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个人投资者投资心理因素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2020-02-26
与改革开放前对比,目前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稳居世界大经济体的行列,同时发展的成果斐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重组创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提高,其思想观念、消费观念、理财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加之现阶段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以及投资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投资,而投资需求也是各不相同。面对金融市场中众多的投资产品,如何去选择和判断,更需要投资者保持理性的态度,投资心理决定了投资行为,非理性的投资心理,势必会导致投资的失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都是以对资产保值并实现增值为投资目的,简而言之,以可以实现“钱生钱”为最终投资目的。作为投资者而言,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投资产品时,如何保持冷静、理智、清醒的头脑,去判断一款投资产品的投资价值,对投资初期的目标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投资者投资心理行为现状分析
现阶段,大量的现实调查表明,我国投资者投资心理表现为以下四种方式:第一,太过自信,个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判断力,对自身没有客观的认识。一旦制定错误的决策,将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这都是过分自信所导致的。第二,过度投机心理,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对于突发情况的处理反应相对过度,而有的投资者的反应则是严重不足,这都是没有对突发情况进行合理反应的表现,只有合理地作出反应和判断,才能进行理性的投资。第三,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在交易活动中的一些不理性的群体行为,羊群效应在投资市场中普遍存在。第四,处置效应心理,当在对处置效应展开实际调查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获得短时利益,他们可以通过卖出行为获得盈利。当股票处于亏损状态的时候,及时将其卖出,这种处置方式被称作“售赢守亏”效应。
2 个人投资者心理分析
2.1 个人投资者心理分析之选择储蓄、债券、银行理财产品类投资品种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将手里富余的钱存进银行,以获取相应的利息,这是保守型钱生钱的有效方式,也是我国储蓄率持续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将钱存进银行是大多数人的首选理财方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生活条件较好的投资者而言,他们更愿意选择国债等投资品种,这种投资方式比银行储蓄存款的利率要高,但是弊端是,其有一个固定的期限,在期限内不允许取出,不如储蓄存款的存取灵活。在现阶段,银行理财产品弥补了债券类投资产品在固定期限上的不足,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不同的投资期限,个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短期、中期或者长期,与债券投资相比较,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优势尤为明显。
储蓄、债券、银行理财产品类投资品种其共同的优势是低风险,是在对投资资金进行保值和增值,选择这类投资产品的个人投资者,一般都是保守型的投资者,他们愿意接受低风险投资,在保证自己所投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有适当的收益,对自身的资产增值期望不高,以安全稳妥为根本,是理性的投资人。但是在未来投资产品复杂多变的情况下,这类投资人的选择也可能会因为某些因素发生改变。
2.2 个人投资者心理分析之选择基金、保险类投资品种
虽然资本市场的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但是近些年的资本市场也逐步形成了健全和完善的体系,基金类投资产品和保险类投资产品越来越多,品种纷繁多样。而这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无疑提供了更多可供选择的渠道。个人投资者在选择基金和保险类投资产品时,如果没有深入地了解产品的结构以及相应的盈利模式,投资者也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基金和保险类的投资产品,了解产品结构的同时,规避自身的风险。基金的类型众多,其中包含了股票型、债券型和混合型等,投资者对于这些基金类型并不都一一了解,甚至有的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所投的是哪种。在股市的火爆期,个人投资者更是人云亦云,看到别人购买基金挣到了钱,自己也去买,而去买何种类型的基金,怎么去买,什么时间去买都不知道,赚钱效应加上羊群效应,导致了投资者的盲目投资、非理性投资。而在基金类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所以也就出现了专门为投资者讲解和帮助投资者去投资的机构,在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了解基金的基本结构形式和盈利模式时,心理逐渐从非理性回归到理性。
目前在众多的保险产品中,分红型的产品居多,其大多还同时兼有保障的一些功能。投资这类产品的投资者,大多是保守型的投资者,即将自己的闲置资金按时存入到指定的保险账户中,在每年的年末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分红,或者是在保险周期完成后,一次性拿取账户的分红,这类投资产品的收益率比普通的储蓄收益要高,但是相比较一些风险较高的投资产品,收益率较低。所以这类产品适合生活条件较好,有富余资金的投资者,他们不想承担较高风险,而又想要将富余资金进行投资,获取一定额度的收益。
基金类和保险类的投资产品,对于投资者的专业知识能力没有具体的要求,其风险也不高,所以很受广大投资者的欢迎。往往基金类、保险类的投资者都是从银行储蓄、理财产品的投资转过来的,究其原因是其高于普通储蓄和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根据羊群效应,基金类和保险类的投资队伍会越来越大,未来基金和保险类的投资市场将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2.3 个人投资者心理分析之选择证券、期货类投资品种
进行证券和期货类的投资,对于投资者的专业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其中需要个人投资者具备专业的分析和判断力,能够对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同时观察能力要强,对可能影响投资标的的因素要时刻关注并迅速作出判断。证券和期货类投资品种的特点是价格的波动非常不稳定,风险较高的同时对应的是较高的收益,价格波动可能会连本带利都收不回来,也可能会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收益。鉴于证券和期货类投资品种的特征,个人投资者的决策一旦出现偏差,则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进行投资决策前,鉴于其专业的分析能力以及判断力,会对自己的决策有很大的信心,从而进行后续的操作。而在投资决策操作之后,一旦发现自身的决策有误,则会怀疑自己,懊悔、愤怒的情绪则会出现。个人投资者这种从自信到懊悔愤怒的心理情绪,究其原因是因为判断失误导致的决策失误,而决策失误是因为内心对投资回报率的较高期望,以及想快速收回投资成本,获取高收益的非理性思维所引起的,最终使得投资失败。
2.4 个人投资者心理分析之选择P2P网贷投资类投资品种
P2P网贷,顾名思义,是一种网络贷款,它是在互联网金融兴起之后衍生出来的,是全新的投资类型。以互联网为平台,个体之间发生的直接借贷,这种网贷平台投资方式,与银行、保险、基金等投资品种相比较而言,其利率较高。鉴于P2P网贷的起步较晚,现阶段的P2P平台中缺乏一定的规范性,而个人投资者对这种新兴网络贷款市场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市场中的各种信息缺乏判断,过分地注重追求最大化的利益,只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最终导致投资失败。在P2P网贷投资发展的这几年中,监管机制在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以不断地规范网络投资贷款方式。而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投资中应该放松心态,对市场信息保持理性的判断,客观地面对投资中的风险和收益,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素养,做到理性投资、科学投资和快乐投资。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人们的收入不再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而且还能进行额外的支配,如投资理财等。近些年来,人们对于投资的需求越来越明显,对投资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强,对投资所报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传统的投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投资需求。投资者在投资方式的选择上,更加趋于理性,而投资人在实现投资目标的过程中,如何利用更加科学的操作渠道,最大程度地克服心理因素的影响,从而获取最大收益,这是当下个人投资者应该注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