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业创新发展驱动力及提升路径研究①
2020-02-26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 陈国庆(通讯作者)
会展业是会议业、展览业、节事活动、奖励旅游的总称。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它可以带来产业的高收益,联合城市的相关产业,引领产业发展的方向,推动各产业协调合作,带动打造高质量、专业性高的会议展览。疫情期间,会展业稍有停滞,但作为带动经济增长不可忽视的一个产业,它越来越受到重视。疫情过后,中国经济逐渐好转,会展业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为城市优质资源的获得、就业机会的增多、城市口碑的提升、地区间合作共赢带来了提升空间。
随着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提出,两地会展业的转型与创新已成为主流趋势,会展业的创新发展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有极大促进作用。国家统计局有关会展业的数据显示,2019年在会展数量和面积的排名中,四川和重庆分别排在第五位、第八位;2019年全国181个城市统计数据显示,在展览数量方面,成都市和重庆分别排在第七位和第三位,且平均展览面积均靠前;可以看出以成都和重庆为主的西南地区会展业发展趋势良好。但是成渝两地区域内会展业发展不均衡,缺乏大的有影响力的展馆,各产业协同力度不足,缺乏会展业管理组织及会展业信息共享平台,缺乏会展人才,仍然限制着两地的发展,会展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失衡,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为此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并推进会展业进一步创新发展。
会展业是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会展业的产业联动与经济带动能力强,且涉及范围广,产生的经济效益高,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契机[1]。成渝两地各自的会展业发展呈现出一种竞争式增长态势,但两地同属西部重点城市,最终都会走向会展业协调发展、各显特色的共赢局面。有关“哑铃共同体”的理论分析表明,协调和加强各方会展业发展,形成错位发展,避免同构性,才是会展业的发展出路[2]。以空间共生、信息共生和利益共生促进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会展业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及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否落地,良好的经济环境是会展业发展的必要条件[3]。
综合来看,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被提出后,已有许多研究成果对有关会展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及发展前景做出了大方向的阐述,但归根结底,成渝两地还是要建立长期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沟通与合作,将展会与成渝两地产业发展融合,找准盈利模式,确保成渝两地会展合作早日落地实施。成渝两地要充分利用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契机,一是理清双方具有共同优势的产业,结合产业链条做大做强专业会展;二是利用川渝两地的文化特色,联合餐饮、娱乐及服务策划消费类展览项目;三是早日召开“成渝两地会展业圆桌会议”,借助成渝政府支持,通过双方资源叠加,找准着力点,保障合作顺利落地。
1 成渝会展产业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1.1 外部支撑条件良好
两地会展企业的交流已有十多年,抱团发展有很深的基础,发展势头强劲。位于成都天府大道的CCEC中国-欧洲之心,采用6+N功能布局;位于成都市世纪城东部的世纪城会展中心,室内展览面积共约11万平方米,由9个主馆和8个连接馆构成;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是四川省成都市打造的融合大型展览、会议、节庆、赛事、演艺活动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会展龙头项目。悦来国际会展城位于重庆市两江新区,以南岸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陈家坪重庆展览中心为依托,是长江上游地区的“会展之都”,是西部最大的专业化场馆。重庆已成功举办广交会、博鳌论坛及义博会等重大知名会展,其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根据《2019年度中国展览数据统计报告》资料显示,全国按展览面积排名的前十位中,成都、重庆皆在排名之内。其中,重庆市展览数量513场,展览面积达992万平方米;成都市展览数量335场,展览面积达425.2万平方米。成渝两地在展馆建设方面后劲十足,在资源规模上已居国内前列。
1.2 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在政府支持下,成渝两地会展业发展的硬件条件已趋于成熟。2017年,成都提出《成都市会展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着力构建“立足西部、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经济新高地。成都正按照“三城三都”城市建设目标,着力加强与国际知名会展企业合作,大力引进国际知名品牌展览会。随着国家战略向西部地区的推进,成都大力申办和引进国际性会展活动,如G20财政部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世界航线发展大会等。2019年,重庆承办我国首次面向“一带一路”国家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国际职业技能赛事。出台三大政策,扶持会展企业发展,包括相关税收和激励政策、防止会展企业恶性竞争的提前备案制度等。
1.3 高校人才储备工作稳步进行
