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独秀 死而不亡
——深切怀念艺术歌曲大师、音乐教育家尚德义教授
2020-02-26李槐子
李槐子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题记引自《道德经》
敬爱的尚德义先生,知心的长者与朋友,登九秩寿域驾鹤西游。
怅然若失之际,一座丰碑突然在心中耸起!
就传世作品而言,先生堪与西方浪漫派大师比肩,在中国音乐史上填补了花腔艺术歌曲的空白,是继冼星海、萧友梅、黄自、赵元任、贺绿汀、王洛宾之后,又一位艺术歌曲大家。
美国爱迪生交响乐团和合唱团艺术总监兼指挥张椿和先生致信尚先生家人:“我们曾经多次演唱尚德义先生的作品,并联合了大纽约地区、新泽西地区的八个合唱团,在林肯中心演出《向往西藏》《大漠之夜》《卡拉昆仑》《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等作品,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好评如潮。我在2019年受邀指挥美国洛杉矶华艺合唱团时,《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主要曲目,人们被乐曲的深情和深邃深深触动,有人潸然泪下,场面十分感人。尚先生的作品自1998年开始在美国演唱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已有众多的合唱团把他的作品列入保留曲目。先生的作品是继王洛宾先生的作品之后演唱最多的,是在海外为中国赢得良好声誉的伟大作曲家。他的离世华侨们一片悲声,唏嘘不已。”
旁观者清啊!据说,一些美国人是听了合唱《向往西藏》之后才去西藏旅游的。
在国内,说尚德义的作品响彻了神州,一点也不过分。
尚德义教授
据悉,在尚先生弥留之际,吉林艺术学院给他看了即将出版的《尚德义艺术歌曲选》《尚德义花腔歌曲选》《尚德义歌曲选》《尚德义合唱作品选》《尚德义钢琴作品选》的样书,先生轻微翻阅,颔首示谢!
西北情结
尚德义先生的创作,可以分为东北时期和西北时期两个阶段,中间以退休为界。
东北阶段我不了解。只知道1992年10月,在他即将于年底退休之际,吉林艺术学院组成演出小组,由尚先生担任领队先后赴沈阳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上海音乐学院举办“尚德义声乐作品音乐会”,演出了《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等16首作品并进行座谈交流,一路得到专业同行的由衷赞扬。看过当年演出的中国音协原主席、作曲家傅庚辰先生,于2002年6月在西北民族大学举办的“尚德义教授作品音乐会、学术研讨会”上说:“在音乐创作中,特别是声乐创作,尤其在艺术歌曲这个领域里,结合自己院校的教学实践来进行创作并达到了这样高的成就,可以说尚德义教授是一枝独秀。”
以高成就为内容的“一枝独秀”这一评价,准确地概括了尚先生的艺术生涯。
我们现在才理解,尚先生为什么退休伊始就迫不及待地偕夫人来到兰州?原来,那是他的“西北创作时期”的开始。
尚德义教授在兰州与友人相聚,前排左起:黄腾鹏、李槐子、尚德义、邵永强、李曙明
尚德义先生,生于沈阳,家居北京。5岁那年逢“七七事变”,随父亲工作的邮政部门疏散到大西北,在黄河穿城而过的甘肃省会、古丝绸之路重镇兰州安了家。他在这里上完了小学与中学, 同时受甘肃民歌、秦腔、新疆民歌影响很大。那个时期兰州普遍流传着王洛宾的《哪里来的骆驼客》《在那遥远的地方》《达坂城的姑娘》等歌曲。外地到这里开音乐会的名人也不少。他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就是从兰州开始的,又在高中邂逅了随母亲从西安疏散到兰州,同样有音乐天赋,后来成为原兰州军区战斗文工团女高音独唱演员的元柏萱女士,两人后来成为携手一生的伴侣。
1949年兰州解放,元柏萱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翊年,尚德义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但是,他的灵魂却被音乐笼罩,不久就转到了音乐系作曲专业。毕业时他本想回兰州工作,后来服从国家分配到了吉林艺术学院,暂时搁下了自己的“西北情结”。上述巡演已经证明了尚先生在吉林艺术学院几十年辛勤耕耘的累累硕果与圣洁心灵——除看家作品《千年的铁树开了花》和《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之外,诸如《春风圆舞曲》《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祖国永在我心中》《火把节的欢乐》《小鸟飞来了》《老师,你可把我忘记》《七月的草原》《老师,我总是想起你》《有位先生最会笑》等艺术歌曲,同样脍炙人口。
