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院校新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方式
2020-02-26王睿劼
王睿劼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浙江 东阳 322118)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抓好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一系列讲话,更是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党的教育事业作为培养意识形态的极为重要的一环,其更是重中之重。
党的十九大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在教育工作中加强思政教育也更是势在必行的了。但是传统的“思政课程”中的内容过于枯燥宣讲,形式上又单独将思政作为一门必修课,很多学生会有许多的逆反心理,产生对抗式解读,那如何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将思政课的内容向学生进行传播是党的教育事业的广大教师们所必需思考的问题了。
而且时值《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出版之时,浙江省教育厅又在全省新闻传播类专业中推广学习本书,那么怎么将《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融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教学当中,怎么样使学生可以积极的去学习、去实践也是很大研究方向。
1 模式转变: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教育是多元而灵活的,在合适的时机已合适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合适的教育,是一种切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提到的“因材施教”和“观机逗教”。而在这样的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之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也十分适应传统与现代。
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一种从传统的以思想政治教育课课堂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向了以多种课堂(如专业课、体育课等)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这种教育模式考虑了全面培养的问题,以一种多种课程、多覆盖、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了正确的思想政治内容,也为思政课减少压力。从传播学涵化理论的角度来说,这种潜移默化的价值观形塑恰恰会是一种十分有效,且切合当代社会的方式。
从“思政课程”的硬性模式到“课程思政”的软性模式地转换一般分为两种模式:1、思政与课堂的硬结合;2、课堂与思政的软结合。思政与课堂的硬结合是指在专业等非思政课课堂当中,对学生进行结合课程思政教育的宣讲,这种模式的优劣也是十分明显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的进行思政的教育,劣势在于方式与传统的思政课区别不大学生容易起逆反心理,且传播效果与解读效果容易不佳。课堂与思政的软结合这种方式指的是将思政教学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之中,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以巧妙的方式在讲课程的知识点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这种方式的优劣势也非常明显。优势在于此种方式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可以巧妙的避过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劣势也是同样的明显:第一、这种方式不容易广泛的使用,其对学科、课程的要求很大,需要是可以结合的课程;第二、这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与专业素养要求特别高,需要教师对专业课和思想政治内容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巧妙的表达;第三、尺度不容易把握,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过少,传播强度无法达到,如果思想教育过多,又会变为硬结合,引起逆反心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也看到,无论在思想认识层面还是在实际操作层面,高校思政工作还面临请多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更要强调,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让每位教师都守好段渠、种好责任田,切实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
这一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与上代人相去甚远。这些孩子们生长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发达的环境当中,这导致了他们其中一部分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缺更了为国家,社会做页献想法。这样的价值观与使得学生与教师的教育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为了使学生可以认同教师的教育内容,加强在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强化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纷纷开始了思考。如何以新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这个问题已经摆在了教育工作者们的眼前,课程思政在此时显得犹为的重要。这也是本文将要积极进行探索的内容,从专业教育出发,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为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为学生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为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做出探索。
2 模式分析: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传播学课程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2.1 必要性分析
新闻媒体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阵地,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主要内容。作为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准新闻人,党性意识十分的重要。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新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传播学作为一门揭示传播规律的学科,更是与宣传工作息息相关,在宣传的舆论阵地之中,如若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宣传工作的走向将十分令人担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中说到: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传播学中给学生们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媒介观,树立党指导媒介的意识,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侵袭也是十分必要的。
2.2 可行性分析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本身就带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色彩,无论是新闻理论还是传播学广告学等专业基础课上,都会有与思政教育相关联的部分。特别是新闻选择与报道角度等需要价值观判断的内容,更需要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思想基础做支撑的,而且在新闻专业经典教材当中也许多的与思想政治党性教育相结合的内容,所以从专业上来说对进行课程思政是可行的。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交叉了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心理学、哲学的学科,本身就具有十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传播学与马克思主义一直有着十分深厚的联系,传播学中传播政治经济学就是站在马克思主义的视角采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学科,传播学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的批判学派也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传播学作为揭示一切传播规律的学科,本身就存在着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的功效,这本身就有利于在课堂上对学生现存的偏向西方个人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推翻重塑,这些内容作为思政教育无疑是具有充分的可行性的。
3 模式使用: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传播学课程课程思政的案例分析
传播学有许多的理论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案例材料来运用,本节将选取其中文化霸权理论作为一个案例来进行分析,着重展现传播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软性结合实务,同时也提供一种新的思政教育视角。
文化霸权是指一个阶级主宰另一个阶级的意识型态及文化,通过控制文化内容和建立重要习俗以统一意见来达到支配目的。文化霸权理论的提出者为意大利共产党领袖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这个理论本身就具有着十分深刻的洞见,并且揭示了文化入侵背后的阶级与意识形态问题,这本身就是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如何用一个恰当的角度将这思想政治教育巧妙的融入课堂之中就是课程思政的一个难点。
在课程中教师通过举例的方式向同学们说明该理论在如今文化产品中的运用,并举了许多和影视作品相关的例子,让同学们以贴近自己生活的方式去了解这个理论,塑造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通过说故事的方式,虚构一个学生叫做小红,通过讲述她渐渐迷失的过程给同学们进行举例,以夸张、幽默的讲述方式给学生说明了文化霸权对一个人生活的影响。以此种方式进行叙述可以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高职的教育中吸引学生注意力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要素。课程思政的教育就需要从学情出发、从学生喜欢的内容与方式出发,以贴近学生的语态为抓手,以一种软性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不仅如此,通过这种方式的叙述也可积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提升师生关系。
在课堂结束之后,为了保证课程思政教育传播的效果,还向学生布置作业:请发现一个身边的文化侵略现象,并批判其不合理性。用这个作业的形式除了重读加深学生对文化霸权、文化侵略的理解之外,也让学生学会发现身边的文化侵略与文化霸权现象,给学生打个“疫苗”让学生以后遇到类似事件会自觉发现其背后的文化侵略,给学生的思想起一道防火墙。
立足新时代,高举新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光辉的照耀下,秉承浙江省教育厅对全省新闻传播类专业开展 《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学习的精神。面对新挑战开启新征程,项目特色在于立足当代从当代学生独特的意识形态出发,结合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内容,具有时代意义。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将课程思政的概念引人,高职大专层次新闻采编与制作的专业课教学之中,打破传统的思政课教思政专业课教专业的方式,使二者有机融合。也打破传统中课程思政只在中小学推广的观念,在高校之中加强意识形态常态化的方针。
无论“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是在为祖国的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给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让学生们能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但是所谓教育者我们也要认识到思政教育的不足,无论“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仅仅是在理论上传授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纷繁复杂的实践社会还是有所区别的,所以可能还需开展更多的实践教育,让学生到社会中去学习去感悟,例如不仅仅将课堂与思政相结合,更可以将学生的社会实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大三实习的时候,面对种种的社会状况的时候,有着充分的思想基础与保障。
特别是在如今积极防控的大前提下,如何给学生进行一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更加迫切的摆在了教育工作者们的面前。教育工作者们面对的是学生,但守护的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要通过巧妙的思政教育给学生已春风化雨似的思政教育,潜移默化之中化解同学们的焦虑,建立起一个正面的国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