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回味
2020-02-25金典
金典
长条的,浅黄色的豆参从麻袋中被拿出来,灶上铁锅中炖着奶白奶白的鲜鱼汤,灶下烧着柴,橘黄的火光点亮了灶前一小方天地。
“咯洗手去,要恰饭哦!一群饿牢里出来的死鬼!”奶奶围着围裙,操着方言朝我们吼着,但皱成一团的眼角里,分明有着无限的慈爱。檐上一缕陈灰落下,惊醒了墙角正打盹的懒猫。
一群泥猴围在灶前,贪婪地盯着锅里上下翻滚的鱼片。有胆大的伸手去拈,被奶奶一锅铲拍中了手背,烫得嗷嗷直叫。
奶奶把豆参投入鲜香的鱼汤中,豆参瞬时吸了水,缓缓胀大,成了憨态可掬的胖娃娃,白里透着水嫩。豆参本身带着油炸制品独有的粗糙口感以及微微的涩意,被浓滑的鱼汤一中和,那粗糙就变作了极为筋道的韧性,而涩意也被鲜美的鱼汤冲散了去。豆参吸水,鱼所带有的微腥被豆参转化得荡然无存,倒是鲜香被锁进了豆参内部,成为了豆参的一部分。
一群泥猴被迫洗净手,赶着上了餐桌。邻居的狗窜来窜去,四处寻找着被弃在桌下的骨头,也就免不了被几个顽皮的摸摸头——得,手白洗了。
瓷汤碗被端了上来。
原本微黄的豆参变为奶白,用筷子稍稍一戳,便渗出了浓而白的鱼汤。鱼肉被炖得稀烂,也不必咀嚼,只需呡一口,一条绵软顺滑的鱼肉便顺着喉管滑进食道,换来一阵舒适的喟叹。
嫩绿的小葱,泼辣的红椒,居心不良的姜末,此时均匀地洒在了浓汤上,缀出点点乡下独有的淳朴乡情。
猫悄悄上了桌,舔食着鱼骨;几只鸡迈着方步走来,晃着大红冠,一下一下啄着飯粒,不时发出几声轻微的嘟囔;白鹅也来凑热闹,不吃饭,光扇着翅膀咋呼人。
奶奶坐在上位,咀嚼着儿孙们吃剩的鱼骨——至于豆参和鱼肉,自然是进了儿孙们圆滚滚的肚子里。奶奶的神情像极了桌上的猫,眯着眼,睫毛和银灰的头发轻轻颤着。
门槛上坐着的是爷爷,穿着一身稍稍褪色的蓝色粗布衣,正晒着午时极暖的阳光。自家的菜园就在不远处,红的红绿的绿,在阳光下闪着晶亮的光。那光一闪一闪的,晃着爷爷的眼。
奶奶总是开玩笑说,等你长大喽,就吃不到豆参喽。然后笑眯眯地看着我气鼓鼓地噘起嘴,向她保证绝对不回城里去。而这时,奶奶就会说,等以后奶奶老了,你也走了,奶奶就变成你最爱吃的豆参,天天陪着你。我总以为这只是奶奶的玩笑,谁知,一语成谶。
奶奶去世的那天,父母从千里之外赶回来,我知道,我就要背叛奶奶,和父母一起回城里去了。很奇怪,我并没有哭,连眼泪都没有,只是呆呆地想,以后,再也吃不到奶奶的豆参了。而我总觉得奶奶没有走,她和史铁生的奶奶一样,不过史铁生的奶奶是天上的星星,而我的奶奶,是粗糙的、浅黄的豆参。
回了城里,就很少吃到豆参了。只有逢年过节,才能等来千里之外的同乡捎来的一小袋豆参。但那种鲜美的滋味已经成为味蕾上一种固化的记忆,永远不会消散,只会随着时间,渐渐地沉淀在舌尖。直到某一天再次尝到熟悉的味道时,它会突然苏醒,和眼泪一起,源源不断地倾泄而出。
豆参,随着奶奶的去世,成为了回味与乡愁;而豆参中所锁着的鲜香、慈爱,与奶奶皱着的眼角、微微颤动着的银发,以及暖阳下爷爷的蓝布衣,都成为了我成长过程中,最好的陪伴。
(注:豆参,一种豆制品,江西省地方传统特产,主产于江西省鄱阳县与都昌县一带,鄱阳方言称之为“豆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