回到兰州,接待尚先生夫妇的是当年的北京同窗、西北师大音乐学院的黄腾鹏教授和曾经演奏过先生小提琴作品的吉林艺术学院1964届毕业生、西北民大音乐学院院长李曙明教授。知己见面,情结相向,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李曙明把著名歌词作家邵永强介绍给了尚先生。
“黄金搭档”
邵永强先生今年82岁,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前任省教育厅体艺处长。
好像是天意,曾宪瑞主编的《中国歌海词丛》第四辑是邵永强的歌词专集,书名《九色鹿》,收入其作品一百余首。1993年春天,集子甫一出版,尚德义教授就“出现”了,他如获至宝。更加可喜的是,师母元柏萱教授是一位资深声乐教育家和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她是先生作品的第一位鉴赏、切磋者,也是声乐技艺的把关者和视唱人。邵先生胞弟邵永静是西北民族大学声乐教授、合唱指挥,恰好也成为尚先生的助手。
尚先生后来回忆说:“我来到大西北十几年,乃是为了创作一批西部题材的作品。我要感谢著名词作家邵永强,是他给我提供了许多好歌词和好素材,故而使我在创作上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如《牧笛》《大漠之夜》《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等作品。我与邵永强合作的默契之处就在于他的歌词给了我音乐上的丰富想象。反过来,随着音乐构思上的要求又使一部分歌词通过加工、整理而更趋完善。所以人称我们俩的合作是一对‘黄金搭档’。他也曾说,‘全国有许多作曲家为我的词谱过曲,而经尚老师为我的词谱曲之后就流传了。’我想,这与我在创作上对有些歌词采取了灵活的处理和改动有很大关系。”
下面,我们仅以尚先生的东北、西北两个创作时期,获得国家级大奖和其他受到国内外观众特别欢迎同时传世的作品进行统计。所谓“传世作品”,我指问世20年以上,于今久唱不衰者。
(一)获国家级大奖且传世的作品
1. 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1)花腔女高音独唱《牧笛》,邵永强词,创作于1994年。
(2)混声合唱《大漠之夜》,邵永强词,创作于1995年。
2. 中国音乐“金钟奖”
(1)混声合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邵永强词,创作于1999年。
(2)混声合唱《大漠之夜》,邵永强词,创作于1995年。
(二)其他受到国内外观众特别欢迎的传世作品
1. 独唱歌曲
(1)花腔女高音独唱《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王倬词,创作于1971年。
(2)女高音独唱《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志同词,创作于1990年。
(3)女高音独唱《向往西藏》,邵永强词,创作于1998年。
2. 合唱歌曲
(1)混声合唱《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志同词,创作于1998年。
(2)混声合唱《向往西藏》,邵永强词,创作于1998年。
以上曲目以一连串的“一枝独秀”让人惊叹!
这对“黄金搭档”分别获得两种国家最高奖,其中混声合唱《大漠之夜》“一箭双雕”。这在当代中国音乐界是极为罕见的“一枝独秀”!
混声合唱《大漠之夜》名列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榜首,被誉为“金钟第一声”!真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感。
《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是中国作曲家首次创作外国题材艺术歌曲作品,既有独唱又有合唱,两种体裁水平之高,堪称“一枝独秀”!
