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智”:大学生志愿者精准扶贫的核心行为目标
2020-02-26李茂平
李茂平, 杨 梅
(1.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5; 2. 邵阳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邵阳 422000)
2020年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早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实施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明确指出,要坚持大扶贫格局,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并提出“治贫先治愚”“扶贫必扶智”理念,要求扶贫队员积极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以“三下乡”等途径和方式,在农村精准扶贫攻坚战中,以“扶智”作为核心行为目标,通过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开展义务助学支教、组织创业技能培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勇气,提升贫困群众依靠智慧和勤劳战胜贫困的本领,助力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一、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兴起及其行为动机
(一)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兴起
志愿服务起源于19世纪初西方国家的宗教慈善活动。志愿服务是以社会公益事业或社会保障事业为目标,出于非营利目的或非物质上的诉求,凭借志愿者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专业、技能、经验和时间等条件,向他人或社会自愿提供无私帮助或服务,帮助他人摆脱困难,推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活动。据国际志愿者协会颁布的《全球志愿者宣言》可知,志愿服务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在构建持续、健康、和谐的社区,在改善人们生活、保障人们的各项民主权利,在提高人类的价值与尊严、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困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影响,助力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美好且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志愿者,志愿服务得以兴起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伴随志愿服务的蓬勃兴起,大学生志愿服务也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队垦荒活动可以说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雏形。为帮助偏远农村地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同时为解决我国当时粮食短缺和城市就业困难等问题,从1955年开始,我国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先后有数万名青年组成志愿垦荒队,怀揣希望和梦想,来到祖国边疆和落后农村开荒种地,支援国家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伴随“学雷锋”活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展“学雷锋”活动,并逐步扩大到环保、扶贫、支教等志愿服务领域,成为青年志愿者和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主体力量。全国各高校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成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和平台。1993年,北京大学17名大学生发起成立的“爱心社”,成为国内高校第一家由学生自发成立的志愿服务社团。随后,全国高校掀起建立社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奉献爱心的热潮。1994年,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成立中国大中专学生志愿服务总队,成为组织大中专学生从事社会志愿服务的全国协调性组织。北京大学“爱心社”志愿服务队、清华大学“紫荆”志愿服务队及铁路、民航系统的200多支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服务队成为中国大中学生志愿服务总队的首批志愿服务队。1996年开始试点、1998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每年从青年志愿者,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中招募,赴农村贫困地区或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进行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推广及农技培训等服务活动。从1997年暑假开始,数量和规模庞大的“三下乡”志愿服务队伍深入贫困农村开展政策宣讲、支教支医、科技推广及助残助困等活动,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2003年,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招募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分赴西部贫困地区开展支教、支农、支医等扶贫服务,帮助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发展经济。
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行动受到贫困地区群众的普遍欢迎,也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希望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热情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在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的回信中,他希望青年大学生能弘扬志愿精神,以实际行动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贡献。在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的回信中,他要求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人民中去,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彩。习近平总书记的希望和要求,激励大学生志愿者奋力献身于农村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精准扶贫的行为动机
