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美观原则在我国新建档案馆建筑中的应用
2020-02-26刘阳
刘 阳
(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0)
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物质层面基本得到满足后,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精神层面的共鸣,这反映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新时代,新发展,新建立的档案馆当然也要将美观原则纳入考虑范围之内,综合多方因素给予人们精神文化上的宝藏。
1 美观原则概述
“美观”原则指的是要优雅, 悦人。对建筑而言是良好的空间、造型和群体的美感[1]。早在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著名的建筑师和工程师马可·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就在《建筑十书》中明确地指出:“建筑应当造成能够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2];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国内建筑界又提出“适用、经济、在可能的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设方针,此项方针指导我国建筑工作30余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此后,国内建筑界对此方针虽进行了多次修改指正,但从未将“美观”一词拒之门外,反而将其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即使在现代化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 “美观原则”仍是建筑学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
2 档案馆建筑中的美观原则
我国传统的老一批档案馆建立初期考虑因素较为局限,那时往往只考虑了档案馆建筑的适用性和经济性,从而忽略了建筑的美观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需求上基本得到满足的同时,对精神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档案馆就不能再仅仅是一个收集、保管及利用档案的场所,我们需要在完成它原有工作职能的基础上,对其建筑的审美性和艺术性提出更高的要求。近些年来新建成的一批档案馆就顺应时势,将美观原则很好地融合到了档案馆建筑中来,给人以视觉上美的享受的同时,也使档案馆成为一个具有文化性、艺术性的地标建筑。
档案馆建筑设计的美观原则是在经济、适用的基础上既使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美化环境,又能突出档案专业特色,更高层次上要求体现档案专业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3]。因此,本文接下来将从与周围建筑和地域特色协调统一、突出档案专业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以及巧妙利用现有建筑艺术三个方面,选取部分新建档案馆,对美观原则在我国新建档案馆建筑中的应用展开进一步分析。
3 美观原则的具体应用
3.1 与周围建筑和地域特色协调统一
档案馆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分析建筑物所处的具体环境特点使其与自然环境和原有建筑物之间相互协调统一。档案馆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窗口,也是经济与科技水平的综合反 映[4]。一个地区的档案馆建筑风格也必然要与它所在地区的文化底蕴相照应。要做到既能在环境上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又能在文化上融入地域特色,以求整体的协调统一。
例如,曾获得第七届詹天佑土木工程奖的广东省档案馆新馆,该馆二期工程着重突出岭南绿色建筑典范、凸显岭南文化品味。工程设计建设之初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融入了亲水喜绿、自然采光通风等岭南建筑特有的元素,因地制宜地做到了与周围建筑的协调统一。在绿化方面,为做到与周围大学城的生态环境相呼应,设计了大型园林,下沉式水景等一系列绿化景观。著名雕塑家唐大禧更是为建筑南侧外立面设计制作了一幅名为《凤凰之光》大型文化浮雕,展现大气蓬勃的直观感受的同时,以“凤凰”之名尽显广州文化内涵。
而上海这座城市是中国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在这样一座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市里,坐落于浦东新区的上海市档案馆新馆也必定不会像广东省档案馆新馆那样拥有江南水乡的气质。上海市档案馆新馆的外形简洁大气设计感十足,而且拥有强烈的现代化科技感,与浦东新区众多的高楼大厦建在一起并无违和之感,符合上海的城市特色。
再比如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广渠路36号地的北京市档案馆新馆,该馆建筑外形设计采用中轴对称的手法,南北轴线与东西轴线贯穿建筑,使整个建筑看起来肃穆端庄、恢宏大气。这样的建筑特色与北京当地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北京曾是六朝古都,直到现在也还遗留着不少名胜古迹。中国传统的皇家建筑追求在平面布局上的对称,在材质、色彩、建筑形式上的统一,由此形成皇家建筑群体的均衡威严之势,其中故宫、天坛等建筑就可窥见一斑。北京市内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建筑多为对称端庄型,为做到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北京市档案馆新馆顺应当地文化特色,建设了端庄肃穆、恢宏大气的外观。
