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项检测对2 型糖尿病并发眼病的预警作用分析
2020-02-26朱峰金雅琼王君锋任芳芳袁姬峰金兰
朱峰 金雅琼 王君锋 任芳芳 袁姬峰 金兰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检验科 上海 松江 201601)
2 型糖尿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发病机理非常复杂,患者常引起心脑血管、低血糖,减缓微血管循环改变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常见并发症。本文所述的糖尿病并发眼病是一种常见的2 型糖尿病并发症。原因是长期糖代谢异常,长期胰岛素缺乏的高血糖环境造成视网膜病变[1]。另外有白内障、开角型青光眼、波动性屈光不正等眼部疾病。本文对我院536 例2 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联合尿微量白蛋白,探讨与糖尿病眼病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5 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并确诊的2 型糖尿病患者436 例,其中115 例并发糖尿病眼病,男51 例,女64 例,平均年龄(57.31±5.37)岁。其他单纯性2 型糖尿病为321 例,男154 例,女167 例,平均(52.15±4.78)岁。另外收集本院与研究对象年龄相似的健康体检者13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63 例、女76 例,年龄(54.51±5.01)岁,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均正常范围。
1.2 研究方法
空腹血糖以日立7600 仪器配套日本和光试剂检测,正常范围3.9 ~6.1mmol/L,全血糖化血红蛋白以美国伯乐公司仪器及配套试剂检测,正常范围4.8 ~5.9%,尿微量蛋白以日立7600 仪器配套美康试剂检测,正常范围为<20mg/L。
1.3 统计学方法
SPSS19.0 统计学工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将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三组间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型糖尿病并发眼病组的病程相比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三组血液葡萄糖代谢控制和尿微量白蛋白比较
对照组和2 型糖尿病对照组比较,2 型糖尿病并发眼病组患者空腹血糖、全血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比较(±s)
表2 三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蛋白比较(±s)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mg/l)健康对照组 139 5.15±0.21 5.37±0.36 9.71±2.13 2 型糖尿病对照组 321 7.03±2.02 6.53±1.33 19.55±4.39 2 型糖尿病并发眼病组 115 9.89±3.35 8.84±1.93 74.40±17.31
3.讨论
2 型糖尿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需要预防控制的慢性综合征之一,患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的对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发生内分泌代谢紊乱致使血液中血糖浓度升高[2]。长期不控制血糖水平可累及心、脑、眼、肾等多个脏器及微血管和神经系统的病变[3]。本文着重研究糖尿病并发眼病的临床分析和应用。糖尿病并发眼病与糖尿病肾病致病因素和发病机制方面有许多相同点,它们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压、吸烟、肥胖,也有共同发病机制包括刺激性炎症、应激性氧化反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微血管循环障碍。据研究,可能存在一个眼部微血管并发症将加重另一个肾微血管病变程度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的各组间一般资料比较3 组间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 型糖尿病并发眼病组的2 型糖尿病病程相比其他两组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高血糖的长期浸润确实对人眼微血管造成了一定影响。研究的3 组对血液葡萄糖糖代谢控制比较 与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合并眼病组患者空腹血糖、全血糖化血红蛋白 水平有一定程度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糖尿病并发眼病组也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可能是高血糖造成了肾微血管的改变,出现了肾小球分子筛的改变,造成了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的升高[4]。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糖尿病并发眼病机制复杂及理化因素多样化,对血糖水平的控制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眼病的发生率以及延缓疾病进程[5]。通过本文研究,发现糖尿病应积极配合治疗,长期切实控制好血糖浓度,使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保持在正常范围,将糖尿病并发眼病的风险降低,降低糖尿病患者慢性失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