动机是激发、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美国学者皮特里指出:“作用于有机体或有机体的内部,发动并指引行为时,我们称之为动机……激活性是动机的特征。”[1]12-13美国心理学家丹尼斯·库恩认为动机是“行为的动力——我们行为开始、维持、导向和终止的能力”[2]436。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有着鲜明的内在动因和行为动机,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
一是人类之爱——“利他”行为动机。志愿服务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亮丽风景”,它高扬志愿精神旗帜,鲜明地体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取向,典型地体现了一种人类之爱,成为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重要动机之一。美国学者罗尔斯曾经对人类之爱与社会公平正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罗尔斯指出,人类之爱与社会正义存在着差别。人类之爱是一种更广泛、更深刻、更强烈的情感,它除了体现社会正义之外,还包含着更广泛的自然义务和社会正义,它推动人类的正义行为,推动人类的文明进步[3]。爱尔兰哲学家赫起逊指出,“仁爱是一种不计利害的天然情感,它施之于人,并不希望回报,一个有德的人,总是‘仁爱’、‘利他’之心居首”[4],她认为人天然是“仁爱”“利他”的,“仁爱”是不计利害、不需要回报的奉献和付出。
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对象是我国贫困地区或边远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寒暑假或周末、节假日开展精准扶贫志愿行动,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的行为动机表现为“利他”,即为他人、社会、人类的发展进步无私奉献。这也正如美国学者约翰·威尔逊、马克·A·缪其克所指出的,“利他”行为的典型和突出表现是志愿服务,这种行为是为他人与社会付出努力、提供帮助,这种行为是出于社会公益目的而不是经济利益目的[5]2。有人以志愿者为调查对象,开展了一次调查走访。在问及为什么参与志愿服务时,有69%的志愿者说是为了拯救世界贫穷、落后地区的人民,是为了实现他人和社会的幸福美好而作出努力,是为了人类的发展进步[6]55。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精准扶贫志愿服务,是由于贫困农村、边远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或边疆地区的贫困家庭的贫困生活唤起了大学生志愿者的“仁爱”之心,在“善”的道德意志作用下,大学生志愿者远赴偏远的贫困地区,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热情,为贫困地区的家庭送去温暖和帮助,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助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为贫困地区的建设发展贡献他们的青春与热血。笔者在对扶贫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采访中发现,有很多志愿者认为帮助遭受不幸的人是一种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驱使他们不畏艰辛地来到贫困地区,走村入户,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奉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坚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自己的爱心,全力帮助他们,贫困群众就一定能走出困境,享受幸福美好生活。
二是提升自我——“利己”行为动机。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实践,目的是为了成长成才,大学毕业之后能够为国家、社会作贡献。大学生志愿者参加扶贫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的一种自我学习和锻炼,有利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成就有价值的人生。从这个角度上说,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也有“利己”行为动机,即通过扶贫志愿服务,“帮助他人,快乐自己”“奉献社会,提升自我”,使自我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合作、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的是一种人文关照,其通过志愿服务,搭建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平台。志愿者在服务、奉献他人和社会的同时,自己在心理上、情感上也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对大学生扶贫志愿者而言,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贡献应有力量的时候,他们心中是充满愉悦和自豪感的。有志愿者这样说:“当我们用心去传递爱的时候,我们心中那股暖流就叫幸福。一声谢谢就像和煦的春风温暖心田,就像明媚的阳光照亮心底,就像甘甜的雨露滋润心头。”[6]112还有一些志愿者说:“当听到别人的感谢,觉得自己做志愿者是值得的,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6]113服务对象的认可和肯定、社会的褒奖和颂扬,对志愿者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激励,是志愿者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精准扶贫服务活动中,增长了社会阅历。这让大学生逐步成长和成熟起来,为其将来步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二、“扶智”在农村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意义
