思》,〔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一文通过开创性地解决重大学术问题来实现理论阐释的目标。该文首先提出“马克思之问”“列宁之问”在研究中国现代性问题上的重要价值,原创性地提出中国“新现代性”理念,阐发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及其逻辑,对新现代性的中国道路与经典现代性在西方、中国和苏联的发展道路进行视野广阔的比较研究,系统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史和现代思想史中的相关重要问题。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时刻,该文提出的中国“新现代性”理念有助于增强中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内在逻辑具有突出的意义。该文受到思想理论界的广泛关注,获《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被列为封面重点推荐文章。
3.厚重朴实。学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保证和提升学术质量。但是,当前急功近利的风气和激烈竞争的环境往往会极大影响办刊人的心态和认知,从而遮蔽“质量为王”的浅显道理。《江苏社会科学》历来把学术质量和期刊品质放在优先地位,倡导学术论文内容充实、文风朴实,依托厚重的学术史,彰显深厚的文化底蕴,呈现出厚重朴实的期刊特色。(1)杂志聚焦影响深远的重大学术问题,刊发众多大视野、长时段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提供厚重、扎实的学术支撑。(2)杂志要求对热点、重点问题的讨论和理论创新不脱离学术史和常识,反对制造和炒作冗余浮夸的“新”概念,鼓励结合热点问题阐发和解决学术史中的真问题。(3)杂志重视基础学科的发展。文史哲等人文学科被称为基础学科,它们孕育了众多现代应用学科,在促进学术发展、传承中国精神、弘扬现代理念、激发思想活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些基础学科的论文虽然因为学科特性而在被引量等方面不如应用学科的论文,但其在国内外有巨大的读者群和阅读需求。根据中国知网的数据,杂志历史下载频次排名前10的论文有4篇属文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下载频次排名第1的论文属文学类。杂志微信平台阅读量最大的推文也属文学类。可见,基础学科栏目在提升杂志受关注度、打造杂志品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总之,杂志对基础学科的重视有利于持续繁荣中国学术,有利于扩大杂志影响力,也与江苏人文大省的地位相一致。
4. 创新引领。杂志不断发掘创新思想并持续呈现最新研究进展,在不少重大议题研讨、新兴学科建设方面起到引领作用。(1)2000 年第3 期杂志聚焦新兴的经济伦理学议题,推出经济伦理学研究专栏,发表了《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1]夏伟东:《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等七篇重量级论文。其中,《论道德资本》[2]王小锡:《论道德资本》,〔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一文对道德资本概念进行了创新阐发,引发学界的大量关注和广泛讨论(被引频次达138)。此后,杂志持续追踪道德资本等创新概念,刊发了大量后续研究成果。到2006 年,对道德资本的研究论文已经发表到“五论”[3]王小锡:《五论道德资本》,〔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相关研究接近完备,研究全貌基本在杂志上完整呈现出来。(2)在2001年第3期上,杂志邀请郑杭生为主持人,把在北京举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公平学术研讨会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挂牌仪式”上交流的部分成果以专题研讨的形式发表。其中,《社会公平与社会分层》[4]郑杭生:《社会公平与社会分层》,〔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被引频次达152)一文创新地提出了对合理的社会分层体系的基本构想。此后至今,杂志持续聚焦社会阶层议题,刊发了陆学艺、郑杭生、李培林、李强、周晓虹、李路路、张翼、李春玲等众多知名学者的深入研究成果,多篇论文被引频次破百(《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被引频次达352),持续引领国内对该议题的讨论。(3)2016—2020 年,杂志开设乡贤文化研究专栏,发掘新的学术增长点,刊发了《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6]季中扬、胡燕:《当代乡村建设中乡贤文化自觉与践行路径》,〔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五四乡土文学的启蒙观念与乡贤叙事》[7]余荣虎:《五四乡土文学的启蒙观念与乡贤叙事》,〔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新乡贤: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主体与身份界定》[8]张兴宇、季中扬:《新乡贤: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主体与身份界定》,〔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等一批广受关注的论文(最高被引频次为91),依托资深编辑的学术成果和学术领导力迅速引领相关议题,打造出新的品牌专栏。如此等等,杂志在理论创新、学术引领方面持之以恒、持续推进,也造就了独特的办刊特色和精品栏目。
《江苏社会科学》30年的辉煌历程是中国学术期刊大繁荣的缩影,而其多维综合、以学术讲政治、厚重朴实、创新引领的办刊特色,对中国学术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