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探索

2020-02-26孙承俊孙明华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农耕节气文化遗产

孙承俊 孙 悦 孙明华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一、研究背景

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24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节气不仅指导农事,也指导人的生活与养身,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每个节气对应的是中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24节气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甚至在当今科技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24节气仍然是中华民族按气候作息最具民族特色、最富文化底蕴的指南针。

我国是一个农业古国,从钻石取火、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文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经典农谚,不仅指导着农事,还指导着人们的生活与养生,成为了劳动人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遵循。经过历史沉淀,历经大浪淘后传承下来的经典农谚成为了农耕文化的精髓。

2016年11月30日,我国“24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智慧的结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对传统节气、生肖和饮食、医药等的研究阐释、活态利用,使其有益的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作为高等院校尤其是涉农高校理应对24节气暨农耕文化进行学习、了解、应用和传承。

二、主要做法

根据《意见》精神,学院于2017年10月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耕文化主题教育工程实施方案》,创新实施了“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工程。主要内容为:每年在全院2万余名师生中实施“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节气及有关农耕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师生挖掘节气历史由来,诠释节气概念,了解节气基本信息,掌握节气养生常识,传承节气良好习俗,学习节气民谚、七十二候、节气歌、节令歌及农谚等农耕文化。使青年学生知节气、晓气候;学节气、懂农事;读节气、晓地理;研节气、通天文;用节气、益养生。将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融入到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工作中,丰富了立德树人工作内涵和载体,探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活化和亲情化,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达到了节气暨农耕文化育人的预期目标。

(一)研发教材搭平台

组织编写《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农耕文化主题教育读本》,用于指导各分院组织开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农耕文化”主题教育工作,出版免费发给师生学习使用。要求各分院以团支部为单位,组织学生学习《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农耕文化主题教育读本》,要求学生填写《国家非物质文化—24节气暨农耕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写实登记表》,主要记载参加节气的学习情况、心得体会和传承路径等。

(二)多路推进促传承

举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农耕文化书画展,书写24节气名称、节气歌、节令歌、72候以及有关24节气的诗词歌赋等,开展板报、手抄报、话剧、文艺、游艺、节气摄影、主题征文等展演活动,传承24节气暨农耕文化。精心编排24节气文化知识点、节气养生常识,节气活动简讯,主题活动照片、节气书画作品、节气诗词等,利用微信公众号、校院两级网站、各级微信群QQ群等公众平台进行展播传播。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引向深入。

(三)大型活动显品位

集中举办节气大型育人活动,营造24节气暨农耕文化育人氛围。例如“冬至”节气举办的“冬至节气˙万名学子免费饺子宴”活动,“芒种”节气举办“芒种节气˙万名学子包品粽子˙制作香包˙话粽叶情”等活动,数十家媒体竞相报道,在全国高校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每年精心组织学生志愿者担任中国˙杨凌农高会和农民丰收节志愿者、讲解员和农产品推介者。每年组织全体学生“走进农高会˙感知农耕文明”,培养学生知农、学农、爱农意识,增强使命担当。

(四)结果应用促动力

将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纳入有关课程教学,赋予相应学分;将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纳入《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指导教程》,要求学生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制定考核办法,加强传承教育的考评,将考评结果与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三好表彰、团员评议、团内表彰挂钩,激活了青年学生的内生动力。

三、取得成效

(一)创新了“三全育人”组织体系,促进了“三全育人”工作向纵深发展

构建了“学院党委,党委学生工作部、院团委,分院党总支,团总支、学工办,学生会、社团、班级、团支部”五位一体的基于“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的“三全育人”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教育载体,为“三全”育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及机制保障。

(二)创新方案和教材,为实施“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遵循

创新形成了固化的、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实施方案》,为开展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提供了成功范例。研发出版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读本》,为实施“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载体。

(三)促进了高校对节气暨农耕文化育人重要性认识,解决了学生内生动力

长期以来,高校对24节气暨农耕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传承教育缺失,几乎没有提上教育教学议事日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创新的以“思政导航、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学分导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实施方案》及形成的固化的、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案例成果、机制成果、活动成果及教材成果,为高校开展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提供了成功范例。特别是邀请著名老中医参与编写的“节气养生小常识”受到了青年师生的追捧,让师生点赞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亲情化和亲和力。学分导向激活了青年学生学习24节气暨农耕文化的内生动力。3年来,学院参与弘扬和传承24节气暨农耕文化的青年师生达6万余人(次);“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工程入编《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指导教程》,每年指导学院2万余名青年师生弘扬和传承24节气暨农耕文化。由于育人成效显著,“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工程陈列学院校史馆。

(四)注重成果推广应用,在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的同时提升了学院社会声誉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工程,先后在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党委书记论坛、团中央学术年会、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50强评审会及入选全国50强高职院校答辩会、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财经职业技术学院、白银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等100余所高校交流。入编教育部《全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成果汇编》丛书。申报的全省高校及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基于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的实践探索》正在联评中。先后在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凤凰网、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省教育厅网站、团省委网站、西部网、陕西传媒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推广,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声誉。

四、结语

笔者经过多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效的实践探索,深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宝贵资源。

学院通过持续深入实施“24节气暨农耕文化”传承教育工程,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厚实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发展后劲,树立了学生生活仪式感,坚定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承者,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农耕节气文化遗产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
24节气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