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再造学科线 新时代定义新骨科
2020-02-26郭潇雅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当今时代,想要实现学科的高速发展,打造接轨国际的医疗品牌,那么AI与信息技术的加持必不可少。
精准医疗与智能医学技术的深度融合,已然成为当前我国医学领域的大势所趋。而骨病学科因其市场规模大、临床病例多、手术要求高、医生学习曲线长等特点,更成为精准医疗、智能机器人落地、最易发挥实效的重要学科板块。如何因势利导、先声夺人,借助现代科技杠杆,全面布局骨科建设新航道,完成从经验化、轮廓化向微创化、精准化、智能化快速转变,不仅关系到医院今后学科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打造,更是未来医院高质量发展全新语境下推动质效持续双升的务实之选。
2020年9月27日,第十四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分论坛:定义新骨科——医院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学科线再造如期举办。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孙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院长曾勇、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副院长王健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于成功、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副院长张堃、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徐进等嘉宾上台进行了精彩的主题演讲。该论坛由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支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田伟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有不少医生,曾经非常自信,但当技术达到天花板后,就越来越感觉到自己能力不足,感觉到很大的压力。同时,随着患者对医疗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智慧医疗、智慧医院的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医院在智慧医疗建设中,要重视五个方面:一是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二是认真总结,找出短板;三是信息建设,重视数据;四是开放思维,勇于创新;五是脚踏实地,辛勤工作。
田伟表示,当今时代是智慧医疗的时代,我国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信息平台等方面,已经国际领先,但是在原始技术创新和AI医疗应用等领域,还需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还需要各位同行多做交流助推创新。因此,本次论坛的召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待各位专家通过论坛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对未来我国医院新的发展起到帮助作用。
孙虹 所长中南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
孙虹:畅想未来医院
新理论与新技术催生了临床专业划分的变革,使之更合理、更有效率。事实上,一部分比较成熟的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技术(包括智能化的计算机软件和机械电子设备)已经开始进入或探索进入临床应用,如计算机辅助检测、辅助诊断系统、穿戴设备和遥感遥测系统、生物信息学技术等。
另外,一大批基于计算机或IT技术的现代医学新技术也不断进入临床使用,如3D打印技术、基因诊断与基因操作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新药合成技术(包括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制造)等等。从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看,科技进步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往往会引发技术进步甚至技术革命,形成新的学科甚至新的业态,由此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对于未来医院,也许在50年以后,将以医生、护士为技术主体,以设备和信息工程师为运行保障,以智能化信息系统管理为依托,成为医院或医疗服务体系运营的基本架构,医院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将越来越少,同时,信息交换和技术培训更加便利,对设备的依赖越来越强,医院间诊疗能力趋于同质化,诊疗设备的小型化和操作资质的“傻瓜化”,加上人工智能和诊疗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侵袭性诊疗方法越来越少,使绝大多数诊疗操作可在病人家中完成,医院就诊人次大幅度减少,医院数量减少并趋于小型化,门诊和住院的界限可能消除。
国防大学教授金一南将军曾说,“机遇永远存在,但抓住机遇的人永远是少数。这是因为多数人对机遇没有做好准备。”因此,面对新技术和新时代,医院管理者一定要高瞻远瞩、未雨绸缪。
曾勇 副院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曾勇:加强学科内涵建设