根据《2018年全国大学本科会展专业开设情况》资料显示,四川共10所大学本科学校开设会展专业,其中成都市共8所大学本科学校开设此专业,重庆市共4所大学本科学校开设会展专业。《2018年全国城市高等院校开设会展相关专业情况》资料显示,成都共11所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排名第一。2020年,重庆市教委和四川省教育厅在成都会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高层次人才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两地将按照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原则,共建共享高校联盟,促进两地各高校会展专业人才的交流,打破地域对专业知识的阻碍隔绝,共同培养会展专业高素质人才。
2 成渝会展产业创新发展限制因素
成渝地区借助地域优势,会展产业合作发展已有初步进展,同时也在规划未来两地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会展主办方协定、会展业策划与合作、会展信息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发展,但目前会展业的发展仍受到会展业人才、地域观念、展业高度相似等问题的困扰。
2.1 会展市场界定不清导致乱象
成渝两地采用的是政府引领市场的会展业发展模式,暂未成立专门的区域协调管理职能的机构,市场运作系统不完善。会展业市场本应是一个透明化、公平竞争的有序的市场,但因政府的不当介入导致了政府监管职能与企业承办展业的职能混乱,市场界定不清晰。且政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活力,可能导致主观性的资源配置失当。其次,成渝会展业呈现各自为战、盲目竞争的状态,行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市场秩序混乱,多头办展、重复办展的现象严重,会展业发展的竞争机制欠缺。
2.2 缺乏会展品牌
成渝经济区总体会展资源丰富,但由于成都和重庆的行政区域的限制,会展业的资源配置、地域布局对行政的依赖度还相当高。由于政府、区域原因,成渝两地的会展资源不能共享,区域界线明显,无法做到强强联合。
2.3 人才培养体系与引进机制的落后
是否拥有培养会展业人才的完整体系,能否吸引各行业高端人才参与会展业发展计划制定,决定着企业或者地区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总体看来,成渝两地的会展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无法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会展业从业人员与传统保险公司从业人员有类似之处,专业知识较缺乏且缺乏系统性的正规培训,没有拿到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便可以从事该行业,这些都限制了会展业往高水平、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成渝经济区会展业专业人才的缺口,不能满足成渝双城经济区会展业日益发展的要求。
3 成渝会展业提升路径
3.1 加强双城会展合作,打造品牌展会
各区(市)县切实重视会展对产业的促进与拉动作用,多在细分领域寻找比较竞争优势,通过办展办会汇聚优势产业发展高端要素,做细做实会展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工作。在成渝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四川与重庆的多个地区已经开始协同发展,如成德眉资的会展业合作发展,同时将成渝两地许多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小吃等特殊元素打造成一体化、专业性高、知名度高的会展品牌推向全国,最后推动两地高科技产业与支柱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协同会展业,争取打造更多的高质量会展品牌[4]。
3.2 政府牵头引导,加强成渝地区会展业体制建设
在会展业创新协调发展的大趋势下,政府起的作用应该是加强两地会展业交流,建立两地长效沟通机制,创设沟通平台,同时主动联系两地会展业相关负责部门协调会展业产业或企业联合。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特色适当有效地引导会展资源配置,打破两地市场要素交流壁垒,推动两地会展业紧密结合,实现共赢,拓展合作深度与广度,提升合作质量与水平,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
3.3 加强会展人才培养
成渝两地政府首先应加强目前会展业相关人员的技术培养,提高会展人员的专业素养。制定两地会展产业及连带产业的综合性、高精尖人才引进计划,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完善人才培训体系,培养更多、更专业、可走向国际的会展业人才。其次,鼓励和引导会展企业和机构,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吸引各地优秀会展专业人才。最后,加强两地高校合作,在高等院校中开设与会展相关的专业,聘请优秀的教师团队,在课程上安排与会展相关的内容,利用高校优势,培养和储备会展专业人才。
3.4 聚焦高端会展企业要素集聚
提高会展要素资源配置能力,两地政府可全面引进一批国际化会展企业,大力实施国际资源引入,打造高质量外来会展企业集聚地。培育高端展会项目要素,蓄积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的能量,大力引进国家级、国际性大型高端展会。对标主场外交先进区域,推动重大标杆性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建设[5]。拓宽成渝对外开放的壁垒,打造国际高端会展业与国内会展业交流合作平台,将凭借成渝两地悠久的文化历史特色打造的会展品牌推向国际。
3.5 探索会展新经济形态,打造会展产业生态圈
聚焦“短视频及直播、场地运营、技能培训、企业孵化”并提供一站式服务,探索构建“会展+产业园”的新服务、新场景、新产品、新消费、5G商用等会展新业态,大力发展会展新经济。充分利用会展经济产业生态圈功能区及各区(市)县特色优质商业载体,引导会展资源向户外拓展,向夜间延伸,打破空间与时间限制。以各类商圈、文化街区、城市公园及绿道等为空间载体,举办消费类展会活动,引爆会展消费新热点,形成会展经济新增长点。鼓励企业会展设计、组展、搭建等环节运用新兴技术,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同步互动的有机融合新模式,提升观众体验感,构建创新创意型消费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