8首作品题材不同,皆有境界,是“八仙过海”式的“一枝独秀”!8首作品之传世率,在当代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一枝独秀”!8首作品中有5首由邵永强作词,占比62.3%,绝佳合作,“一枝独秀”。
尚德义先生的作品主要发表在三种出版物上:一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版《尚德义艺术歌曲选》,这是在华乐出版社1999年版《尚德义独唱歌曲选集》34首的基础上增加了4首新作,共38首。二是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版《尚德义艺术歌曲新作品选》,13首。两本书共51首作品(其中花腔歌曲19首),邵永强作词有18首,占比35%。三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尚德义合唱作品选》16首,邵永强作词8首,占比50%。
主动的谱曲方式
艺术歌曲,它特别注重词、曲、钢琴三者皆有“境界”,浑然一体。王国维《人间词话》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就是人处在心灵状态,亦称美感状态。
正因如此,对歌词有高度鉴赏力并坚持亲自动笔的尚先生以敬畏之心奉词。他说:“曲作者在谱曲之前,对歌词进行严谨而细致的审视是保证音乐创作艺术质量的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创作结果的成败。而被动的谱曲方式,常不重视这个重要环节,结果是写的作品不少,成功的却不会很多。曲作者参与到歌词的修缮中来,才能使整个作品的创作达到预期的艺术目标。这才是创造性的创作思维,坚持自己独立音乐构思的一种主动的创作方法。”
下面,我们以创作时间为序,看一下合唱作品《大漠之夜》《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和《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三首作品的歌词修改过程。
(一)《大漠之夜》
敦煌学者高德祥教授说:“尚老师先后来过五次敦煌:第一次是文化馆搞了一次河西五地市歌手大奖赛,请他当评委。以后几次都是尚老师、元老师和邵永强一起来的。《大漠之夜》就是第二次来敦煌,在路上看到骆驼以后才有感而发写的。《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概是第四次来敦煌有感而发写的。他说来敦煌之前对骆驼没有了解,字面上的了解是无法替代现场感受的。所以尚老师有病的时候,几次通话都是长聊,舍不得放下电话。经常说‘长相思,在敦煌!’”
写骆驼的灵感产生之后,尚先生选中了邵永强词集《九色鹿》里的《啊!骆驼》和《大漠黄昏》两首。原词为:
《啊!骆驼》
顶着三伏的烈日,忍着绞心的干渴。踏着坚韧的步履,迎着无边的沙漠。啊,骆驼!你拖着沉重的负载,你驮着苍茫的岁月。你总在默默地行进,无论道路多么漫长,无论道路多么坎坷。
昂着倔强的头颅,怀着冷静的思索。摇着清脆的驼铃,唱着无声的恋歌。啊,骆驼。你驮着执着的深情,你驮着憧憬的生活。你总在不停地奔波,无论征途多么寒苦,无论征途多么曲折。
《大漠黄昏》
茫茫荒丘,悠悠大漠,金色的骆驼驮着一轮疲惫的日落。单调的驼铃从孤烟中飘过,不知是谁,唱出一只古老的情歌。
夜雾朦胧,笼罩四野,寂寞的烽燧伴着几点冷清的星座。昏暗的天边燃亮一堆篝火,今夜晚上,不知能否在哪里歇脚?……
读完邵永强的词作,尚先生“在脑海中立即形成了一个月夜的音乐形象,即把驼队放在寂静寥廓的夜色中行进,要比在‘黄昏’中行进更加深邃、更有意境,使音乐更富表现力和神秘感。古今中外,以夜为题的名作非常之多,如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阿炳的《二泉映月》、田歌的《草原之夜》等,于是《大漠之夜》的标题即刻形成。在这样一个夜的背景下,以骆驼来表现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卓绝的精神应是最佳的表现方式。”