学科建设的内涵包括较强辐射能力、明确的学科方向、优势的亚专业方向、一流的人才梯队、标志性的创新成果、高水平诊疗能力与质量六个方面。具体来说,要确定2~3个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方向,规划适当规模的床位,配套先进的诊疗平台和科研基地,打造合理人才梯队,引进或者培育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后备人才。
医疗质量和技术创新是学科内涵建设的两大核心目标。在单病种标准化质量控制管理中包括单病种新技术管理、单病种CMI、单病种平均住院日、病种死亡率、单病种31天再入院率五个指标,以及单病种标准化流程管理、质量控制、路径管理三个方面。而技术创新应该提炼交叉学科方向、优势病种、优势亚专业,打造医、护、技、管、研和医学+生物+信息+材料+制造多学科交叉团队,并搭建临床学科与研究室融合平台,聚焦临床关键问题和前沿、交叉问题,去指导临床项目,最终取得论文、专利、转化产品、指南引用、理论更新等成果。
在未来,亚专业是基础,多学科诊治模式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医学模式改变的要求来说,多学科协作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摒弃传统的单学科治疗模式,更加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医学发展需求来说,解决综合医院“专”与“全”的矛盾,使传统的个体经验式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协作规范化决策模式;从患者就医需要来说,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为患者量身定制医疗方案,更好地为不同层次的患者服务,改善就医体验,提升治疗效果。
王健全 副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王健全:智慧骨科大有可为
2017年,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智能医疗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并提出了培育高水平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和团队、加大高端人工智能人才引进力度、建设人工智能学科的要求。在众多医学学科中,骨科需要更多的知识来解决医学技术的难题,原因有四。
一是骨组织坚硬而互相连接,不能随意搬动;二是骨骼对周围组织的遮挡,自身也被周围组织遮挡;三是周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容易损伤;四是骨科手术视野受限,不能完全暴露,出现差错可能性大,骨科医生更需要AI的辅助,做到精准医疗。
计算机科学与骨科学相结合形成了新兴交叉学科——数字骨科,它涉及到人体解剖学、立体几何学、生物力学、材料学、信息学、电子学及机械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具体包括:骨科有限元分析、骨科数字解剖(三维重建)、骨科虚拟仿真手术、骨科快速成型技术、骨科逆向工程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技术、术前规划、计算机辅助骨科导航手术、骨科远程手术及骨科机器人手术等。
近年来,全球老龄化形势严峻,中国老龄化程度高、速度快,2020年已达2.5亿老年人,2050年,预计超30%老年人患有骨关节疾病,约1.3亿患者,因此骨科仍然是朝阳学科。人工智能对骨科从门诊、住院、手术到院区管理,具有广阔的前景。导航、3D打印、手术机器人等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正成为医生好帮手。从应用到创新,中国医生在改变,中国人的智慧将凝聚在包括骨科在内的医学领域,为打造“健康中国”而努力奋斗。
马昕 副院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马昕:转化医学化茧成蝶
2015年11月,自然出版集团在全球发布的白皮书,为中国科学研究“把脉”,白皮书指出,中国研发投入越来越多,2014年达到1.33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22.1%,仅次于美国;SCI 论文越来越多,1997年SCI贡献量不足2.5%,2006年数量超过德、英、法、日,2014年数量达24万篇,2015年SCI贡献量超过20%,仅次于美国;2014年,专利申请受理量达92.8万件,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基础研究的成果向实际转化的成功案例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归于失败,导致医学基础知识快速膨胀与医学实践相对滞后,基础研究投入对医学实践的实际推动作用不尽如人意,医疗成本与百姓医疗期望值的差距不断扩大。
“转化医学”之蝶如何才能飞出象牙塔?在政府层面,要改变评价方式,尽管论文数量、经费、成果很重要,但诊疗指南、诊疗新技术、新药、新产品更重要。同时,通过政府政策导向,给医院松绑、给医生松绑,鼓励本土企业,扶持从低端复制到创新超越。在医院层面,要转变思维,搭建平台,鼓励医务人员参与转化,依托各级卫生健康委、高校、转化机构、企业加大专利转化奖励,树典型鼓励使用国产药品、医疗器械和试剂。在医生层面,要转变观念,全面发展,勇于当“老板”,克服来自周围的障碍,包括单位、同事等因素。在企业层面,需要有更多有能力、有眼光、有情怀的企业支持。
复旦大学“医工交叉”研究团队以临床需求为牵引,以医学研究为基础,以工学试验为手段,以转化应用为目标,拥有10余项相关国自然,数十篇SCI,以及多项专利,致力于为中国科技贡献出“复旦力量”。
