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金课”建设探索实践
2020-02-26杨一帆
杨一帆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表示:“要消灭‘水课’,打造有创新性、挑战度的‘金课’。‘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金课’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随后,在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基于高职内涵对“金课”的打造指明方向,即面向职业的模块化实践教学。
一、高职教育“金课”的内涵
随着《方案》的出台,打造高职“金课”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和内容,高职院校的“金课”要体现出“职业化、衔接化、项目化”三个特征。其中“职业化”明确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一线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应突出体现具体技能要求和就业岗位需求,强调课程重实践轻理论的实用性;“衔接化”意指在制定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时要充分考量各分立课程的衔接与搭配,以达到课程的充分整合和融合,达成“金课”整体效应;“项目化”指“任务引领”和“项目导向”作为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自我创新能力。作为高职通识通用能力课程之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如何建设成为具有职业性、实用性、创新性的“金课”,进而提升学生在职业岗位中计算机应用技能水平,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从“金课”概念的提出至今,各高职院校陆续着手开始对各专业领域“金课”的探讨研究,但从目前国内发表的文献情况来看,对于公共类课程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研究具有较大现实意义。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金课”建设路径
1. 课程理念及实施创新策略研究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理念随着高职课程改革及发展不断创新优化,而当下,能否体现三个特征,是新时期下衡量“金课”的重要标准,因此,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研室秉承“将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合二为一”的原则,对课程理念及实施进行创新,采用“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环境模拟”教学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个学习内容由若干模块组成,每个模块下由若干项目承载,每一项目完成均按照“项目导入”“环境模拟”“任务展开”“项目实现”“项目评价”五步完成。在“项目导入”环节,展示要完成的具体项目,由教师通过教学管理平台讲解并传递相关资料;在“环境模拟”环节,对项目所对应职场工作环境进行模拟构建,让学生对工作中所遇到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的工作任务有切实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任务展开”环节,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并制定具体操作方案;在“项目实现”环节,教师通过对任务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并指导,让学生按步骤有序地完成项目;在“项目评价”环节中,针对学生完成项目作品,进行自评、组评,最后由教师点评并给予修改意见。
通过六步完整有序的教学实施设计,学生最大程度体验到了与课程有关的“职业化”,进一步明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就业岗位中所起作用,以及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清楚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相关和衔接性,进而加大学习动力。
2. 突出“职业特色”项目设计
我们通过实施 “项目导入、任务驱动、环境模拟”教学法,将项目内容与工作任务合并,加强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更深切的认知,其中项目内容以实际工作案例为基础,我们将教学项目内容设计与学生专业背景紧密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按专业特点进行剖析提炼,根据各专业职业就业特点,将知识点用不同案例呈现。例如,在Word模块图文混排学习中,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我们用幼儿园常见小报、招贴画等作为学习案例,而数字媒体专业学生,我们用产品销售海报等作为学习案例。通过不同专业,差异化教学的实践,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更增进了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的理解,努力做到课程与专业相契合。
同时,针对同一专业学生,我们将项目设计了基础型、综合型、提高型三个层次操作任务,适应不同学生学习能力要求,同时实施三个差异化,即实行教学目标差异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就业岗位需求相关联,帮助学生提升对应职业岗位中应用计算机的能力 ;教学方式差异化,授课过程中,让学生进行案例演示,提升学生表达总结能力,培养学生职场综合素养;教学内容差异化,课堂任务和课后作业属于开放性命题,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实现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分层教学
针对同一专业学生,在使用相同教学内容设计的同时,我们将操作任务进行逐层划分,包括基础型、综合型和研究型,教师的教学要保证全部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基础型案例任务,同时在启发讨论后,学生能够全部完成综合型任务,最后,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完成研究型案例任务。通过由易到难的任务,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进行划分,再将不同程度学生进行分组融合,真正做到了以优带差,逐步进步。
(2)延展课堂与反转课堂相融合
我们将教学设计分为课前探索、课中导学和课后拓展。在课前探索环节中,教师利用“课前延展”,将上课所用案例素材等教学资料通过手机APP发给学生,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从什么是……,到怎么完成……,全程自主学习、琢磨、研究。预习延展环节,将教师演示时间缩短,学生上机实践时间增长,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个过程中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教授总结为辅的“反转课堂”。在课中导学环节,教师将课前预习情况及小组讨论结果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向学生发布,将问题进行梳理,并进行任务过程演示讲解。课后拓展环节中,教师利用“课后延展”,通过手机APP发布课后任务,并布置拓展性作业,通过课后拓展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加深专业知识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学习乐趣。
三、结语
在大数据、云建设的新时代下,各行各业不同岗位,均需要从业人员有一定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必须紧随行业市场,根据就业岗位发展变化,积极优化调整相应教学内容及教学手段,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紧扣职业岗位,确保课程安排的职业导向性,而仅仅立足于教材和课堂的机械化教学,无法将岗位中计算机技能需求作为教学内容指导,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滞后的,我们要调研要学习,掌握一线就业岗位的真实技能需求,才能真正做到紧随市场及时调整,为国家建设提供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