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进阶理念下的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2020-02-26
(沈阳建筑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辽宁·沈阳 110168)
0 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高等学校要想站在科技创新大潮的潮头,与世界科技前沿产业同频共振,首先要解决“产教融合”问题。“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共同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高校需要转变观念,打开围墙,主动融入社会。只有深度融入社会与科技发展前沿,才能始终成为社会发展引领者。依托“产教融合下的新工科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等教改项目,面向沈阳建筑大学自动化、通信工程等信息类专业持续开展了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协同创新体系。
1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1.1 学习进阶理念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采用学习进阶理论,其核心在于围绕学习者实践所必须的核心知识,刻画学习者在各进阶水平的掌握程度及学习表现,提供“进阶水平—进阶变量—进阶评价”的整合形式和多样化能力发展路径。积极推进“3+1+X”(1+X指1学年集中实践和多元化实践环节)、“定制班”等校企多元化联合培养方式,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习进阶以核心知识为主轴,为学习者提供基于实践的、循序渐进的学习经验。主要指描述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以确定其认知能力,并着重研究教学和评价的一致性问题。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实践体系的架构,创新能力分级成长模式以及基于导师团队的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从而通过建立起来的系统有序的实践体系,实现创新人才的差异化培养。同时,针对企业需求定制化设置课程,以虚实相融为手段,基于真实场景构筑实战平台,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实践与理论的深度融合。
1.2 多主体创新实践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校企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协作-本科生参加”的多层次、全覆盖团队构架的优化。依托行业企业、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双师型导师团队,按照“学生竞赛型”“科研为主型”与“社会服务推广型”“教学研究型”分层分类发展,形成分层次的创新型联合导师团队。面向人力资源优化整合的激励与培育机制,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团队运行与管理,通过对团队的结构优化、组织管理和良性运行确保团队可持续健康发展。
1.3 创新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主要体现学习进阶理论的“多路径”和“双功能”两种研究思路,“多路径”表明教育过程中设置多样化成长路径,“双功能”体现了融合培养和评价双重功能作用。具体研究面向应用与竞赛项目的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团队主导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专项培训以及创新实践团队内部的指导与交流方法,在不同层次、范围、深度的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后由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协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核心能力转化为具体知识和评价指标,给出相应的评价。
1.4 创新基地建设与科研资源优化利用
主要研究如何以团队创新实践需求引导学生创新基地建设与运行,通过将团队运行、平台建设以及科研资源利用整合为一体,注重提升创新实践平台的使用效率,促进创新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以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为突破口,建立创新实践团队,有针对性地研究团队组织与训练模式、指导方法、团队交流与配合、赛事组织与实施方法等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多校联合毕业设计及跨校修读学分课程,促进校际的交流与合作,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图1为我校信息类专业多元主体创新实践体系。
2 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情况
(1)在管理机制上,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由学校主导,企业、科研院所等多主体构成的教育管理平台,形成多元主体合作,建立制度保障的互惠、多赢的运行管理机制。
(2)在校内协同上,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我校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根据人才培养类别和层次,增加与新工科相关的实践应用、技能训练等课程。 其次,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渗透了“大工程观”的理念,以新工科应用所需能力为核心整合了人文、自然科学课程,相近学科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课内外相结合,引导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深入挖掘其潜能;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建立基于实验、实境、虚拟仿真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虚实结合,理实一体,以联合培养基地和团队创新实践活动为依托,有序地开展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形成逐级递进式的创新实践活动链条,使学生在合理、连贯具有科学性和前沿性的培养计划中逐步实现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3)在校企(院所)协同上,学校教育与生产科研机构共享优质资源,打造了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定期研发、整合企业与院校的人才、信息、技术力量,构建资源共享、运作高效、合作共赢的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完成学习和实践。组织学生到中兴(沈阳)软件公司、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完成实际项目设计。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理论到实践,展示了理论在实际对象中的应用情况,更真实、直观,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了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了学生的技术能力、融入能力及业务能力。要求毕业设计题目与生产实践、就业方向相结合,学生真题真做。在校校协同上,与地方院校及同类院校在传统专业改造升级、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区域经济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凝聚区域力量,形成区域优势。
图1:信息类专业多元主体创新实践体系
(4)在师资培养上,完善人才培养、培训、实训、技术攻关、课程开发、教材开发、师资共享、服务于一体的师资培养培训机制。积极鼓励各学科专业的教师间共同交流,围绕工程实际问题开展项目合作。交叉学科的专业教师在交流合作中提高了自身信息化、一体化素养,为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储备一批涉猎广、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
(5)在激励、评价机制建设上,注重评价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经验、体会和能力。采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评价机制,多主体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专业教师、校外导师全程参与教学实践,将评价贯穿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保证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 结论
对校企协同创新的产教融合体系所包含的教学、团队、平台、实践、资源、模式等诸多要素及其多主体协调问题的深入探索与细致分析,针对学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创新实践活动组织各自为政、分散着力以及学生差异化、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基于学习进阶理念下的多主体参与、以团队为核心的创新实践体系架构,建立了较为完善、有效的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实践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