3.2 突出档案专业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
建筑史上有这样的说法:“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象征,而作为档案馆建筑更是应赋予建筑本身一定的档案文化内涵,在视觉上吸引人们眼球的同时,激发人们更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湖北省档案馆新馆,该馆的整个建筑属于米白色系,由主楼和裙楼两部分组成。裙楼就像一册横向摊开的卷宗,而主楼则像一枚盖向卷宗的印章,在卷宗上盖上印章——寓意着档案。该馆将档案元素融入建筑造型的设计,绘形绘色的建筑使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了档案专业建筑的特色,吸引人眼球,这也为湖北省档案馆新馆自身添上了一份独特性。
再如,位于郑州市郑东新区的河南省档案馆新馆,建筑立意“中流水冲刷岩石”,自然形成三个建筑体块,中部公共空间采用玻璃幕墙表现出似流水般的通畅,南北两个楼座采用灰色外饰材料表现如岩石般的挺拔。水与岩石的造型设计动静结合、虚实相衬,正如档案一般是经过了岁月的冲刷和历史的积淀才形成的宝贵财富。不仅如此,馆内展厅玻璃幕墙的竖向框架成片状,在细节上模仿古代竹简的形式;局部用钢索串接甲骨文金属片的装饰细节,象征记录了传承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历史档案形式。新馆大厅中部还设置了大跨度的报告厅空间,以及会议服务用房,其磐石一般的造型和表面的石刻肌理更使人能近距离感受到档案文化和历史的“冲刷与积淀”[5]。河南省档案馆新馆注重在一些建筑细节上向人们传达档案文化和档案理念,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档案文化的熏陶。
以上两个档案馆都在建筑造型设计上进行巧思,融入档案元素,以一种更直观的方式展现档案专业建筑特色。而浙江省档案馆新馆更是通过建立档案文化广场的方式来传达出档案文化。浙江省档案馆新馆于2017年6月正式启用,除了在建筑外墙设计上,以神似竹简的竖向凹缝处理,点“档案”之题。还在新馆正门前,建设了宽阔的档案文化广场。广场中央,5根刻着铁路大桥、飞机、轮船等图案的高耸石柱,象征着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的馆藏精品[6]。馆前宽阔的档案文化广场既满足档案馆公共建筑的形象要求,又体现了档案文化公共、开放的特点。而广场中的石柱这一建筑设计,这不仅是意义重大的馆藏精品的代表性缩影,更寓意着档案的“鉴史”之意。设计这5根石柱,让它成为一个地标性建筑的同时,也让它起到宣传档案文化的作用。
3.3 巧妙利用现有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以建筑的工程技术为基础的一种造型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相关艺术的结合、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价值[7]。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接触到建筑之法,历经几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建筑艺术都是一笔笔宝贵的财富。现代社会档案馆的建筑风格要求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需要将各种艺术手法、各种建筑风格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例如,于2012年建成开馆的福建省档案馆新馆,享有“中国最美档案馆”的美誉。整体建筑外墙由不规则排列的红砖和透明玻璃共同组成,从空中向下俯瞰,新馆形似方形土楼,因为玻璃这种建筑材料的选用使得整个建筑形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档案馆的门设计得恢宏大气,给人一种雄伟之气,吸引着人们走进这座文化的宝库。进入大厅,犹如进入北京的四合院,新馆还把水流引入建筑内部,打造了景观湖片区,使之成为亲水建筑,颇有南方独有的水乡气息。福建省档案馆新馆打破档案馆一直以来“呆板”、“沉闷”的形象,将现代元素与古典元素巧妙结合,为我国档案馆新馆建筑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典范。
同样值得借鉴的还有位于沈阳市浑南新区的辽宁省档案馆新馆,此馆为围合型建筑,中心花园结合下沉式展厅,提取中式园林借景的设计手法,合理地引入水景,营造出馆中有园、园中有馆、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的设计氛围。 从空中俯瞰整座建筑,犹如中国汉字中的“回”字,引领人们回望辽东大地千年的过往,收笔处是整个建筑的最高层,这里聚集众多馆内珍藏。外墙立面以大面积不规则散落的点式玻璃幕墙和厚重的石材为主,这样的材质碰撞设计感十足,同时也把公共建筑该有的的庄重特点展现了出来。立面设计来源于中国四大发明的活字印刷术[8],设计师巧妙地将活字印刷的排版肌理抽象处理并应用在建筑造型上,这也让新馆成为沈阳市重要的文化类建筑 地标。
我国档案教育兴意正浓、档案事业方兴未艾,新的档案馆只会越建越好。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现阶段人们已经考虑如何将新馆建筑向着绿色、智能、人本等方向发展,对新馆建筑提出了更高层面的要求。但不管怎么样,未来的档案馆建筑中,美观原则仍应将拥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