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研究

2020-02-26李艺潇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红色精神基因

李艺潇

(石家庄学院 办公室,河北 石家庄 0500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基层视察和调研,在部队、在革命老区,他对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的同志反复强调,要“把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力量,是红色基因传承的接力者和主力军。新时代的大学生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改革开放带来了建功机遇,创新创业提供了立业空间。因此,在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大学生重任在肩,应响应时代召唤,炼就自我,让青春出彩。

一、红色基因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一)红色基因的内涵

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到不断发展壮大,有着内涵深厚的红色基因,即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不懈奋斗而形成的优良品质和宝贵精神财富,集中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先辈的思想意识、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和优良作风,是一种孕育于每个先进的中国人体内的核心因子,是广大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生命密码,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法宝[1]。

1.树立理想,坚定信念

共产党人一旦树立了自己的理想,就有了精神上的“钙”,骨头就会硬起来,形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为祖国、为人民,不屈不挠,同各种黑暗势力作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的历史。在井冈山时期,共产党人正是始终坚守着革命必然成功的理想信念,才在白色恐怖的绝境中杀出重围,建立起革命根据地,走出一条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光辉道路;长征途中,共产党人正是秉承革命理想高于一切的执着信念,才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突破重重封锁,在爬过皑皑雪山、穿过茫茫草地,历经千难万苦之后,最终到达陕北根据地;延安时期,党同样用理想信念感召着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奔赴革命的圣地——延安;解放战争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抱着“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理想信念,才用短短三年的时间,以小米加步枪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飞机加大炮的八百万军队。

2.一切为民,无私无畏

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秉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的信念。那时的人民当中,农民占主体。在土地革命时期,党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把土地从土豪劣绅手里夺回来,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解放战争后期,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无偿分配给没有土地的贫苦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通过建立工农联盟,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才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在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党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奋斗目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20年,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战,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是因为红色基因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植于人民、造福于人民,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3.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就是不依赖外部条件,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克服各种困难,建设好自己的国家。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夺取政权的至宝。在抗击日本侵略者时,“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没有吃没有穿,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就是解放军有名的运输大队长,解放军没有的飞机大炮、军舰坦克,都是从蒋介石那里缴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面对社会主义“老大哥”撕毁合同断绝援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奇迹。长江大桥贯通南北,原子弹震惊世界。

4.善于改革,敢闯新路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辟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一条武装斗争的道路,用星星之火,燃遍祖国大地。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又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通过不断的改革,充分发挥出自己优势和潜力,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发展壮大自己,勇闯新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培育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无怨无悔掏大粪的时传祥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又形成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的女排精神,勇于探索、赶超世界的载人航天精神,团结友谊、公平竞争的奥运精神,等等。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实事求是,改革创新,敢于拼搏,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为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物质文化基础的根本途径。

(二)红色基因的具体表现

红色基因的具体表现是红色精神,红色精神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特色。井冈山时期是工农武装割据,开辟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合作,共同御敌;解放战争时期是“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等等。它与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紧密相联,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紧密相联。

1.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精神是中国红色革命精神的起源。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不仅能够长期存在,并且还能发展壮大,是由其革命性质所决定的。对外推翻帝国主义,求得民族解放;对内消灭封建关系,完成土地革命。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剖析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主要矛盾,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虽是“星星之火”,但是“可以燎原”大地。井冈山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一是树立远大理想,二坚定崇高信仰,三是依靠人民群众,四是坚持武装斗争,五是勇于开辟新路。

2.苏区精神

“苏”是外来词苏维埃的简称,指工农民主政权组织。苏区是指土地革命战争中在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其首府在江西瑞金。当时的口号是“一切权力归苏维埃”。苏维埃政权的特点,就是工农联合,后来称之为工农联盟,它为新中国建国理政提供了一次伟大尝试。苏区精神体现在信念、力量、胜利上,是井冈山精神的升华,也为后来的长征精神打下了基础。苏区精神的根本内容,主要包含以下五点:一是所有权力归人民;二是民主建政,人民当家做主;三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四是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五是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长征精神

为了彻底消灭红色政权,蒋介石反动集团实行白色恐怖,并连续发动了五次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1934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围剿得逞,中央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走上战略大转移之路。在历时12个月,跨越11个省市自治区,行程二万五千里,经历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啃树皮之后,中央红军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长征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坚强意志,二是“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的博大胸襟,三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四是“战地黄花分外香”的革命情怀,五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才大略。

4.延安精神

西安事变扭转了全国抗日形势,国民政府由“攘外先安内”改为联合全国所有力量共同抗日,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人在传承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基础之上,又创造出影响巨大、范围更加广泛的延安精神。在延安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将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宗旨由为工农大众升华为“为人民服务”,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他提出,“为人民而死,就是死的其所”。每一个革命者都要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努力去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延安精神所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一是多方合作,共同抗日;二是为民服务,发展生产;三是精兵简政,巩固政权;四是发动群众,壮大力量;五是团结友爱,严明纪律。

5.西柏坡精神

在西柏坡,中国共产党领导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取得了伟大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全国解放指日可待,工作重点将从农村转向城市,新民主主义革命也将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面对即将到来的胜利,毛泽东同志敏锐地看到,要巩固这个胜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谆谆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而诞生了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是将革命进行到底,二是继续保持优良作风,三是善于建设新世界,四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五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二、当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实践探索

河北省是红色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比如,“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革命圣地西柏坡,人民日报前身——《晋察冀日报》旧址,中国人民银行前身——华北银行旧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里面安葬着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柯棣华大夫,民族英雄马本斋),位于乐亭县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故居;还有闻名全国的抗日小英雄王二小、英勇顽强的狼牙山五壮士,等等,数不胜数。为了较为全面地掌握大学生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现状,笔者专门组建了一个调查小组,花费近3个月的时间,对石家庄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5所高校的500余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通过分析发现,河北高校普遍对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较为重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在课堂内外广泛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活动,创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开展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具体来讲:

