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主体性困境与翻译主体性建构
2020-02-26
(巢湖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 巢湖 238000)
0.引言
由于翻译自身的复杂性以及广大学者关注的角度不同,翻译主体性单钱依旧是一个存在较大争议的理论课题。并且,崭新的翻译现象也持续影响着译者的原有认知,主体性作为翻译领域的主体仍然急需进一步推进。目前,翻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愈发重要,而译者却在主体性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在译者主体性的基础理论结构中无法合理解释这一矛盾,对此,有必要深入思考翻译主体性。因而,本文将对新时期语言环境下的翻译主体的构成及其主体性建构展开探讨。
1.译者主体性的概念
主体性的界定起源于哲学领域,在哲学研究的主体性概念基础上,翻译界对于翻译人员的主体性涵义的理解在本质上几乎是相似的,没有任何对立点,通常可以将其概括为:翻译人员在经历边缘主体或是外界条件与自身视野、能力等方面的阻挠时,为了能够体现出所要翻译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个人主观能动性。在以往的翻译形式中,翻译人员位于翻译行为的主导地位,其个人主体性也始终贯穿在整个翻译行为的始终,即表现除了翻译人员对于原文本的主观的理解、论述及语言上的重新塑造,也能侧面看出翻译者们所选择的翻译技巧及有效的翻译方案等。但在现代社会的不断推动下,翻译领域的发展也进入全新时期,过去翻译人员的核心主导地位也相继出现动摇,导致其译者主体性陷入困境之中。
2.译者主体性面临的困境
2.1 职业环境下的主体限制
目前,翻译领域的发展已进入了全新时职业性的发展时期,翻译的主体对象、翻译方法、翻译工具及形式等均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文学作品、经典书籍的翻译工作量较以往大幅度下降,专业化的翻译企业相继在市场中涌现,翻译岗位的要求的越来越高,国际化的翻译服务过程标准被更多的单位组织所接受。翻译领域的发展让过去个人的翻译行为逐渐开始向统一规定的生产型流水线类的团体职业化转变,翻译人员以往在社会当中的高级精英的身份标签页变逐渐退去,变成普通的一名语言转换者。翻译企业所采取的专业管理系统能够让运行着统一管理所要翻译的目标,依据翻译的语言需求把控项目的有效资源,进而为项目来匹配出适宜的翻译人员、美工人员、校对人员等,敲定翻译的详细流程,利用智能机器实现预翻译,对翻译记忆数据库配备专业术语,调整系统保存的翻译记录,将翻译文本传输到外部系统中,等待质量鉴定,形成完整的。权威性的质量检测报告。职业性、专业化的背景下,翻译人员在翻译当中所扮演的角色愈发有限,失去了以往自由选择文本的权力,机械版的流程翻译管理及统一标准的翻译内容,让许多翻译者对自身的翻译方法、翻译形式的把控标准降低要求。翻译人员在过去翻译活动中所拥有的自主权力严重被剥夺。
2.2 网络环境下的主体取代
在互联网时代,翻译人员的主体性经常会被其自身不在场性所清除。现代先进的翻译技术迅猛发展即有效提升了翻译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也让其转变成了并不需要经常在场的主体对象。在大数据、神经网络及云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行,翻译的日新月异的发展转变了大众的翻译生活,功能愈发齐全且强大的翻译软件能够在大多数情况下,安全可以替代专业的翻译人员,为所需之人提供相应的语言翻译服务。当某个完全不懂英语的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明确翻译的主体并不容易,而当系统在网络数据云当中为译者获取和原文相匹配的译语内容时,却找不到译者。也就是说,翻译行为切实发生了,但译者却并不在现场。网络环境下,过去翻译工作中位于核心主导地位的翻译人员已经彻底成为了一种能够被取代的主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实践性主体的人逐渐陷入困境当中,这并不是仅对于翻译领域而言。在职业性的发展程度越来越深、先进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的外界环境下,翻译也已经被各种软件化及物化了,翻译活动也成为工业性翻译软件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式活动,并不在彰显个性化的自主行为。翻译人员的个人主观意识逐渐被淡化,主体性也在这样的氛围下渐渐消失。
3.翻译主体性的建构途径
3.1 认可翻译主体身份
