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县明长城简况
2020-02-26苏培玲
苏培玲
(清水河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600)
1 清水河县境内明长城遗迹有三道,分别称大边、二边和内边
1)大边。明大边从和林县盘山进入清水河县后,以韭菜庄乡后窑子村为起点,经孔读林、两犋牛窑、魏四窑、高家山、石胡梁、边墙壕跨过清水河至五道峁村,墙体较为连贯,遗迹尚清。从五道峁村南行不见长城墙体,看上去只剩一列烽火台线路,且间距较远,但墩台十分粗壮高大。这条烽线经四王墓、三王墓、二王墓、大王墓、下红台子、山神庙、菜不浪湾入城湾黄河边。关于这条烽线的走向《内蒙古长城史话》说在青草峁与明二边相望(相交)是与史书记载并不相符。另从五良太的魏四窑村南又延伸出一条烽台线,向东南过杨家窑、大双墩、韭菜庄、双井村至十七沟与明二边相接。这条大边位于清水河县中部,呈西南—北东方向,全长约40公里。
明大边是明朝修筑最早的一道边墙,在明初被称为大边、极边。关于大边的情况,文献记载较少。具体修筑时间难以确定。这些边隘、边垣、烽堠等,是明大边初期的主要防御体系,清水河县明大边应该修筑于这一时期。这段边墙虽说文献较少反映,但其废弃却有记载。《九边考》卷五《大同镇》记载:“国初驱除胡虏,筑内外二边墙,各屯兵牧守。膏腴可耕,粮饷亦足。后俱失守,废为虏地”。“土木堡事变”前,明东胜二卫有计划地开始内迁,明朝的北边防线逐渐内收,边防营建的重点也在向内收缩。事变之后(1449年),大同地区外部的防御体系,几乎全部被摧毁。至弘治年间,大边所在地区逐渐变成了蒙古部的驻牧地。
2)二边。明二边分布于县境东南部,大部分地段与山西省的平鲁、偏关接壤,形成两省区行政区划的“界墙”。二边在县境全长110公里,在明代分属大同镇、山西镇管辖。以北堡乡口子上村丫角山为界,往东一段是属大同镇,也是大同镇边墙的西端点,处于明代万里长城的东段。从丫角山至黄河老牛湾属山西镇,也是山西镇边墙的东端点。明二边明代称小边,亦于明代洪武、永乐年间开始修筑,但规模比较小。明大边于弘治年废弃后,二边就成为明朝对蒙古的主要防线,受到重视,于是对二边开始大规模、长时间的增修。明成化三年(1467年),东至老营堡丫角山(口子上村)修起边墙一道、全长二百四十里;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又从老营丫角山往东,至李信屯(今河北怀安县柴沟堡李信屯村)修了一道边墙,全长五百里。至此,二边东西相连,完全形成。规模便为我们今天所见其状。清水河县明二边由于分属于两个城镇管辖,在修筑时间和方法上不会一致。据记载,丫角山至老牛湾这段边墙分别由五个城堡的驻军分段包干包修而成。而丫角山边墙前后修筑有六、七次,从宣德九年至万历二十六年,时间约150余年。清水河大边、二边多年来一直被颠倒、混淆。《清水河县志》也误将大边混为二边(次边),二边混为大边(外长城)的错误。其主要原因是大边废弃后,二边便形成了明朝对北元蒙古的第一道防线。由于防御地位陡升,防御力量和防御体系不断增强增大,因而后来人们逐渐将二边称为头道边,原大边则称为二道边。
3)内边。内边在县境仅保存10里遗迹,分布于今老洼沟村南山梁上。当地素有“差修边”之称。
2 明代长城建筑
长城作为防御工程,主要由关隘、城墙、烽火台三部分组成。实际上明代长城的防御建筑却非常复杂,构造非常完善,是集中国历代长城之大成者。
1)关隘。关隘是长城防线的重要驻兵据点,位置多选择在出入长城的咽喉要道上。以较少兵力抵抗入侵,通常建于长城以内,为屯兵之城。
