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
2020-02-26
1 市场经济和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及两者的内在关系
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态,它是通过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简而言之,市场是为商品以及劳务提供的交换场地,市场可以分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两种,市场主体指的是在交易活动中的当事人。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对文化建设必定产生影响。
文化指的是物质活动以外,精神活动的范围,它处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具有不可取代性。而文化建设,不仅仅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觉悟以及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伴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民群众无论是从物质上、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有了较高的追求,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追求也越来越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中的有力条件,推动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不断加快改革和创新,提升价值观,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向上发展。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被迫转变身份,以文化产业的身份在市场经济中立足。以下从两个层面阐述文化进入市场的表现,第一方面是文化工作者的身份发生了彻底的转变,由事业人员转变为产业人员;第二方面是文化产品的身份转变,文化产品和服务也以标价的形式进入到经济市场中;作为文化工作者,工作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所以不得已也要投入到市场经济文化中,并努力使自身变得强壮。文化工作者必须要正视市场经济的发展,努力适应并不断调整,以适应这种改变。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工作者的思维以及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文化的内容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意识从根本上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文化意识的全面渗透。对于文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一场戏剧、一场电影、一段歌舞等,文化活动已经逐步上升到了社会活动和市场活动。与此同时,文化也不仅仅局限于文化工作者的范围,而是涉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所有人,市场竞争也是一种文化,市场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如何推动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2.1 坚持文化与经济的有效结合
在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文化体制的建设必须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同时这也是增强文化建设,与时代发展相同步的重要方式,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而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是将文化与经济进行有效的融合,使两者能够协同发展。
如何将文化和经济进行有效融合,可以从两个层面着手。第一,将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进行有效融合,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内容,去抓文化的建设,从而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在现阶段的发展中,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两个方面保持相对独立的状态,文化从业者对经济建设不关注,他们认为经济建设是生产建设部门的工作;而经济建设者也不关注文化方面的建设,觉得文化建设与自身的工作没有关系。在实际的工作中,文化建设虽然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但是对经济建设的了解不够具体,使得在实际工作中的经济建设思想淡薄;同样经济建设部门对文化建设也是只做表面工夫,只是将其当做工作的点缀,仅此而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将经济与文化进行有效地结合,而不是任意由其作为独立的个体继续发展下去,两者的结合,可以共同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长足发展。文化建设工作要能够全面地为经济建设服务,以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推进,而经济建设工作要以文化建设为发展的灵魂,用文化来装点经济建设的工作,为企业创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以推动经济建设的健康、良性、和谐发展。第二,可以将文化建设当成一种产业建设,既然是产业建设,那就需要有投入也有产出,同样也需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传统的文化建设中,文化建设是一项消费事业,而作为消费事业,是只有消费,而不论产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将文化建设当成一种产业建设,是符合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文化产业所包含的内容是一切与文化活动相关的经营活动、组织机构等。在进行文化建设中,要从根本上将文化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处理好,对于文化内部而言,将文化作为产业来办,是在解决内部机制,而对于文化外部而言,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最终目标,这是解决文化的外部关系。只有认真处理好文化内部和外部的相互关系,才能从根本上将文化和经济进行融合,以实现两者共同发展的目标。
2.2 坚持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结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加富足,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而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追求个性化的文化生活成为一部分人的目标。文化的发展是以人民为核心基础的,所以多样化的文化发展,更符合人们对于文化多个层面的需求,在多样化的文化发展中,西方意识形态必将对我国产生相应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引,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使之与多样化的文化生活紧密结合。另外,精神文明建设是需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责任感、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的好公民,从根本上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素质以及文化素养。如何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更需要相关文化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高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与一切错误的思想意识作斗争,用共产主义的思想引导人民群众,从文化精神上提升综合素质,以此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将高扬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发展进行结合,使两者能够协同共进,共同发展,严防两者的一方独大化。
2.3 坚持继承吸收与创新发展的结合
文化的发展具有继承性,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继承,在加入时代精神后,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精神,而这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起到了核心的指导作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在吸收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创新和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过程。所以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并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完善,以此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文化基础,要充分应用这些文化内涵,将继承、吸收、创新、发展进行有效地结合,继承是对文化的传承,吸收是对精华文化的吸收,创新是在结合实际的发展现状基础之上,创新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方向,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永远闪耀着光芒。
2.4 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建设中,要将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手齐抓,并将两者进行有效结合。在硬件建设方面,即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合理布局文化设施,科学规划,要发动多方力量,大到国家和企业,小到个人,采取多方联动的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文化设施的建设中。在软件建设方面,即体制建设、文化活动建设、法制建设等,目前现有的文化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法制建设相对落后;文化活动方面,文化组织结构相对复杂,结构设置不合理,这些从根本上不利于文化软件建设的发展。所以加大文化软件建设方面的力度,不断调整和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设置以及法规制度,以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向着健康的方向迈进。
2.5 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建设中,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片面追求一方的效益,只会与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偏重社会效益,则文化建设中社会职能不能很好地体现;偏重经济效益,同样影响社会职能的发挥,影响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所以要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昌盛。
3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产物,其自身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文化建设的发展为经济文化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