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正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
2020-02-26李金辉于海玲赵明宇
李金辉,于海玲,赵明宇
(1.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 颈肩腰腿痛科,河南 郑州 450000;2.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颈性眩晕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在工作生活中较常见,是因长时间的慢性损伤引起一系列的颈椎退行性改变,或者不慎被外力所伤导致其筋骨发生了功能和器质上的改变,从而引起颈椎的内外平衡失调,刺激周围的神经血管,导致椎基底动脉至颅脑的供血减少,以致于出现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1]。在临床治疗中,大部分单纯依靠药物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欠佳,副作用大。本研究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手法治疗颈性眩晕,通过分组对比分析其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颈肩腰腿痛科于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性眩晕患者50例,按照住院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6~65岁,平均(49.9±8.57)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4个月,平均(11.4±6.52)个月。治疗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4~60岁,平均(41.0±8.20)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8个月,平均(9.8±7.66)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纳入标准(1)符合颈性眩晕诊断标准[2];(2)既往无晕针史,对针刀及手法、正骨治疗不排斥;(3)年龄20~80岁;(4)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有精神疾病或者恶性肿瘤;(2)有外伤导致的寰枢关节脱位及颈椎骨折;(3)依从性差。
1.4 治疗方法
1.4.1基础治疗 中药熏药治疗:采用医院内部方剂软伤外洗1号方,配合恒温熏药床,行中药熏药疗法,每次30 min,每日2次,治疗14 d。
1.4.2对照组 在中药熏药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传统手法治疗。传统推手法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法轻柔缓和渗透。让患者坐到治疗椅上,嘱其自然放松双上肢呈下垂状,先通过传统治疗手法(推、拿、按、揉、弹拨等)松解颈部周围肌肉,然后点按风池、风府、天宗、颈夹脊穴,点揉枕下缘及颈椎两侧阿是穴等,最后再用按揉手法整体放松颈肩背后肌肉群。如果颈椎伴有小关节紊乱错位,运用定位旋转扳法给予纠正。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 d。
1.4.2治疗组 在“筋滞骨错”理论基础上运用平乐正骨手法配合中药熏药治疗。采用基于平乐正骨“筋滞骨错”理论的平乐正骨手法治疗,先松筋,再正骨,后束骨。(1)初步以松筋手法为主,处理筋滞,先以轻手法充分放松颈椎周围肌群,主要以斜方肌、颈夹肌、斜角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为主,手法主要施术于各个肌肉的起止点及肌腹。然后依次点按风池、风府、颈夹脊穴、肩井、天宗等穴位,再以调筋手法处理筋结,动静结合,在运动中结合拨理手法再次松解粘连肌肉,解决由慢性损伤及劳损导致的肌肉及肌腱痉挛瘢痕,从而解决颈椎周围肌肉、肌腱解剖及功能位置的异常。(2)以平乐正骨手法“定点弹压”整体松解颈、胸、腰椎椎旁的筋滞及骨错位,“提拉推顶”处理局部颈椎的微小紊乱及错位,整体与局部相结合。(3)正骨后通过颈托支具固定结合功能锻炼,手法治疗每天1次,连续治疗14 d。
1.5 疗效判定标准(1)治愈,即患者治疗后症状消失,X线检查示寰枢关节错缝正常,完全显示颈曲正常;(2)显效,即患者治疗后症状趋于正常,X线检查示寰枢关节错缝基本正常,颈曲趋于正常;(3)好转,即患者治疗后症状减轻,X线检查示寰枢关节错缝稍有改变,颈曲稍有好转;(4)无效,即患者治疗后未见症状好转或者加重,X线检查示无变化[3]。将治愈、显效、好转计入总有效。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效果以频数和率表示,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颈性眩晕是由颈椎急性损伤或者慢性劳损导致内外肌肉力量不平衡,肌肉的束骨功能下降,形成颈椎小关节紊乱错位,其中以寰枢关节紊乱错位为主,由于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导致颈椎功能变化,不能在正常的范围内活动,从而引起以眩晕为主的临床症状。轻者出现颈椎活动受限或伴有眩晕,重者由于位置的改变、椎间盘的退变以及小关节增生退变,导致颈椎脊髓或神经产生压迫,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等症状。
本病就病位病机上来讲筋骨同病,在筋亦在骨,筋不束骨,骨失所束,关节不灵或失稳,枢机不利,不在正常的力线上运动,进一步应力集中在病变位置,造成软骨磨损,关节周围筋膜肥厚粘连,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血瘀气滞,淤血不去,新血不来,恶性循环,增生粘连加重,刺激压迫两侧的椎动脉,血流量减少,脑供血不足,不荣则痛,继而出现头晕、头痛。本研究采用平乐正骨手法,是在筋滞骨错理论的指导下,强调筋骨并重、筋骨同治的整体观念,正骨先松筋,以治筋为先,正骨时减少对筋肉的损伤,通过平乐正骨手法调整骨错位紊乱,从而恢复颈椎内外力学平衡,达到“骨正筋柔”之目的[4],进而使颈椎动脉的血流通畅,脑部软组织得到营养,解除眩晕。
眩晕追踪根源是由骨关节位置发生改变引起,导致力线改变,进一步发生病变,导致一系列症状产生。因此,采用正骨手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前提需要松筋,从而解除由于错位导致的颈椎周围软组织病变,解决病变软组织对周围神经血管造成的压迫刺激,进而缓解颈性眩晕[5]。由此可见,正骨手法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要使颈性眩晕得到解除,必须先使紊乱的寰枢关节复位。首先松解寰枢关节的周围病变筋膜,使其得到充分松弛,才能进行正骨复位,强行正骨不但达不到效果,可能还会加重病情。松筋是正骨的铺垫,正骨是治病的关键。然后,通过平乐正骨手法恢复寰枢关节内外力学及气血平衡。本研究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先松筋后复位再结合功能锻炼的平乐正骨疗法比传统单纯的正骨复位更符合颈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综上所述,先松筋,松筋是正骨的前提,通过松筋改变病变软组织的形态与功能,改善筋滞的问题,使筋的功得到巩固与加强,然后利用正骨手法来调整“骨错”骨关节紊乱与错位,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平乐正骨手法可明显改善颈椎动脉血流量循环,同时使异常解剖位置恢复正常,有效减轻患者颈性眩晕的症状,进而达到骨正筋柔,筋柔百病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