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言环境中,翻译主体需要与外部、与社会当中其他主体构建长期认可关系,依据社会规章制度及稳定秩序,逐渐明确自身在社会系统及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真实地位。若是翻译主体缺少对个人身份的辨别及认知,其行为所具有的目的性也就无从谈起,翻译主体便缺少了建立其主体性的核心立场。按照社会行为主体的现实存在方式,可将翻译主体划分个人主体以及非个人主体,前者又能进一步划分成个人主体以及非独立个人主体,后者则可划分成组织主体以及社会主体。独立个人主体指的是单独完成翻译工作的译者,以往的翻译实践中译者大多数都属于这种类型,非独立个人主体指的是协同完成翻译任务的翻译组织内部成员,非独立个人主体仅负责某个完整翻译任务中的部分工作,是翻译的个体行为主体以及部分责任主体,因此,非独立个人主体并不是传统理念上的译者。组织主体指的是翻译机构或是组织,组织主体主要有个人主体构成。而社会主义则指的是对翻译的具体目标、规范、形式、价值等方面,运用翻译实施社会建设活动的阶层、企业、民族以及国家等,包含社会系统中的所有成员,社会是翻译领域生存及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宏观维度的翻译主体,同时也是最为抽象化的翻译主体。
各种形态的翻译主体有着不一样的身份及社会作用,展现出的主体性也存在较大差异,而对于详细的主体而言,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及具体影响力也各不相同。单独的翻译者有着更加综合完整的主体性,而非独立翻译者却只有局部的受限主体性,对此,相对于完全独立的翻译人员,作为翻译单位成为的翻译者主体性仅能在单位所规定的范围内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这时的主体性受到了严重制约。社会主体拥有架构社会最高能效的主体性权利,个人主体却只能建立详细的翻译样本低程度主体。翻译人员的身份认可,是大众在翻译行为中的个人主观身份自觉,这也是一种较为低端的翻译主体身份主动,尚未达到能够参加的社会文化进程、建立社会主体身份的自觉。只有不同种类的翻译主体对于自己身份有着明确认知及认可,社会主体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出自身在社会主体中的作用。
翻译主体对身份的认可既含有主体的自我身份认可,也含有主体得到以及维持主动的社会认可。在过去通常是将翻译主体视为译者主体性,这体现了除译者以外的其他翻译主体及及其他存在形式的严重忽视。由于并未真正对所存在的翻译主体形态进行分类,或是将单独个人主体视为翻译主体相对唯一的代表性形态,因而在探讨翻译主体性的过程中,人们通常是习惯侧重于翻译人员的主体性,导致翻译主体性的研究过于片面,存在一定的误区。过去在翻译当中,翻译工作主要是翻译人员单独来完成,翻译者负责翻译中的所有任务,但当前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翻译企业的出现,企业主体在世界性及本土性的翻译当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而翻译人员也成为了庞大翻译企业中的一个弱小的构成因子。由此看出,无法对于翻译企业主体存在性给予充分否定,同时也无法不面对主体间所出现的主体性的差距,想要充分发挥出所有翻译的主体性,相关人士即要辅助那些翻译主体对象重新认知自身真正身份,还要使其翻译主体身份得到社会的认可。
3.2 明确翻译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实际上是主体性的组成元素之一,指的是主体对个人及在环境当中的具体地位、功能的认知,包括创新力发挥的自身欲望。人的主体意识唤醒是近代哲学领域中主体性问题诞生的主要原因,而主体性问题的出现、探讨和有效解决又进一步推动了人的主体意识加强与提高。翻译的主体意识主要指的是翻译主体对于自身主体身份、水平、行为价值及理想、行为所涉及目标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意识,不仅包含翻译主体的个人身份及能力的全面认知与客观评价,同时也含有对具体活动中客体及环境的把控与超越。翻译主体意识及翻译的主体性是彼此有着明显区别有相互存在内在联系的涵义,翻译主体意识作为翻译主体性的重点内容,对其的建构是翻译主体性充分显现自身主体性的重要基础。翻译学领域对翻译主体性问题的重视便是从主体意识开始的,其中“也谈文学翻译的主体意识”是我国翻译探究启动主体性讨论的核心标志,某些学者曾经提到:“译者主体意识是否存在,它的强和弱,将会直接影响翻译实践过程,同时还影响着翻译的结果及价值。”这一观点认为应有效区分译者主体意识以及翻译主体性,对两种概念间的关系加以辩证。此外,也有学者深入探究了翻译规范性与译者主意识间存在的关系,表示译者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面对不同语言文化差异性的情况下,对必要手段加以变通,让译文更加顺利的融入到目的语言系统中,实现交际的目的。其二处于具体意识形态,对文本进行把控,以此来符合目的语规范性的要求。
