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0-02-26朱霓虹
朱霓虹
(武汉市第七医院图书病案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1)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疾病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致死率,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物质水平的提升,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并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1]。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在冠心病患者的治疗中除去正确的用药,科学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将以科室收治的60 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深入剖析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现将研究作以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科室2016 年12 月-2018 年3 月收治的60 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 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患者年龄56~73岁,平均年龄(64.1±4.0)岁;对照组30 例,男性18 例、女性12 例,患者年龄55 ~74 岁,平均年龄(63.8±4.4)岁。两组对象基本资料齐全符合研究及随访的基本要求,排除精神疾病或沟通交流障碍的患者。统计学软件比较:两组对象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冠心病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方法:(1)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疾病认知度及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同时鼓励患者讲出内心诉求,给予必要的鼓励和支持消除负面情绪的影响,对于不良情绪严重或理解能力有限的患者可配合成功治疗案例的讲解,帮助患者树立回归正常生活的信心;(2)药物干预,向患者阐述科学用药对于疾病转归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干预的形式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用药习惯,叮嘱家属对患者的用药情况进行监督;(3)饮食指导,叮嘱患者适当的增加单日饮水量,日常饮食则以新鲜蔬菜和水果为主,对于有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应向其介绍危害,叮嘱家属予以监督;(4)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指导其进行必要的康复锻炼,训练内容以有氧训练、呼吸训练和力量训练为主,训练量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1.3 评价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躯体功能、行为能力、认知能力和精神状态四项指标,满分100 分,评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②采用科室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比较两组对象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自评满分100 分,评分>95 分为完全满意,90 ~95 分为基本满意,<90 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行为能力、认知能力和精神状态四项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n 躯体功能 行为能力 认知能力 精神状态观察组 30 93.2±5.3 90.9±3.7 92.0±5.0 86.6±4.9对照组 30 88.1±6.1 86.7±4.4 83.7±4.2 80.4±5.5 t 3.4567 4.0015 6.9619 4.6101 P 0.0010 0.0002 0.0000 0.0000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于在院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但近几年来年轻化趋势明显。临床研究显示:在正确用药的基础上配合科学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综合护理干预是目前临床上应用率较高的一类护理理念,旨在调查患者治疗和康复阶段的各项风险因素,进而通过预见性干预的方针将治疗效果最大化[2]。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中须注意以下几点:(1)心理干预,患者的情绪会随着治疗进程的推进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心理护理的实施须重视持续性,不得以患者某一个时间段的心理状态评估心理护理的效果;(2)饮食干预,日常饮食的制订须尊重患者本人的饮食习惯,以免患者出现抵触情绪;(3)用药指导,叮嘱患者在未经医护人员指导的情况下,不得擅自更改或调整药物剂量,同时为避免患者的健康受到不良影响,护理人员还应叮嘱患者和家属不得轻信市面上的保健品或“偏方”;(4)康复指导,告知患者和家属不得为追求康复效果而盲目增加运动量,以免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86.67%,但差异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