以下是尚先生对两首歌词“综合取舍,重新结构,改变标题”写出初稿后,由词作者修订的完成稿:
《大漠之夜》
月色朦胧,星光闪烁,一队骆驼行进在无边的沙漠。瀚海茫茫,寂静寥廓,驼铃声声从夜幕中飘过。
啊!骆驼,遥望远方你怀着坚韧的执着,一步一步在默默地跋涉。啊!无怨无悔你驮着憧憬的生活,无论道路是多么漫长多么坎坷。
啊!骆驼,面对风沙你忍着旅途的干渴,一程一程在希望中跋涉。啊!春去秋来你穿过金色的岁月,迎着曙光你不停进取不停奔波。
月色朦胧,星光闪烁,一队骆驼行进在无边的沙漠。瀚海茫茫,寂静寥廓,驼铃声声从夜幕中飘过。
(再现A段后,用大段无词咏唱做结尾。)
这首歌最初是写给男中、男低或女中音的独唱歌曲,由西北师大音乐学院的几位教师进行视唱时,在场的邵永强发出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喟叹,邵永静当即建议尚先生把它改编为混声合唱。
将艺术歌曲和混声合唱两个版本的《大漠之夜》进行对照就会发现,在合唱版上,尚先生并不是单纯地给独唱歌曲分声部配和声,而是重新进行了合唱构思,他在引子和B段结尾,即再现部的高潮到来之前,增写了“惊天动地”的无词歌段落:前者“动地”——朦胧、暗淡的驼队行走音型前奏之后,女声与男声先后轻而刚毅地唱出上下句式的呈示性无词主题旋律,接着混声四部合唱由弱渐强笼盖四野般动地而来,然后渐弱引出唱词。后者“惊天”——男声以特强音量对女声的中强音量一句严格模仿,响彻云霄,像一声惊雷,一道闪电,为再现部全曲高潮钢琴与合唱队暴风雨般的生命呐喊做了铺垫,更显规模之章法。
这首堪称伟大的作品由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首唱,我的老师吴廷辉教授指挥,李莉教授钢琴伴奏。不应该忘记。
2002年8月,严良堃先生应邀来兰指挥甘肃广播电视合唱团演出“《黄河大合唱》兰州黄河之滨音乐会”,《大漠之夜》是上半场的重头节目。严先生向词、曲作者说了他对“夜”的理解,演出结束后,专门过来向作者征求意见。两位作者高度赞扬严先生创造的艺术境界,只是觉得结尾的高潮段落气势不足。严老寻思片刻问道:“骆驼会不会叫?”两位详尽地向他介绍了骆驼仰天长吼的凄烈。严先生恭敬地说:“领教了。”后来,严老给邵永强来信说,高潮一段他在之后新疆和台湾的演出中“已经做了新的处理,谢谢你们。”
2003年10月,深圳音协合唱团赴“意大利国际合唱节”演唱《大漠之夜》时,众评委热泪盈眶。加上另外两首作品,该团荣获最佳指挥奖、最佳表演奖和民谣合唱金奖。
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组织者、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在《人民音乐》撰文指出:“获得金奖的四部混声合唱《大漠之夜》,目前并不是广大听众熟悉的(将来也未必就‘流行’),甚至也不为多数评委们所知。它的精彩之处,在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高度,以简约的音乐结构和动人的音乐语言(包括综合技巧的运用等)创造了另一种高雅、清纯、别致且扣人心弦的艺术境界。这种类型的作品在‘金钟奖’的获奖作品中数量并不多,但它所展现的艺术魅力却更为醒目,令人为之振奋。”
李曙明教授亦在《人民音乐》发表短评《大漠诗魂 中华乐象——写在合唱〈大漠之夜〉获“金钟奖”之前后》指出:“当代中国音乐百花园中,确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时代性完美统一的传世佳作,《大漠之夜》当属此列。”
(二)《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
《巴黎圣母院》原词:
在法国巴黎圣母院,有一位敲钟人,虽然她外表丑陋,却有个美丽灵魂。他忠于职守勤勤恳恳,钟声里融进他鲜明的爱和恨。他的胸怀像太阳一样闪亮,它的品质像金子一样真诚。他是雨果笔下的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不知倾倒世界多少读者的心!