存在影响意识,翻译主体对象的物质和精神形成影响了其主体的意识,针对个体翻译当中的主体翻译人员来说,翻译者的主体意识由于其哲学认知、翻译理念、文化角度、知识能力、生活经验、个人情感及性格等方面的不同而不同。而形态各异的翻译主体的存在也影响着翻译主体意识的多元化,翻译主体主要分为个人主体意识、翻译企业主体意识及社会的主体意识等。翻译过程中的个人主体意识是企业及社会主体意识的根本与前提,而企业与社会主体意识是个人主体意识的整合与放大。在以往较长阶段中,人们对于翻译主体的认知存受到翻译人的影响,因此,对于翻译主体的探究也仅是限于翻译人员的主体意识,对其掌握较为全面,但却忽视了企业与社会的主体意识。此外,也出现了许多将主体意识以及主体性混淆的现象,从翻译主体性充分发挥的角度来看,存在翻译主体对主体和客体的自觉,并不能说明其主体性目标的真正实现,后者还要依靠主体自身能力的提升及发展。
3.3 提高翻译主体水平
翻译主体的水平组织及综合素养使影响其自身主体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要素。主体身份与主题意识能够有效激发翻译人员积极主动的自我性及自为性,但却没有符合要求的水平,翻译主体无法实现在翻译过程中的个人理想与价值。
上世纪末开始,翻译能力及水平就已成为翻译探究领域的主要探究内容之一,国内外翻译学专家对翻译能力和水平的组成要素、种类划分、有效培养和发展等都展开了广泛且深层次的探究,某些研究专家、组织多不胜举,运用的探究方法和基础理论角度多种多样,获得了众多极其重要的探究成果。翻译技能这一理论专业术语再次被范畴化,从其中分析出口译技能、笔译技能、译者水平、译员水平、译者这也胜任力、翻译潜力、工具能力、双语水平、知识能力、翻译显能、交际能力、文化水平、非语言能力、策略能力等大量概念,认知范畴更广、层次越深。但明显能够看出,现有的分析和探究重点是从个人主体的角度,来对译者自身翻译能力和水平进行研究的,虽然译者自身翻译水平的发展与能力的提升是组织翻译主体以及社会翻译主体两者主体性充分发挥的重要保障,但各种翻译主体之间的主体性是完全不同的,个体译者自身的主体能力以及组织主体的主体能力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因此,翻译主体能力实际上不局限在译者自身的翻译能力,对除了译者之外的其他翻译主体的实际翻译能力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对于翻译的社会主体来说,从国家的角度提高翻译水平关系到国家的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的程度。国家中的政治、科学、经济与文化等都与翻译存在直接联系,建立完善的翻译体制,妥善解决国家本土通过语言间的翻译问题,以及各国、各地区间的翻译问题,对于实现世界和平、构建和谐社会,保障稳定、推动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翻译能力作为国家语言能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影响到科学技术与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关系到国家安危及国际地位提升。目前,我国大力倡导“一带一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等先进的发展战略,而这其中翻译水平的高低是重中之重,若翻译人员只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没有将自身的工作与国家发展联系到一起,是无法真正实现主体性建构及能力提升的。
4.结语
在翻译变得愈发职业性、工具化的趋势下,其自身的主体性也严重受到了破坏。在翻译主体性陷入困境当中,网络技术及翻译主体间的关系更加亲密,翻译主体性的依赖条件、展现形式及最终形态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转变,呈现出职业时期专有的一种展现形态,翻译主体得到了全新的发展舞台,其主体性也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充分显现。本文希望利用对于翻译主体性呈现形态的分析,能够充分阐释翻译人员主体性当前的困境及所出现的主要矛盾,以便针对具体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打破以往的翻译主体性探究模式的束缚,促使翻译回归到实践中,用更加开拓的事业去重新深刻的认知翻译,真正建构翻译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