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典》未收佛山地方文献略考
2020-02-26刘淑萍
刘淑萍
(佛山市图书馆,广东佛山528000)
《广州大典》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所收书为刻印在1911年以前的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增城、新会、香山、三水、新宁、新安、清远、花县,以及香港、澳门、佛冈、赤溪人士(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共收录4 064种文献,于2015年完成出版工作。《广州大典》收录底本来自国内55家、国外14家藏书单位以及6位私人藏书家,所收不可谓不丰。但工程巨大,或有缺漏亦是在所难免。在佛山市图书馆编辑《佛山历史文献版本目录》之余,发现有一些失收文献。下面就其所遗漏的文献加以介绍,并考证其价值,以待日后的补辑出版。
其一,《(骆秉章)挽言录》不分卷,清同治十年刻本
骆秉章,原名俊,后以字行,广东花县华岭村人。道光十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1]其后受命稽查吏部银库、任湖北按察使、湖南巡抚、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死于任所。追赠为太子太傅,谥号“文忠”。晚清湘军重要将领之一,其一生经历道、咸、同三朝,正值中国历史千年未有之变局。“秉章晚年愈负重望,朝廷要政多咨决,西南军事胥倚之。所论荐人才,悉被任用,著勋名。川民感其削平寇乱,出于水火,及其殁,巷哭罢市。遗爱之深,世与汉诸葛亮、唐韦皋并称云。”[2]后人将其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誉为“晚清八大臣”,对清代后期的政治军事影响深远。其临终前自挽长联足可以概括其一生:“十载忝清班,由翰詹科道而转京卿,奉使遍齐州、汴州、吴州,回首宦途如梦幻;廿年膺外任,历鄂黔滇湘以莅巴蜀,督师平李逆、石逆、蔡逆,殚心戎务识时艰。”[3]
卷前有清同治十年十月陈兴钺序,言:“余从师游最久,由楚入蜀,皆负笈以随,殁时亲见蜀都满城缟素,衢衖门闾,遍署哀联,官民哭奠,相属于道路,其挽言各体具备,缠绵悱恻,无溢美无谀辞,皆纪实也。巨制积而愈多,遂成一帙,不忍湮没,请其喆嗣付之剞劂。”[4]陈兴钺,南海人,是序末题“谨识于南海之叠溪草堂”,是骆文忠公门生,从湖南至四川一跟随左右,卷中收其挽联:“三十年中外宣勤,此时勒鼎铭钟,黄阁共推贤宰相;数千里间关趋侍,一旦山颓木坏,绛帷空胜老门生。”题“受业陈兴钺挽”,陈兴钺(《挽言录》)情真意切,催人泪下。正文为《前任云南巡抚贾洪诏祭文》、《恭挽大学士籥门老夫子大人诗》《四川成都府华阳县属东昇街士民挽文》、《四川省城内东门三圣街红石柱街沐恩绅民挽文》、《吴昌言挽诗四首》、《各省僚友挽联》等,其中有同僚广东巡抚蒋益澧、贵州巡抚曾壁光、贵州布政使黎培敬、贵州按察使林肇元、湖南学政何绍基等,门生 还有四川各街巷士民的挽联。
是书在各方志、艺文志中未见有著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广东文献目录》有收,但《广州大典》失收,佛山市图书馆有藏。
其二,广东古今名媛诗选二卷,清胡廷梁选,清乾隆年间刻本