歌词、歌曲集封面
尚德义先生修改歌词手迹
尚先生发现该作品选材很好,但这样一段体的歌词结构表现不了主人公的心灵,缺乏艺术感染力。他把作者从哈尔滨歌剧院请到长春面对面交流。最后定稿,歌名为《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歌词如下:
在法国巴黎圣母院,有一个孤独的敲钟人。虽然他的外表丑陋,可是他有一颗美丽善良的心。他年复一年,他岁岁月月,声声敲着那教堂的大钟。这钟声多么浑厚响亮,这钟声多么深沉激愤,这钟声当当震天动地,这钟声阵阵牵人神魂。这钟声传送着他那赤诚的爱,也倾诉着他那埋在心底的恨。
在法国巴黎圣母院,有一个孤独的敲钟人。虽然他总是默默不语,他却对世态炎凉看得清清真真。他含辛茹苦,他高尚纯洁,可是终未逃脱他悲惨的命运。这钟声多么浑厚响亮,这钟声多么深沉激愤,这钟声当当震天动地,这钟声阵阵牵人神魂。他宁愿陪伴那死去的吉卜赛姑娘,了却他一颗早已冰冷的心!
(大段无词咏叹之后重复最后两句结束。)
显然,新词更能让人在刹那间振奋精神进入心灵的、美的境界。只有这样的歌词和这样的作曲家才写成了不朽的艺术歌曲《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这首歌曲由吉林艺术学院青年教师田薇丽在“第六届央视青歌赛”首唱后,开始在专业团体和音乐院校流传开来。尚先生的这首歌在创作上非常成功的吸收了流行歌曲的一些手法。我单独听过邹淑珍教授(现烟台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在琴房里的“美声”演唱,又从MIDI光盘听过知名度很高的兰州业余女歌手苏玮的通俗唱法版本。两个人的演唱都让人潸然泪下!
混声合唱《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由艺术歌曲直接改编,钢琴伴奏直接移用。因而合唱由原织体中深刻挖掘出作者、独唱者的内心情感,悲凉激烈,大爱无垠。成为国内外有较高素养合唱团的保留曲目。
(三)《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1998年初,甘肃广播电视合唱团将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节举办的“98全国合唱比赛”,殷切希望尚、邵两位先生能专门写一首与敦煌有关的合唱作品去参赛。尚先生对我说:“我都到这个年纪了,一定要写一首、成一首,千万不可赶急图快去浪费生命。”他认为敦煌是甘肃的一个重要创作题材,必须静下心来把它做好。
他为此和邵永强又去了一次敦煌体验生活,用心翻阅邵永强词集,选取了《美丽的敦煌》作为基础,部分地吸收了《飞天的故乡》的内容形成了他的音乐构思。
尚先生说,原词情绪欢快,对敦煌作了较为全面的描述和赞美,其中有许多美好的词句,只是他感到常用的一曲两段词的对仗结构,不利于音乐的变化和自由的发挥并形成高潮。歌词中有些词句也还可以改得更加生动、更有光彩。像音乐上写好一段旋律一样,若经过细致的加工修改,有时仅仅改动几个音符,效果就会大不相同,“优美动人的旋律是从优美动人的歌词中产生的”。这是“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般的金玉之言。
比如,尚先生将《美丽的敦煌》中的原词“那里是中华民族的一颗明珠,那里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改为了“那里是伟大祖国的文明故乡,那里是华夏一座艺术的殿堂”。
以上两句原来分开放在两个段落中,尚先生智慧地将这两句放在一起连成上下句,用在整个作品的最后作为概括。
又如,尚先生将《飞天的故乡》中的原词“走进飞天的故乡,走进如画的风光。祁连山升腾着五色的祥云,大草原滚动着七彩的牛羊”改为了“快走进甜美的梦想,快走进如画的风光,山水是那样迷人,天地是那样宽广”。
在表现方式上,赞美敦煌,一开始却不提敦煌,而是一直伴随着疑问句“什么地方?什么地方?”,唱到最后才向听众揭开谜底。不但增加了听众的悬念,也增加了演唱者的情趣。因此,歌名不再用《美丽的敦煌》,而从唱词中选出了《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修改后的歌词为:
让歌声轻轻张开翅膀,带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加问句)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那里有花雨飘洒的丝绸古道,那里有天马驰骋的瀚海疆场。祁连的雪峰升腾着五彩的祥云,金色的大漠辉映着火红的夕阳。
让歌声轻轻张开翅膀,带我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加问句)什么地方?什么地方?那里有栩栩如生的神奇塑像,那里有光彩夺目的壁画长廊。多姿的飞天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动人的传说让人们心驰神往。
快走进甜美的梦想,快走进如画的风光。山水是那样迷人,天地是那样宽广。那里是东方一颗璀璨的明珠,那里是华夏一座艺术的殿堂。你问这究竟是什么地方?(加问句)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这就是美丽的敦煌!敦煌!
