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逻辑及当代价值

2020-02-26英启琛

惠州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民族

英启琛

(1.江苏海洋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爱国主义精神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实践的积累和沉淀中形成的价值追求,爱国主义精神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主要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抓住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和“魂”。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及表现形式受到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影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和传承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表现。因此,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及当代价值必须结合所处历史方位的特殊性、时代主题的转换、价值导向的统一性以及发展逻辑的多重性进行理解。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逻辑

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是价值认同,只有当国家、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追求相一致,爱国主义精神才会具有强大的动员能力、凝聚能力和实践动力。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性发展离不开共同价值观的凝练孕育、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洗礼和民族自豪感的升华。爱国主义精神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不同的时代内涵及价值。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是对以往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批判继承及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爱国主义理论和文化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远大的价值目标。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经历了磨合和转变,在新的发展时期融合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义,造就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爱国主义精神内涵和主题的时代性转换主要取决于新的历史方位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等要素。这些要素直接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不断发展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影响因素。弄清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发展的三大逻辑,准确掌握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内涵及理论逻辑结构,才能促使爱国主义精神不断适应和满足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这也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性、传承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的特点。

(一)理论逻辑: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论逻辑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两个方面。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经历无数的内忧外患,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人民群众不断进取,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之中。爱国主义具有“变”与“不变”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时代性,有着明确的时代主题。不变的是对以往爱国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都是激励中华民族儿女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的巨大动力。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理论结合起来,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批判式、时代性的解读,形成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人对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主要内容、时代特点及时代主题进行了高度的概况和总结。

毛泽东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和历史性特点,他强调:“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1],在抗日战争时期,发动人民群众运动,组成广泛的爱国主义战线,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以国共合作共同反抗中华民族的外来侵略和压迫,并将中国的民族解放作为世界范围内民族解放运动的一部分;在国内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巩固和扩大,中国共产党加强同各民族党派进行合作,联合一切爱国民主分子,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缔结中苏友好条约,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合作,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借助学习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发展中国经济。

邓小平阐述了共产党和爱国主义的内在关联,“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爱什么呢?”。[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密切相关。

江泽民准确把握爱国主义的历史性和本质,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上是统一的”[3]。

胡锦涛强调:“爱国主义最鲜明的主题就是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4]。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习近平将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提炼为爱国主义的时代主题、时代精神、本质特征等内容,并认为:“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5]。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与民族复兴紧密结合,将爱国主义扩展到国家之间,倡导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爱国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性解读取决于爱国主义理论自身的时代性发展,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对爱国主义精神解读范式的影响。

(二)历史逻辑: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和演绎

历史是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明确的时代主题和本质特征。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内涵随着中华民族的不同境遇而不断变迁,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有所不同。爱国主义精神是建立广大人民在家国情怀的基础上,根据世情、国情、党情和社情的不断变化,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实现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三者统一。

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性体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有所不同的时代主题和时代内涵。封建社会时期的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反抗外来压迫和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维护国家统一。以《四书》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包含着家国情怀、民族大义重于个人家庭;“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忧国忧民高尚情操,心系国家和民族大义。

近代以来,救亡图存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近代以来的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不懈奋斗,这一奋斗历史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五四运动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救国救民和改造中国的革命运动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人对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历史的、具体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始终高举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爱国主义旗帜,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国内战争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统一战线的建立和维护,把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革命同爱国主义运动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在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主要矛盾的变化,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外来侵略,加强国共合作,建立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加强政党间合作,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新中国成立后,爱国主义主要体现在巩固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就是最大程度的建立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磅礴动力。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将爱国主义与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爱国主义精神的继承与发展蕴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力量的历史。