2)城墙。(1)城墙:是长城防御工程的主体部分,分布于高山或平原险阻之处。内外墙体多用条石、城砖包砌,内填黄土、碎石,高度一般在10米左右。(2)障墙:是在长城的一些险要地段,特别是在通往敌台的马道上加筑十几或几十道布满射孔的胸墙。主要用途是敌兵一旦攻到城墙边,守城士兵可凭借障墙进行节节抵抗。由于障墙突出于长城前沿,最易受到攻击。清水河长城险要之处均有障墙建筑,但今遗迹非常少见。(3)拦马墙,也称挡马墙。是在长城外侧的山坡进行削铲,用砖石砌筑的墙体,以阻击敌人马队进攻的速度。民间也有称长城为拦马墙的。另一用途是在驿道的险要处为防备马匹失足跌落而砌成的墙。(4)垛墙:设在城墙外侧,上部开垛口,下部砌雷石口,与垛口相错排列。也有两垛口砌一雷石口。雷石口是滚动擂石之用的洞口。墙顶和垛口上加一层封顶砖,做成坡顶。今垛墙全遭拆毁。(5)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供戍卫守卒瞭望、藏兵、存放武器、粮草、起居作用。战时又可用于掩体的重要建筑物。一般重要的长城关隘附近的敌楼设置较为密集,通常相距100—150米左右。地势较复杂的地段,有的间距仅50—60米,均在火力射程之内。(6)箭窗:城上为射箭而设的窗孔,亦称箭眼,清水河长城仍完整保留箭窗的敌楼有板申箭牌楼、下黄家梁的闸子楼和平胡楼。民间根据箭窗的数量又有“三只眼楼、四只眼楼”之称。(7)军堡:亦称官堡,明长城防线上的军事防御工程,由国家出资兴建,按照军事等级和军事制度设立的屯兵城,是镇城、卫城、所城、堡城等的统称。清水河长城边至今仍保留有最小的屯兵城,如柏杨岭堡、东西土城等,这是伴随战争需要而相应修筑的守边军堡,亦称“守边城”。(8)村堡:亦称民堡,是由村民自发组织、为避战乱而建的带有防御性能的村寨。形式多为十余村联为一堡,或数十村联为一堡。长城内侧山西许多以堡、寨、屯、营命名的村镇多由军堡、村寨演变而来。(9)马面:突出于城墙外侧、顶部与城墙齐平的墙台。其观察视野和防守不及敌台,故明中后期多将马面改筑为敌台。(10)水关:水上关口亦称水门。将长城建于溪流、河谷处以达到水流通过和起到防御目的所设计的特殊通道构筑物,在清水河老牛湾、杨家川河谷及滑石涧等处发现疑似水门痕迹。(11)暗门:建于长城下的秘密出入口,以备出兵袭敌。清水河川峁村长城发现暗门,至今保留完好。(12)城门:早期城门为木结构,以后改为砖石砌成的拱券形门洞。多数城门又在城门上建有城门楼,作为观察指挥的哨所。多为一至三层的木结构建筑物。滑石涧堡城门、蒋军会堡城门、草垛山堡城门目前保存相当完整。(13)瓮城:在城门之外再筑一门的城墙,形成二道城墙故称瓮城。其作用于增大防御纵深,以加强城门的力量。草垛山城堡的瓮城至今保留完整。(14)罗城:是在瓮城外又筑的一道“门”形城墙。此墙较长,起掩护瓮城作用。在罗城的城墙上一般也建有城楼,用于观察指挥。在城墙两端,另建有箭楼,以加强瞭望和巡逻。
3)烽火台。烽火台也称烽堠、烽台、烟墩、墩台、狼烟台、亭、燧等。为长城防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传递军情、白天施烟(也可悬挂旗子、敲梆、放枪)、夜间点火(也可点灯笼)。烽火台通常设置在长城内外最易瞭望到的山顶上,土筑或石砌成一个独立的高台,间距一般5—10里左右,驻有守台士兵3—5人不等,并有居住守卫的房屋与羊马圈,仓房等设施。清水河现在的烽台两种,一种为方形是明初建筑,圆形较晚。通高均在8米以上。
3 长城防御体系
在长城防御布局当中,有主干也有分支。那些以不同等级、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而设立的附属建筑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从防御角度来看,在长城防线上进行分段防御,既管军事,又务地方事务。明朝同样划分九个防区,称“九边”,每边设镇守(总兵官),即辽东、蓟、大同、太原、延绥、宁夏、固原、甘肃九镇,谓之九边重镇。九边之外又于嘉靖三十年(1551年)增设昌镇和真保镇,共为十一镇,构成了九边十一镇的防御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