在“黄金搭档”的所有合唱作品中,只有这一首是尚先生先以合唱构思的。写作过程中与邵氏兄弟反复切磋,邵永静甚至提出了大小12条意见,尚先生全部采纳。大师的手笔让邵永强拍案叫绝,他说,这个设问布局,一下子让境界全出!
2000年8月,甘肃广播电视合唱团参加“第五届北京国际合唱节”首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赛前得到杨鸿年先生和原中央乐团合唱艺术家黄培方先生“醍醐灌顶”般的辅导,改变了大家以往的群众歌咏式合唱观念,由西北师范大学陈虎教授指挥、研究生常沁怡钢琴伴奏,一举夺得这届比赛的金奖第一名,轰动了京城,也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回兰州后,陈虎教授带领西北师范大学合唱团赴中山市参加“中国合唱节”演唱这两首歌,再获一等奖。
2002年,混声合唱《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由甘肃省音协报送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在甘肃省政府举办的庆贺仪式并向尚德义、邵永强、李曙明颁发甘肃音协“黄钟奖”的晚会上,兰州大剧院特聘艺术总监张艺指挥该院交响乐团伴奏西北师范大学合唱团演唱了《去一个美丽的地方》。
看了被我称之为今日“世界名曲”的以上三首混声合唱歌词的诞生过程,真有“胜读十年书”之感。其实应该是四首,还有一首是《向往西藏》。据邵永强说,这首词是他在北京参观西藏展览之后的灵感,也是他向尚先生不断学习的一张答卷,更是他十多年来除了《九色鹿》以外,唯一送上的一首艺术歌曲歌词。想不到被尚先生完整采用,写成了女高音独唱。我首次听是当年在临时借来开音乐会的舞蹈大厅里听一位青年教师演唱的,作品头一句就能把人的心抓住进入境界。《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这句话,听这首歌保证实现。听完后大家赞不绝口,我当即建议尚先生把它改成合唱。记得其中的“六字真言”还是我建议加上去的。
想不到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美学观念在一位现代作曲家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杜甫的“惊人”,就是《乐记》说的“人心之动”;亦即王国维说的“境界”,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尚德义和杜甫追求的是同一个东西。尚先生曾说音乐作品要具有美的品格、雅俗共赏。美的品格就是“境界”,雅俗共赏的奥秘就是“有境界”。这里的“有境界”已经包括了歌曲和钢琴部分。本文只说词而不说曲和钢琴部分,是因为后两样东西文字无法描述。艺术是感性的智慧,音乐更是听觉第一。
傅庚辰先生说:“尚德义的作品,几乎头两句就已经表达了作品的思想内涵,表达了他的风格,他的艺术的美和它的魅力。”傅先生的这一心灵感应正是尚先生作品“有境界”的证明。境界,是音乐作品唯一的存在方式。
邵永强先生十分动情地说:“没有尚老师,我不会有今天。”
坐镇“西北民大”
1998年,西北民族大学特别聘任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尚德义教授,郑重委托他筹建音乐学院“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科。同时特别聘任音乐教育家、歌唱家元柏萱为声乐教授。
尚先生写道:“1992年以来,我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西北地区采风、讲学、创作,涉足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丝绸古道、天山南北,现在我和夫人为民大音乐舞蹈学院培养作曲双专业(创作,表演)和声乐人才。我们之所以留在这里,首先是我们的西北情节。我从小长在黄河边,儿时的记忆特别深刻,对这里充满着深厚的情感,这里缺教师啊!所以我们回到了第二故乡,为培养音乐人才尽一点自己的微薄之力。”