“扶智”中的“智”,就是智力、智慧、科学文化知识,“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通过教育扶贫等途径和方式,提高贫困村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帮助和指导贫困村民提高脱贫致富的技能水平,同时给贫困地区学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知识改变命运”,摆脱贫困的命运,需要智慧,需要发家致富的知识和技能。然而,在我国很多贫困地区,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很多村民甚至是文盲,从来没有上过学,其综合素质差,生产、生活能力低下,劳动方式简单,劳动生产率低。“扶贫必扶智”,要使贫困群众摆脱贫困,必须帮助贫困群众提高知识文化水平,增强劳动技能,培养贫困村民的发家致富本领。单纯地依靠外部“输血式”的扶贫,不能从根本上断掉穷根。要从根本上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必须要增加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增强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能力,对贫困群众开展知识文化教育和生产、生活技能培训,从过去的单纯送钱、送粮、送物资,转变为今天的送观念、送知识、送技术,从过去的物质扶贫转变为今天的精神扶贫、智力扶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脱贫致富的能力,使其依靠自身智慧和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目标任务之一是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农村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改善贫困地区的教育条件,保障贫困地区群众的受教育权利,这是中央明确规定的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已将教育扶贫作为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教育扶贫,通过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包括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等方式,加快我国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然而,限于我国教育资源短缺、教育扶贫力量不足,在脱贫攻坚战中,教育扶贫始终是脱贫攻坚中的“短板”,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成效不明显。贫困村民的文化教育、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以及对贫困农户的生产技能培训等问题,都需要社会扶贫力量广泛参与。教育扶贫的内涵十分丰富,扶贫的内容和具体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驻点扶贫工作队或是参与扶贫的社会力量来说,重点是开展技能培训,帮助贫困群众学有所长,掌握一门谋生的本领,确保其能通过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同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或农村孤儿,或是辍学在家的学龄儿童,也要借助社会力量帮助他们实现受教育的梦想和权利。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推进教育精准脱贫,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有信心、对未来有希望[7]。只要贫困群众和贫困家庭有了知识的支撑,其发展就有了动力,脱贫就有了希望。
三、大学生志愿者“扶智”的主要方式
(一)宣传国家扶贫政策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以来,我国加大了扶贫攻坚力度,党和国家出台、颁布了一系列脱贫攻坚政策,大力推进我国脱贫攻坚战略。但是,由于我国许多贫困地区处于边远地区,交通不畅,信息闭塞,国家的很多扶贫政策措施难以传达到这些地方。许多贫困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不了解,对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脱贫致富的信念不坚决、勇气不坚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依赖扶贫队救济款、救济粮、救济物资过日子。因而,对扶贫政策的大力宣传和教育,是提高脱贫攻坚实效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在开展扶贫政策的宣传教育方面,参与扶贫的大学生志愿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知识扎实,理论功底浓厚,对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比较熟悉或了解,即使不熟悉,通过专门的培训,其也能很快熟悉和掌握。这为他们开展扶贫政策的宣传教育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数量多、规模大,能有效满足深入贫困山区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且,有些参与扶贫的大学生志愿者会说、会唱、会演,多才多艺,他们可以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政策宣讲,使相关政策容易被贫困群众接受。因此,每年暑假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政策宣传,尤其是国家扶贫政策的宣传教育。大学生扶贫志愿者深入贫困群众家中,面对面向贫困户解读国家扶贫政策,能提高贫困户的认识,让贫困户成为“政策明白人”,用政策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例如,2016年暑假,云南省43所高校共组建294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团队,奔赴云南16个州市开展扶贫志愿服务活动。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深入贫困农村,走村串户,向贫困村民发放扶贫政策宣传册,挨家挨户向贫困群众宣传国家的扶贫政策,还耐心地为那些不识字的村民宣读和讲解国家的扶贫政策,以便他们透彻理解和掌握[8]。2018年暑假,湖南某师范学院“三下乡”志愿者赴茶陵县、醴陵市、株洲县和平江红色革命老区政策宣讲团的成员,利用艺术化宣讲的方式,通过自编、自导、自演,编排出舞蹈、合唱、音乐剧、情景剧、哑剧、群口演说、三句半等多种节目形式,进行了多场巡回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方式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这些志愿者有的还提前编写并印制了扶贫政策宣讲手册,免费给贫困群众发放,这些加深了当地贫困群众对国家扶贫政策的理解,使大家从心底里积极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其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对贫困地区人民的关心和支持,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勇气。
(二)开展义务助学支教
