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椎旁间隙入路手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2020-02-26夏文卫
夏文卫
(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 骨科,河南 郑州 450053)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脊柱损伤类型,多由高处坠落、车祸等外力导致,患者常伴有疼痛、局部及周围功能障碍等[1]。目前,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可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但传统后正中入路易损伤椎旁肌肉、韧带等,创伤较大,术后并发症较多[2]。经后路椎体复位内固定手术选择多裂肌及最长肌的间隙入路,可较好固定脊柱,减少手术创伤,改善治疗效果。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经椎旁间隙入路手术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疼痛程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郑州市惠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25~56岁,平均(43.76±5.22)岁。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6~55岁,平均(43.89±5.34)岁。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①经正、侧位X线片及MRI检查确诊为单节段胸腰椎骨折;②未合并神经损伤;③无需椎管减压。(2)排除标准:①器官功能严重异常;②存在精神疾病;③不能配合治疗。
1.3 治疗方法对照组接受微创经皮入路手术。C臂X线机透视定位,螺钉拟置入点为伤椎上、下椎的椎弓根中心,并标记定位。于伤椎棘突旁2.5 cm处穿刺,经X线透视,于椎弓根投影的外上缘置穿刺针尖,向内倾斜10°~15°平行终板向椎体内穿刺,沿穿刺针做1.5 cm纵向切口,扩张软组织通道,将操作器械及内镜安装完成。镜下椎弓根穿刺,扩孔,攻丝,并将椎弓根螺钉置入,固定棒安装,撑开复位;检查内固定装置,确保骨折复位满意,缝合切口。观察组经椎旁间隙入路,伤椎节段及位置由C臂X线机透视定位,以伤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距棘突两侧2~3 cm处,纵向切开腰背筋膜,在最长肌及多裂肌的间隙,轻柔钝性分离,显露横突及关节突。使用拉钩拉开两侧肌群,在横突中线及上关节突外侧缘交界的人字嵴处,穿刺,置钉,安装钉棒系统,撑开复位。检查内固定装置,确保骨折复位满意,缝合切口。
1.4 评价方法(1)术前及术后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3]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包括吃饭、穿衣、修饰、如厕等10项,满分100分,分数与自理能力成正比。(2)术前及术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3]评估两组患者疼痛程度,总分10分,疼痛程度与评分成正比。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术前两组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Barthel指数均较前提高,观察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比较分)
2.2 疼痛程度术前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较前降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由外力导致的胸腰椎骨质破坏,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可能造成神经功能及其他脏器损伤,或导致畸形愈合,影响脊柱生理曲度、稳定性及正常功能。常规采用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有效避免脊柱后凸畸形,重建骨折椎体高度,治疗效果好,但经后正中入路需剥离椎旁肌肉,切断供应椎旁肌的腰动脉后支及肋间后动脉,同时易损伤脊神经后支、供血血管及肌肉组织,导致椎旁肌神经源性病变,促使疼痛加剧[4]。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较对照组高,VAS评分较对照组低,提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椎旁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可减少肌肉损伤,减轻术后疼痛,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无需切断腰动脉分支及椎旁肌内走行的肋间后动脉,钝性分离多裂肌及最长肌间隙,可减少腰背部肌肉损伤,避免脊柱后方韧带结构破坏,减少继发性顽固性疼痛、瘢痕愈合等风险,有利于患者术后尽快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肌肉经拉钩拉开后,可清晰显露手术视野,有利于术中操作。术中使用的医疗器械无特殊性,操作流程简单,手术时间短,技术要求不高,手术医生学习时间短,常规操作即可完成手术,且治疗费用少,患者负担轻,便于临床推广[5]。微创经皮入路手术将工作套管经皮置入,使置钉点充分显露,将手术器械经套管放入,可减少损伤,避免剥离椎旁肌肉,保持棘间、棘上韧带完整性,但术中操作步骤较繁琐,椎弓根螺钉的置入,难以避免损伤肌肉组织,进而影响预后[6]。
综上所述,采用经椎旁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患者术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