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口红利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2020-02-25王培杰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16期
关键词:红利劳动力农民工

王培杰 李 闵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221)

我国曾凭借着“中间大、两头小”的人口格局和较低的老年抚养比创造了第一次人口红利,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是当时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人口出现了供给不足的情况,沿海地区普遍出现了“民工荒”、招工难等问题。由此看出,我国刘易斯第一拐点已经出现。在此背景下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生产率就成为本文的研究重点。

一、第二次人口红利

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Lee和Mason(2006)从微观个体(家庭)行为研究出发,将人们基于养老预期而增加储蓄,进而推进经济增长的情形,称之为第二次人口红利[4]。第二人口红利是人口红利内涵的一次延伸,拓宽了人口红利的研究范围。运用类比思维,国内学者对第二人口红利从概念界定、周期性、影响机制、实现机制等方面做了相关研究。张学辉(2005)对人口红利区分,将由于人口转变所带来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提高和劳动供给增加所推动的经济增长称为第一人口红利,将由于高比例的劳动年龄人口促使升高储蓄率和增加资本供给的推动作用定义为第二人口红利[5]。杨娟(2009)认为,第一人口红利的作用可能是短期的或波动的,第二人口红利的作用是长期的或持续的,养老计划安排是实现第二红利的重要途径[6]。孟令国等(2013)运用1997~2009年各省面板数据,从人力资本、储蓄与投资、制度创新等三个层面研究第二人口红利与经济持续增长的关系,提出第二人口红利是人们因养老预期调整个人消费、储蓄而获得的[7]。贺大兴(2013)构建生命周期为三期的OLG模型分析两次人口红利,利用1987~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发现,两次人口红利效应同时存在,均推动经济增长[8]。陈纪平(2017)认为,第二人口红利的本质是居民面临养老风险提高储蓄率及其所形成的资本积累效应,在控制了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和剔除第一人口红利效应之后,第二人口红利效应显著,且形成第二人口红红利的主要因素是人口寿命延长[9]。李超等(2018)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2010~2014年面板数据,从微观角度分析家庭年龄结构与储蓄率的关系,提出我国收获第二人口红利是基于老龄化产生的预防动机大于生命周期消费模式对储蓄率的负效应[10]。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

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农村劳动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力。由于这群人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工作,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不亚于城乡发展不均衡而导致的城乡居民在收入方面的差距、在医疗公共服务方面的差异,以及农村尚未完全脱离贫困的现状。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职业技术教育的问题

1.“用工荒”与“就业难”

我国劳动力人口总数量是充足的,但是存在着是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产业的分布并不合理,大量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再加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使得企业招聘员工与农民工应聘岗位时出现了不匹配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1)农民工个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当前企业对于技术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而农民工中的大多数并没有达到这个要求,所以他们很难进入企业。然而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进入企业以后,认为自己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很多,生活中物价水平也在提高,然而他们的工资却没有随之增长,使得他们生存的成本提高,因此导致了矛盾。

(2)新生代农民工的诞生

过去的农民工都是50—70年代的人,他们的时代背景赋予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80、90后,他们的思想观念、生活背景等等都与过去的老农民工不一样。他们的职业稳定性更差,对工作环境以及工资等的要求比较高,而工作技能又不一定强,所以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3)有待反思的企业

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在将资本与劳动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时,为使产量提高,存在着让员工加班却不按时发工资的情况。为了节约一部分开支,员工的住宿条件也不能得到保证。企业既想找到高素质、有技能的员工,又在各个过程中剥削员工,所以即使找到了合适的员工,也不一定能长久留住,这才导致了用工荒。

(4)有待完善的就业机制

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农民工对自身了解的情况更多因为会隐瞒一些信息,企业也会隐瞒职工保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增加了工作匹配失败的几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找不到工作、企业也招不到工人。近些年来虽然我国鼓励支持发展职业教育,以培训出大量的专业人才,但职业教育的种类较少、管理也非特别严谨,所以现在还难以满足我国现有经济发展的要求。

2.职业技术教育严重不足

我国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老师的专业性还是不够强,很多老师只是照本宣科,真正做到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教学过程寥寥无几。因此,现在的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出来的学生只对理论有所了解,并不能切实掌握到专业的技能,在遇到某些突发状况的时候没有经验对情况做出判断,因此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三、人口红利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第一次人口红利依赖于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投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的高产出而得以释放。然而劳动力资源不是一直足够的,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增速与总量上都趋于平稳甚至倒退,此时不能依赖数量,而要通过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由此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以使经济得到高质量的发展。

(一)劳动力使得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为人口红利

人口年龄结构转变为人口红利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其一,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劳动力资源。其二,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至非农业部门,促使高素质的劳动力供给充足,就业稳定,释放人口红利。

(二)教育水平的整体改善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要源泉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原来简单的生产活动可以由机器替代,在生产车间中的工人变少,企业需要更高素质的劳动力去统筹低层级的生产活动。尽管近些年来农民工的工资不断提高,但是农村未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数量似乎增长得更快。

改革开放率先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得到了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地区也得到了振兴,而中部崛起战略随后才提起,使得我国东中西部的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差异。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方向主要是从东部转移到中西部以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当前东部需要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与加快产业升级,以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促进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建议

(一)宏观层面:完善制度,保证落实

1.政府应提供稳定的职业培训与就业支持政策

除了基础义务教育制度意外,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政府应该也建立起相似的职业技术培训制度。比如整合乡村的教育资源,为农民提供低收费的职业培训,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的信息网络,增加透明度,使农民工能够找到对口的动作岗位,也使较高的人力资本成为他们转移时的桥梁。

2.切实保证职业教育培训的落实

企业不乐意支付职业技术教育经费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农民工群里大多是临时岗位,流动性较大,对其进行教育投入并不能长期获益,因此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并不会进行该项决策。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的大部分应该由政府承担,从公共财政中作为刚性支出,并从其他渠道筹集职业培训所需要的的经费。

(二)微观层面:多种模式,按需施教

1.采取社会各种力量多方参与的模式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并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应该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政府应该在主导地位,而相关企业单位也要积极配合。组织动员全社会上下共同参与,会使得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培训的效率会大幅度高。应按照劳动力需求方的要求开展定向的培训,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专业技能更强、专业素质更高。

2.实行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策略

针对于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应该分类确定相应的培训策略。对于年轻的一代,应该在保证基础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发展劳动技能的培训,重视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培训,并在实际生活中大量操作以累积经验。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所以在保证他们具备基本文化素质的同时,也掌握一种甚至多种的当前最新的专业技术。对于年龄较大的一代,他们大多数有了一定的经验,可能不善于接受新的技术。因此,需要采取尽可能简单的方式去对他们阐述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的好处。

3.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的激励机制

建立相关教育培训的奖励基金,对困难的群体进行补贴、对掌握技能迅速、刻苦努力的群体进行嘉奖。对开展培训的过程中态度积极的用人企业和培训单位也实施奖励政策,用这个激励机制使得相关机构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热情一直持续下去。

4.建立科学完整的培养机制

在当地的学校里开设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课程,若通过了某种课程的测试,则颁发给学生相关等级的证书,如此一来,不仅使得学校在决策时更为科学的确定培训的规模与培训的方式,对于学生来说,在中学里就提高他们参与技能培训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素质与专业能力,还可以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培养其需要的合格的劳动力,保障他们今后的就业。

猜你喜欢

红利劳动力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健康红利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