元教授写道:“没有人理解我们。儿女不理解,朋友不理解,同事不理解。一些发达地区的音乐、师范院校高薪聘请我们,我们不去,并不是我们不想过舒适的生活,我们只想再做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西北比起东南发达地区更缺教师,更需要有人来为西北培养更多的音乐人才。”
两位先生的到来使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如沐春风。学院首先采纳他们的建议,派出一批声乐、器乐青年教师到吉林艺术学院进修;接着选出几位担任基础理论课教学的青年教师开始攻读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这种“双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式由尚先生亲自授课,人们喜不自胜。一位兄弟院校毕业来这里工作的青年教师说,上了尚老师的课才知道什么是作曲课。几位当年的硕士研究生,现在已经成为尚先生那样既胜任教学工作又不辍创作的学院骨干。陈世祥教授说,尚老师的旋律不是我们说的单旋律,而是从整体构思的和声结构中幻化出来的音乐形象,体现出洋而融中、中而不土的大气与脱俗。赛音教授说,我们写的歌曲作业,尚老师有时候就改那么几个音,一下子境界就出来了!
由于尚德义教授的坐镇,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的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被教育部认定为“特色专业建设单位”。
2002年,西北民大音乐学院隆重举行了“尚德义教授作品音乐会、学术研讨会”。尚先生致辞说:“在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中,我选择了真、善、美的创作取向。近十年来,我来大西北进行讲学交流,生活采风,结识了许多甘肃的同行朋友,特别和词作家邵永强的精诚合作,使我产生了新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写出了《大漠之夜》《牧笛》《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西北之恋》《向往西藏》等一些人们喜爱的作品。”作曲家傅庚辰说:“我作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为我们音乐家的行列里有尚德义这样一位杰出的作曲家而感到自豪;我作为中国音乐金钟奖的组委会主任,对我们‘金钟奖’颁发给尚德义教授也很感欣慰。”省内音乐家应邀出席,宣读论文《艺术大境界——从对歌词的处理看尚德义老师的艺术追求》(邵永强)、《创作心灵的艺术沟通——尚德义与邵永强曲词的精诚合作》(黄腾鹏)、《驼铃传大漠,金钟鸣巴黎——浅析尚德义教授的艺术歌曲创作》(康建东)、《尚德义教授的甘肃十一年行》(庄壮)等。
甘肃广播电视合唱团演唱《大漠之夜》(2002)
2004年学校换届,金雅声校长就音乐学院的发展和进一步关心尚德义先生生活以及工作问题提出思路。2006年,彭长虹编剧、楚兴元作曲的四幕教学歌剧《文成公主》峻稿,尚先生与邵先生一起修订了全部词曲。担任配器与指挥的沈阳音乐学院刘聪教授说,他看底稿发现,大凡精彩之处原来都有尚老师的妙笔。这部歌剧在2013年荣获“第三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特别金奖”。
中国第一部鲁迅题材的声乐套曲《鲁迅》(邵永强作词)是在尚先生主持下,由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合力创作的。尚先生的示范作品《祥林嫂》等,为这一鲜有人及的题材留下了足以传世的音乐文献。
因有尚德义先生坐镇,西北民大音乐学院发起召开“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得到中国音协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席陆在易先生的热情支持和指导。筹备期间陆先生曾到兰州,登门拜访了神交已久却从未谋面的尚德义先生,这是中国艺术歌曲“南陆北尚”两位大师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研讨会于2007年5月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中国音协领导傅庚辰、王世光、陆在易亲临指导并作主题发言,《人民音乐》杂志主编张弦、副主编于庆新,以及梁茂春、金湘、钱亦萍、黄腾鹏、罗艺峰、宋波、刘聪等专家、学者50余人参会。
