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的优质护理配合
2020-02-26刘曜楠
刘曜楠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介入手术室 安徽 合肥 230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当前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病死率高、病情危急等特点,随着我国中老年人群比例不断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显著上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及时的接受急诊介入治疗,使得患者梗死部位相关血流能够尽快恢复,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提升预后康复效果[1]。为了能够进一步了解术中护理配合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对本院收治的20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分析,以下是详细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析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间本院收治的202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101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配合。所有患者均符合WHO 制定的AMI 临床诊断标准。
对照组:男性53 例、女性48 例,年龄范围:44 ~76 岁,平均(64.2±4.5)岁;观察组:男性52 例、女性49 例,年龄范围:47 ~78 岁,平均(64.6±4.6)岁。对比上述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组间差异性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①术前,护理人员需准备好心电监护仪、PCI 相关设备、除颤器、氧气、吸引器、注射泵等材料,并准备好多巴胺、利多卡因、阿托品等抢救药材,防止术中出现意外。②将患者送至的导管室后,按照4 ~6L/min 给予吸氧,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帮助患者排尿或留置导尿管,术中进行常规护理工作。
观察组术中实施优质的护理配合:①对患者心电图进行密切关注,在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需要观察患者心率变化,发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当患者心率<60 次/min 时,要求患者立即进行有效咳嗽,改善心率。必要时可以静脉注射阿托品0.5~1.0mg,也可以临时安装起搏器。②监测动脉压力变化:当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时,需要注意改善患者疼痛、呕吐等症状,避免血容量不足、右室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病症发生。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主动脉球囊反博,从而控制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发生,减少病死率。另外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积极配合主治医师工作,让手术顺利结束[2]。③术中心理护理:由于急诊介入手术多为局部麻醉,患者意识往往清醒,护理人员需要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情绪,并与其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交流,观察患者各种不良反应,并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存在不适,从而分散其注意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有无发生心律失常、低血压、死亡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低血压发生率、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
表 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效果[n(%)]
3.讨论
如今,随着当前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显著增加,急性心肌梗死已经逐渐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3]。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为有效的方式是通过介入手术治疗。而介入手术治疗中,术中护理模式会直接影响到手术成功率以及预后康复效果,因此加强术中护理配合效率非常必要[4]。术中护理配合通过强调患者病情变化,观察患者动脉压力,注意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重视医护人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不断的提高自己专业能力与护理质量,从而促使手术顺利完成,提升整体治疗效果[5]。
在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开展优质术中护理配合以后,患者手术效果显著要优于对照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低血压发生率、以及死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性比较:P<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手术治疗中,开展优质护理配合有助于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