很多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其下一代拥有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少,从而出现贫困代际传递现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不能只单纯地进行物质援助,而是要“从娃娃抓起”,提高贫困儿童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他们健康成才,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使贫困家庭彻底摆脱贫困束缚。参与扶贫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入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开展义务助学支教,向贫困儿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并教导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树立健康成才的信心和勇气,使农村贫困儿童走出“放羊—结婚生子—放羊”的恶性循环。比如,广西某大学“摇篮志愿服务队”自成立以来,募集资金投入贫困农村地区进行图书室建设,累计捐赠图书6 800余册,图书架28个,建造图书室5间,惠及广西贺州市、百色市、河池市等3市8县10乡12村,同时还对12所农村小学、约3 000名农村留守儿童展开帮扶[9]109。湖南某师范学院的大学生支教队和志愿服务队,立足师范特色和优势,针对乡村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形式单一的困难,重点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在湖南娄底市双峰县石牛乡对40名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学习、心理、行为变化进行调查和登记,通过“点对点”“一帮二”教育帮扶模式,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支教志愿者以“传承国粹扬国学”为主题,通过开设国学经典诵读、礼仪课堂、对联鉴赏、书法和诗词鉴赏、剪纸艺术等课程,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乡村掀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以“培养创新意识”为主题,通过开设3D打印体验、VR虚拟现实体验、空气动力学小课堂、思维导图、四大发明体验等课程,激发农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以“e启新时代”为主题,通过开设机器人、人工智能等课程,点亮乡村孩子的科技梦想。
(三)实施创业技能培训
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出现贫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贫困农民没有一技之长,没有谋生的技能或门路,从而其家庭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尤其是那些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遍存在知识文化层次较低、掌握的生产技术较简单、参加在职培训的机会较少等问题。对大多数贫困农户来说,他们更需要从技能上得到指导和培训,需要培训他们的一技之长。大学生扶贫志愿者在参与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深入贫困地区,向农户传授农业科学技术,免费发放技术培训资料等。例如,2016年暑假,广西某大学的大学生扶贫志愿者在那坡县、三江县等地开展科技支农的过程中,在县农业局举办了一场中草药、食用菌种植技术讲座。他们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产业发展需要,为那坡县农业局骨干、种植大户详细讲解了中草药、食用菌的发展前景,传授最新种植管理技术。志愿服务小分队还深入那坡县白林村捐赠了200株中药材“牛大力”种苗,在田间地头为农户现场示范“牛大力”栽培技术[9]63。2018年暑假,湖南某高校参与“三下乡”的大学生志愿者,针对乡村发展特色,为乡村青年打造“创客”课堂,指导他们打造乡村创业平台。如该校赴益阳安化小淹镇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学科专业优势,以18位在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赛事中获奖的学生为主力,开办“乡村创客训练营”和“创客沙龙”,开设商业画布、电商平台搭建及营销、特色旅游营销策划等课程,将特色小镇、旅游发展、电子商务等与“农创”建设相结合,指导村民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创业就业新平台;赴宁乡市夏铎铺镇长龙新村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宣讲农村淘宝、全域旅游等与村民经济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为村民培训互联网技术,一对一地教村民使用和开发智能手机,让村民初步掌握网上营销的方法,帮助村民开办网上商店销售特色农产品。
(四)组织文体艺术活动
我国广大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缺乏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农村的公共文化设施比较落后,许多村民平时的文化活动单一,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缺乏克服贫穷、勤劳致富的“精气神”。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10]50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既要丰富贫困地区的物质生活,又要丰富贫困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要通过文化扶贫改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激发贫困群众战胜困难、走出贫困的斗志。在广大农村扶贫攻坚“战场”,拥有专业技能和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志愿者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利用农村现有的公共文化设施,通过组织开展文体艺术活动,丰富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据调查,湖南某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每年“三下乡”活动中,利用他们的优势和资源,在农村贫困地区组织开展了大量文体活动:2016年暑假,该校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队结合土家族摆手舞等,进行了民族舞、健美操教学和培训,精心编排了2台贴近生活实际的文艺晚会,并与桑植团县委、洪家关白族乡政府联合举办了“元帅故里·美丽乡村”大型文艺汇演;2018年暑假,该校大学生扶贫志愿服务队为当地群众组织开展了6场篮球、足球友谊赛,进行了700多小时、1 800多人次群众的广场舞教学和体育健身指导,还精心编排了6台文艺晚会。另据调查,2018年暑假,湖南某高校的24支“三下乡”大学生志愿者进驻到各帮扶乡村以后,除了为村民送去新知识、新思维,还积极促进乡村文化发展繁荣。例如,该校赴益阳沅江凌云塔教育帮扶关爱团队,在村民中开设篮球、武术、跆拳道、健美操等体育健身类课程,组织体育游戏、体育竞赛;赴宁乡市夏铎铺镇长龙新村国情社情观察团组织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其他各志愿服务团队还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绿色发展的理念,助力“美丽乡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