胡廷梁,顺德人,字绍元,其他资料不详。是书分二卷,卷一收入三十二人,卷二收入五十八人。辑录了从公元三世纪石崇的爱妃博白人绿珠及其弟子风翔始、至清乾隆年间的书画家陈广逊,共录入近一千五百年间广州名媛诗三百三十七首。尤为可贵的是每个人下著有小传,一般写明籍贯、父亲或者夫婿、生平事迹、所留著作。在中国男权社会里,闺阁名媛所留下的文献寥寥,这部书给我们留下丰富的女诗人史料,实属难得。另外,这部书中所著录的个人文集基本都已失传,《广东名媛诗选》中有别集留世的有明顺德余玉馨、顺德陈云仙、顺德刘兰雪、广州张乔仙、高要梁指妹、阳春谢方端、顺德陈广逊等,当时著者胡廷梁应该是在这些文集的基础上编撰成书的。然而个人文集很容易散佚,这些名媛的别集现皆已无存,她们的诗与名多依《广东名媛诗选》而存世。比如刘祖满,字兰雪,一字畹卿,是明尚书何维柏从孙何衎妻子,是一位具有不凡才情的顺德容奇女子。《广东名媛诗选》收入她的诗51首,在清嘉庆年间温汝能选编的《粤东诗海》收入她的诗23首,皆来自《广东名媛诗选》。可见温氏并未看见刘兰雪诗集,《广东名媛诗选》是收她的诗最多的选本了。其珍贵性可见一斑。
是书无序无跋,作者资料未见,其成书年代已无可考,只能据理推断。首先,从其收录最后一位广东名媛为陈广逊,生活在清乾隆年间“与夫隐居于羊额村北郊,与画家黎简有交往”;[5]其次,成书于清嘉庆年间的《粤东诗海》曾引用是书,比如《粤东诗海》收入刘兰雪的诗23首皆出于《广东名媛诗选》所收她的诗(51首)。《粤东诗海》所收入名媛七十八人,皆出自于《广东名媛诗选》,只是编排顺序有所调整。第三,《广东名媛诗选》避“玄”,缺末笔,不避“宁”。由此推断,是书成书并刊刻于清乾隆时期。
是书在各方志、艺文志中未见有著录,各大藏书单位均未见收藏。佛山市图书馆藏有一部,已成珍稀古籍。
其三,《佛山竹枝词》二卷,(清)佛山冯雨田著,清光绪年间刻本
冯雨田,在各种史料中未找到记载。林相棠《序》言:“冯雨田,予之吟友。”[6]应为林相棠同时代人,林相棠在《(民国)佛山忠义乡》卷十三《选举志》有记载,是清代的贡生,为是书写序是在清光绪甲辰年(1904),推及冯氏应该生活在清末。是书卷末有“鹤园冯鸣盛堂珍藏”牌记,冯鸣盛堂应该是冯氏的堂号,祖居佛山鹤园。
林相棠《序》言:“冯雨田,予之吟友。著诗集中有‘佛山竹枝词’数百首,寄寓箴讽,劝亟梓之。庶人心世道,或有小补矣。”[7]是书为冯氏所著《诗集》中的一部分,共收入194首自撰的竹枝词,其内容涉及佛山的方方面面,不一而足,向我们展现了社会民俗、古迹旧址、人情世态。记载古迹有佛山八景、通济桥、沙口、琼花会馆、祖庙、筷子路、王借冈、莺冈、万善堂等。记录民俗有行通济、秋色、舞龙、争买筷子、食姜醋、唱龙舟等等。描写的人物丰富,有替人补衣的村妇、有富家小姐、有佛山忠义二十二老、有叫卖的疍家女、有路边的醉鬼。体现佛山商业的铸铁业、三墟六市、公正升平街的繁华、缫丝业、鹰沙的米市等等,语言生动活泼,描写景物栩栩如生,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末佛山市井图。
竹枝词的历史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方志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那么竹枝词就是一个地方的市井百态。比如“三蒸旧酒三元市,俗子纷纷醉到狂。侬愿统将西江水,化为益智众人汤。”[8]可见佛山人在古代是不缺“饮者”的,九江双蒸酒在现代是佛山的本地名牌,但在清代的三蒸酒却因便宜酒精浓度又高,而成为普通百姓的常饮酒。又如“低沙疍女艳于莺,一到熙春得意鸣。双合利钱呼卖蚬,未曾见面已怜声。”[9]这是一首写疍家女的诗。疍家是指我国沿海地区的渔民,他们常年以船为家,鲜有上岸。以渔业为生,生活坚苦,社会地位低下。这首诗就道出了疍家女扬声卖蚬的凄苦情景。那如莺般的叫卖声怎不叫人怜惜她如花般的年纪和其卑微的身份呢!