于成功 副院长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于成功:学科发展五个策略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有三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政府对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第二层级是医院内部的绩效考核,第三层级是科室内部的绩效考核。一般来说,绩效考核体系中包含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调查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定量50个,定性5个)。
在绩效考核的背景下,医院学科发展有五个策略:学科定位急难危重、掌握新技术和核心技术、规范引领质量为先、向研究型学科转型、利用管理工具进行科学管理。为实现以上策略,南京鼓楼医院用绩效去鼓励三、四级手术开展,加强重症医学科室建设,床位由190张增加到了270张,为精准医疗、转化医学、再生医学建立平台。
医院发挥综合医院的综合能力,提升多兵种“协同作战”能力,推进多学科联合诊疗(MDT),建立临床、影像、病例等多学科联合会诊、讨论制度,开展学科大查房,由科主任进行召集,实行主诊医师负责制,要求各个学科拥有二三级亚专科特色。
同时,医院用好DRG和质量管理工具,以问题为导向,提升科室DRG内涵分析,组织召开了7个重点科室DRG分析与持续改进项目会,各科室围绕DRG数据反映出的医疗服务能力、效率、安全不同方面的问题,确定了CMI值的提升、病案首页质量的提升、降低平均住院日等不同维度的改进主题。最终形成了DRG的“鼓楼特色”:满足核心DRG指标的查看与分析、结合了结算和应收两种统计口径、实现了DRG+财务管理口径的统一、实现DRG+临床路径的分析、提供3种DRG的综合评价逻辑。
张堃 副院长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
张堃:打造西部骨科航母
骨科是西安红会医院的传统优势,医院一直致力于西北骨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开设骨科床位1100张,包含28个骨科亚专业专科,现有骨科医生572人,其中高级职称303人。医院是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骨外科学专项能力培训基地、骨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8年,医院骨科手术量逾5万余台(国内第一),被业界誉为“西部骨科航母”。
近年来,医院不断增强“四大能力”建设,在辐射力方面,加强骨科内涵、加大骨科推介;在凝聚力方面,吸纳高端人才、提高学历结构;在示范力方面,形成自身特色、建立品牌效应;在延展力方面,孕育发展潜能、储备发展空间。同时,构建“八大中心”完善支撑体系,分别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健康教育中心、疑难疾病诊疗中心、临床医学教育中心、护理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中心、人才聚集中心、质量控制中心。
随着骨科学影响力的不断加大,医院开始着力提升骨科的行业引领作用,以技术创新开展前瞻性大样本研究,进行成果推广,在提升学科的同时,发挥区域学科带头作用,进行科室共建(托管),培养区域内相关专业人才,提高区域内行业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开展骨科进修班、骨科亚专科高级培训班、县级医疗骨干培养班、医联体及协作单位骨干培养,并通过远程会诊与线上诊疗,进行对口支援建设。
目前,西安红会医院“一院三区”格局逐步形成,致力于打造一家立足骨科、服务基层、接轨全世界的医疗集团。医院将继续以“大骨科、强综合”为战略,三区协同发展,打造国际品牌。
徐进 总经理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徐进:机器人助力智慧骨科
手术机器人是医疗器械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在“创新医疗器械审批加速”等利好条件下,医疗机器人行业高速增长,手术机器人占比最高,医疗机器人市场重心正由北美逐渐往亚洲市场转移,亚太地区增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对于中国来说,中国骨科手术市场需求大,机器人辅助技术需求十分迫切。
在全球骨科疾病发病率逐步提高的大背景下,精准治疗是骨科手术未来方向。北京天智航公司为此进行了一系列智慧骨科产业化探索,专注骨科手术机器人,在国家科研项目滚动支持下,持续冲锋。例如,在自动手术器械领域,北京天智航研发生产的第三代骨科手术机器人产品,在高难骨科手术自动导航技术上成功实现从跟跑并跑迈向领跑。
公司自成立以来,以临床需求为引导,与北航、清华、积水潭医院、301医院搭建了稳定高效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平台,承担了多项国家、地方科研任务,在骨科机器人领域形成了“预研一代、转化一代、上市一代”的持续创新能力。获得100余项专利,申请26个软件著作权,构建了公司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的技术壁垒,其中,“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唯一以“国际原创”入选科技部首次发布的《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目录(2018)》的临床治疗设备。同时,还创建了骨科机器人手术临床指南、诊疗规范,代表中国企业首次参与手术机器人IEC国际标准制定。
未来,天智航将继续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深耕,不断提升我国医疗机构骨科学科建设,在为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的同时,助力“健康中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