尚先生回兰州期间,巧遇西北民大建校50周年(2000)和60周年(2010)庆典,前者于学校大礼堂上演了尚先生作品组成的《西部大合唱》;后者在新校区体育馆大型演出中不仅以尚、邵二位创作的校歌开场,还有沙涛、邹淑珍教授乘敞篷车绕场表演的男女声二重唱《走一走大西北》,邵永静指挥音乐学院200多人合唱团演唱的《大漠之夜》,盛况空前。
尚先生的最后一首花腔作品是邵永强作词,高德祥谱写初稿后由尚先生修改的歌曲《飞天》,可惜由于身体原因终未能完成。最后一首合唱作品要算他离开兰州之前,以藏传佛教六字真言为歌词写作的混声回旋曲《吉祥欢乐颂》。当时,先生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工作最多能坚持半个小时,然后便昏昏沉沉……清醒后再写……他把生命融进了天人合一的旷世绝唱!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合影(2007),前排左起:于庆新、李槐子、赵德安、李曙明、陆在易、谢玉杰、傅庚辰、尚德义、王世光、元柏萱、张弦、彭根发(2007)
惊悉尚先生逝世,悲痛难已。我代表已经退休多年的西北民大校长、音乐学院院长、邵氏兄弟、兰州大剧院长、敦煌学者等十余名八十岁上下的生前好友前往长春吊唁,默献像赞曰:
人类社会良知魂灵,用旋律绘出了彩霞般世界,千年铁树开花怒;
中国艺术歌曲泰斗,闻牧笛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大漠之夜金钟鸣!
就在我到达长春的当天晚上——2020年10月15日晚8时,西北民族大学建校70周年文艺晚会开幕式正在举行,大礼堂1000余人全体起立,高唱尚德义作曲、邵永强作词的《西北民族大学校歌》,他老人家肯定听到了!
第二天上午,我把对联的第一句各十个字,写成五米长的榜书条幅布置在了殡仪馆灵堂,寄托着所有人的哀思……
古人云:不失其所者久!
尚先生选择了永恒的真、善、美创作取向。
古人云:死而不亡者寿!
就在我写此文期间,获悉甘肃省天水市文化和旅游局、文联、音协将于11月28日晚于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厅联合主办“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追忆尚德义先生作品音乐会”,吕晓莉指挥。我和邵氏兄弟当然要去与尚先生神会。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欣慰和感慨的开头啊!
音乐会作品里有一首合唱《我们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是尚、邵二人的作品。
尚先生生前在兰州乐于助人,有求必应。还写了《天水,我的家乡多么美》《欢聚在美丽的兰州》《河西颂》等歌曲。甘肃省文化馆的华杰先生,在尚先生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辅导下,其创作的歌曲接连三次获得中宣部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许多念念不忘尚先生的人,我还不知道他们的名字。
尚先生有歌名曰:《我把心儿留在这里》《枫叶正红》《繁星升起》……
是的,本文重点介绍的八首经典作品,已经唱彻神州、流传海外,成为各种比赛的必选曲目,四首合唱更有“老四篇”之称,成为各类合唱团艺术水平的标志。三种出版物的独唱、合唱作品中,列入专业音乐学院各种教材的近20首,有的成了歌唱家的保留曲目。所有作品都在不同程度地传世。
一代大师,仰之弥高!
这就是我们不朽的、“一枝独秀”的、世界的中国作曲家——尚德义!
2020年11月22日于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