是书在各方志、艺文志中未见有著录,各大藏书单位均未见收藏,佛山市图书馆藏有一部。2009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竹枝词》中有收入。佛山竹枝词蕴藏丰富,充分展现了佛山地区的风俗民情,是佛山辉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富地域特色,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尚待开发。
其四,《佛镇义仓总录》四卷,(清)佛山陈其谨辑,清道光二十七(1847)年刻本
佛山的义仓建于清乾隆年间,据陈其谨序:“乾隆四十八年,乡先生陈梦光等劝捐银六百余两,在正埠官地两旁建铺收租以为公费。乾隆五十五年,叶司马集乡先生劳莪野等议立章程,以该铺租银除文武社祀典书院开课各费用外,将羡银买地建仓,积谷备赈。至乾隆六十年六月始买麒麟社街屋地建仓两所厅舍两间。……置横水艇,批与疍户彭恒高,开摆以渡,行人过往文鹰二沙,籍租银添买谷石。”[10]此为佛山义仓的由来。
陈其谨在道光年间曾为佛山义仓的专司,“所虑仓之章程、碑文诸条款久而散轶也,爰商之乡先生,将建仓始末、列宪碑示、办赈章程、产业租息及建仓若干、赈恤某次、现存谷多寡,条分缕晰,录为一册,备载于后,俾后之理仓及办赈诸君子有所考镜而取法焉。”[11]卷一卷二为乾隆间至道光间有关于义仓的章程、启示、碑记等,卷三为散赈章程总录,仓厫储谷。卷四为本仓产业契券。
《佛镇义仓总录》具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在为数不多的佛山文献中,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它保留了佛山义仓的第一手资料,成书于道光十年的《佛山忠义乡志·金石志》中只录有关于义仓的碑记四条,而《总录》录有碑记十八条之多。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收入的碑记部分则大多以是书为底本。民国《乡志》未收入关于义仓的呈文、启示、章程部分,如《劝佛镇七市米户照实报谷价启》《道光十三年水灾抽租赈济耆民等往省呈》《晓谕严禁霸占搭盖告示》《散赈章程》等等,这些珍贵的史料依赖这部书才能窥见全貌,得以流传,其史料的独一性是毋庸置疑。
《总录》还详细记载了当时存在于佛山的招投标制度。如卷一的《开投正埠义艇章程》《开投正埠牌坊外各地摊章程》《开投佛山书院外各铺地并地摊章程列》等,中有规定招标的方法、投标的资格、投标的方法、中标规则、中标者的权利和义务、流标或废标的处理方法、合同期内的管理等等。这些官营工商业将经营权承包给民众,防止了官吏、贵族利用特权垄断经营权,维护公平,杜绝了腐败。即便以现代民法学理之视角透视清代佛山的招标、投标制度,也不得不承认该种竞争性缔约形式的发达、完备,足见其独创性、先进性。佛山是以工商业闻名的古镇,这种招投标制度的完善发展正是其商品经济发达的明证。
是书民国《佛山忠义乡志》有著录,佛山市博物馆有藏。
其五,《诗经集句类联》四卷,(清)罗文俊辑,清光绪十二年(1886)石印本
罗文俊,“号萝村,绿潭堡人。嘉庆己卯举人,道光壬午进士。廷试日大臣拟列第七眷顾,宣宗拔至一甲第三人,授编修。”[12]以所居之村曰萝园,故名“罗萝村”。绿潭堡,今属佛山南庄镇。历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工部侍郎等职。因病归里,道光三十一年卒于家。著有《绿萝书屋遗集》四卷。
卷一天文、地理、山、水、时令、旱干、君、臣等,卷二商、周、二南、鲁、卫、唐魏等,卷三诗教、诗乐、政事、教化、刑罚等,卷四宫室、宗庙、祀事、饮食、衣服等。是书以《诗经》为内容,将其分类集句形成对联。比如:“共姜守义,卫妇思归”来自《诗经》的《国风·鄘风·国风》和《邶风·泉水》(卷一)“家无颠覆之虞,室有和平之乐”当来自《国风·邶风·谷风》、“与子偕老鼓瑟鼓琴,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国风·鄘风·君子偕老》。是书是为科举考试制艺所创作,是当时应试的畅销书。
是书在各方志、艺文志中未见有著录,各大藏书单位均未见收藏,佛山市图书馆藏有一部。
结 语
《广州大典》收录底本来自国内55家,国外14家藏书单位以及6位私人藏书家。其中主要为各省省馆、各大学图书馆等一批大型图书馆,而未包括如佛山市图书馆、顺德区图书馆、新会图书馆等小馆的数据。然则馆虽小,亦有可观焉。如佛山市图书馆藏而《广州大典》未收的清南海曾钊的《学海堂诗学》三种三卷、清南海潘镜波的《乐善草堂诗钞》六卷、清顺德龙吟芗《蕉雨轩稿》一卷、清南海何守愚《科名佳话》四卷、《善与人同录》四卷、清顺德冯奉初《潮州耆旧集》三十七卷、清三水陆文明《地理条贯》十二卷、《吴荣光写经》一卷等等,不可谓不多。诸多文献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代表一隅之文化发展,大部分都是稀见本,甚至是孤本,亟待抢救、整理和开发。《广州大典》工程巨大,缺失在所难免,希望对未收数据加以整理,待日后补辑出版,以实现《广州大典》之收集完整乡邦文献之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