1.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主阵地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开展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近年来,河北高校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把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的亲和力和引导力,为大学生讲活讲好“红色故事”,加强网络教育,开辟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基因传承新阵地,积极拓展网络红色教学平台,建设红色基因传承网、微信公众号等一系列红色网络平台。

2.红色基因传承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通过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实践,结合校园红色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长期开展课外读书活动,成立红色文化学习小组;经常举办红色文化讲座、论坛等主题教育活动;组建红色文化宣讲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推广多种多样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红色基因深入人心,在大学生中得以传承。

3.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红色之旅

红色之旅分为学校组织和学生自发两种形式。学校团支部和学生会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解,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学习。比如,革命圣地西柏坡、涉县八路军129师指挥部、邯郸八路军抗日名将左权墓、灵寿县陈庄战役旧址,等等。每年清明节前,各院校都组织学生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励后人努力传承红色基因。还有部分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利用节假日休息时间,骑车前往石家庄市周边的平山县、井陉县等地,追寻先烈踪迹,感受红色基因。

(二)当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高校红色基因教育形式过于单一

从整体来看,大多数学校都把“红色文化”的目标定位偏高、偏虚。95后、00后的大学生,出生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和平年代,过着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物质越充裕,往往越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勤勉。他们体会不到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煮皮带吃草根的艰苦生活,体会不到红军战士坚如磐石的意志和信仰。由于没有压力,也就不能产生动力,容易坐享其成,不思进取。而他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往往只停留在表象。高校对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缺陷,就是没有从内涵和意义上进行深入挖掘,浅尝辄止,偏重于形式。对于教育效果怎么样,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了多少,是否懂得节俭、自强的道理,关注不够。没有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红色英雄人物就生活在现实之中,红色基因就在自己血液中涌动。

2.高校红色基因教育还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理论与实践相脱节虽是个别现象,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忽视。表现在,理论是单纯的课堂理论,显得枯燥;实践是简单的课外实践,趋于形式。课堂理论应与唱红歌、参观红色遗址、讲红色故事、谈心得体会等方式紧密相连、互为补充、交替进行,避免单一化。比如,结合老师课堂上的讲解,让大学生实地参观日本鬼子制造的惨绝人寰惨案的现场,参观国民党关押革命志士的监狱和使用过的各种刑具,等等,都会使他们对红色基因有切身体会和新的认识。再比如,让大学生参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初衷。还有,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远意义。这些都会激励当代大学生勇当标杆,敢为闯将,在新的长征路上奋勇搏击。通过这样的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从“高空”拉回“地面”,从遥远拉到身旁。

3.部分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意识偏于淡薄

红色基因是当代大学生本应积极主动传承的优良品质和核心价值观,也是大学生理应肩负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但在对当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调查中发现,仅有一半稍多的大学生对此有所认识,能够感受到自己就是红色基因传承的责任人。而另外一部分人则对传承红色基因认识模糊,持一种事不关己、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些人热衷于新款手机、名牌包包,甚至不惜超越自身经济能力去贷款消费。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带来的影响很大、很坏。这说明部分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主体意识还有薄弱之处,还需要加深、加强。

三、优化当代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对策

大学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和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他们身上寄托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大学生,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们没有经历过战火,不知道死亡;他们没有经历过灾难,不懂得饥饿。他们只从字面上了解了艰苦卓绝、坚贞不屈、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却不曾感受到里面所包含的丰富的红色基因。要让大学生理解和传承红色基因,必须从提高他们作为传承者的自觉性,感受传承红色基因的深远意义,自觉主动地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入行,并且在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提高红色基因传承者的自主性

大学生是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传承红色基因是大学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重任在肩,义不容辞。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偏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容易偏离价值观导向,忽视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的主体性。而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学习与实践,离不开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要把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做得更加至善至美,应当建立健全一套适应大学生特点的模式,即自觉学习——切实感悟——互相交流——大胆实践,其中项目与项目之间反复交替,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从而将红色基因深深记在心上,印在脑海里,涌动于血液中。每个人都随身携带着红色基因,走到哪里,就会自觉主动地传承到哪里。

(二)提升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的实效性

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工作,将红色基因传承落细、落小、落实,努力做到红色文化教育不断加强、红色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多样。通过提高红色大众传媒的理论水平,增强红色基因传承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探讨大学生自觉接受红色文化、积极参与红色基因传承活动的方法[2],开辟出新的道路,将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落到实处。比如,在校园开辟专项橱窗,开展歌咏比赛、诗歌朗诵、红色之旅摄影和征文,建立红色微信群、红色网络,邀请专家学者专题讲解等多种活动,以达到最佳效果。在开展的每项活动中,讲究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形式上,花样翻新,灵活多变。

(三)构建红色基因传承长效保障机制

为了将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工作落细、落小、落实,高校必须构建一套合理规范的长效保障机制。[3]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组织制度。配备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工作。所有工作在党委的领导下统一安排和部署,形成合力。二是坚持精准方略,提高传承实效。紧紧围绕红色基因传承这个中心,着眼于长远,兼顾当前,追求实际效果。三是坚持监督管理,讲究传承质量。推进大学生红色基因传承朝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迈进,避免华而不实、形而上学的现象出现。四是坚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从经费方面,要保障传承工作的稳步运行,还应逐年增加投入。五是坚持全体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六是坚持学生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大学生是传承的主体,时时处处要为他们着想,激发出他们

猜你喜欢

红色精神基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Frog whisperer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拿出精神
追忆红色浪漫
创新基因让招行赢在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