(三)实践逻辑: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聚焦难题的现实需求

爱国主义精神重在厚今薄古,借鉴历史经验,指导和解决当代社会的问题。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全国各族人民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中作出了重大选择。这种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的生成不仅仅是精神发展自身逻辑的展开,而且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中推进。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不同的时代内容和丰富的内涵,并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和升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进行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化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风险,越是接近改革深处,接近奋斗目标,越容易面临新情况、出现新问题和新挑战,更需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面对现代化建设的“变”与“不变”,要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第一,在世情、党情、国情和社情的深刻变化下,进入新时代后,我国仍然面临着国外西方势力进行的文化输出和渗透,非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内仍占有一定市场,再加上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网络空间主流文化的治理仍相对滞后,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弘扬爱国主义,坚守主流的意识形态,为网络空间塑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第二,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精致主义者”、“利己主义者”等群体存在于广大青年之中,再加上西方外来文化的蛊惑和诱导,尤其是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致使部分青年缺乏正确的判断标准,对爱国主义的认同感减弱,存在着不能深刻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不能深刻认识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价值等问题。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不会轻轻松松就能完成的。中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水平仍较落后,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在面临重大事件、突发事件时,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不可或缺,它起着凝心聚力的作用,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新型冠状病毒全民抗疫中,全民捐赠医用物资、生活物资的举动,更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应有之意。越是关键时期,越能体现民族大义。

第四,网络空间的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弘扬。相比较传统社会和传统环境,网络空间开辟了一条迥然不同的爱国主义表达方式。由于网络内容结构更加复杂化和强差异化,朴素的爱国感情传递到网络空间形成坚定的爱国信念,将线上爱国舆论与线下爱国行动相结合,将网络自发参加与个体理性自觉转变,逐步塑造良好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网络空间。爱国主义既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态度。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在认识和实践两个层面树立和践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缺乏什么样的爱国主义精神,就需要弘扬什么样的精神,并加强相应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当代价值

爱国主义精神是爱国主义行为的抽象表达,爱国主义行为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外在表现,爱国主义精神是对爱国主义行为的记录以及重复和升华。先有爱国主义实践,后有爱国主义认识,形成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面临危难、重大突发情况下,发挥着凝心聚力的作用,激发广大人民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共患难。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6]。通过时代主题的切换,引导广大人民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和深化爱国主义意识,自觉将爱国主义与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结合与实现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相结合。

(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的必然要求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更是文化、社会的全球化,是全方位的国家及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全球化的发展使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国际性的时代内涵和特征。爱国主义精神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风险,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受到冲击和削弱。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带动文化的交流的前提下,西方国家利用国际地位优势对我国进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渗透,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少部分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在中西方文化的选择上进行摇摆,更有甚者被西方文化迷惑,言必称西方好,攻击和抹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必然会更复杂、更广泛,爱国主义精神无疑会受到冲击和挑战。无论从当前来看,还是长远来看,对爱国主义精神进行时代性解读,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抵制外来文化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经济全球化助推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科技的全球化推动网络自媒体平台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场域。网络平台以其快速、便捷、高效的特点,有着极其庞大和稳定的用户群体,但由于存着网络监管举措不够完善、用户水平层次不齐等的情况,导致部分用户不能甄别网上信息的真伪,存在着一些不辨事实真相就加以传播的事实,给党和国家的形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网络空间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媒介,如何畅想网络空间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提高党和国家的整体形象,避免西方价值观的网络渗透,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这取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如何,又取决于对网络空间的治理情况。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受到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限制,将爱国主义精神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能最大程度地增强广大人民在时代发展中的爱国主义意识和爱国主义行动。

最后,应对全球化并不是否认改革开放的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要坚定政治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科学认识全球化下中西文化关系,树立文化自信。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中国共产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国综合实力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正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正彰显其文化魅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敲敲打打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代接着一代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人民群众的磅礴之力,离不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开辟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8]。爱国主义是促进和谐社会全面构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手段。爱国主义体现的是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将个人统一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之中,在自己的岗位上主动担当有所作为,直面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在推进中国梦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爱国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是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有力助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同各民族党派、爱国人士等建立统一战线,实现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构建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最大程度地调动了爱国人士支持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了新的动力。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爱国主义精神的发展离不开共同价值观的凝练孕育。无论追求个人层面的价值目标,还是追求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个人都应自觉树立尽责守职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奉献回归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突出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爱国主义的主题转换。爱国主义精神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担当和奉献,体现的是个人浓厚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效国之行的政治责任和义务。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历史时期,用智慧和心血创造了具有时代内涵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个人的命运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遵循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道德要求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实现着人全面自由的发展。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有“内化于心”的输入过程和“外化于行”的输出过程,知行统一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原则。奉献社会、服务人民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根本价值追求,这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本质要求。爱国主义精神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回归到社会生活,让人民群众能够结合生活实践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想,使人民群众能够在理想信念上不缺钙,在奉献中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只有这样,爱国主义精神才能真能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遵循。人民群众才会自觉把个人理想、家庭梦想和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工作中增长才干,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