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童”精准嵌套进“法”
2020-02-25张梦娇郭荣荣
■张梦娇 郭荣荣
两年前,针对一起教师性侵在校学生抗诉案,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出史上首份检察建议书。2019 年,媒体曝光的几起侵害女童事件令人揪心。“‘一号检察建议’要持续抓、长期抓!”最高检落实“一号检察建议”态度坚决。
一石激起千层浪。两年间,全国四级检察机关同步推进“一号检察建议”落实工作,成效显著。如,建立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制度、3 万余名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一站式”询问、涉未成年人公益诉讼……措施越来越细,在新时代的检察工作中具有创新意义。如今,“一号检察建议”已成为撬动检察机关开拓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重要杠杆,以及促进未成年人保护社会治理的重要牵引。
如何宣传好“一号检察建议”,讲好新时代“未检护花”的故事,成为摆在最高检和各媒体面前的首要任务。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微信、微博、知乎、抖音、快手等平台都相当活跃,各类形式的消息充斥着大众视野。整合、梳理、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受众提供清晰、完整、立体的媒介图景十分关键。此时,网络专题集“海量”“及时”“互动”等特点为一体的优势就凸显出来。
聚焦热点,普法性与时代感兼具
在全媒体环境下,用户的注意力被不断分散,如何吸引用户刺破“一号检察建议”的神秘外衣,窥见内里独特的天地?这是专题制作之初,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落实“一号检察建议” 以法之名携手“童”行》专题在策划之初,就站在了检察机关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和推动“一号检察建议”贯彻落实的高度,将普及知识、宣传实践、展现成果等作为呈现目标,并贯穿策划始终。
2017 年、2018 年两年间,发生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虐待、性侵儿童案件,如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红黄蓝幼儿园虐童案、汤兰兰案件、夏令营猥亵案、高铁上父亲疑似猥亵女儿等多起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案件,在引发公众愤慨的同时,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2019年3月1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军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的“一号检察建议”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一时间很多人都在问,“一号检察建议”是什么?查阅媒体报道可以看到一些碎片化的消息。在2018 年10 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向教育部发送了高检建〔2018〕1 号检察建议书。这是历史上首次以最高检名义发出的检察建议,故称“一号检察建议”。截至2019 年1 月底,全国25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领导对落实最高检检察建议书作出了批示。至此,“一号检察建议”在大众心中,还只是一个离具体生活场景很远的名词。在两会这个重要节点,趁着网友热议的东风,正义网着力推动大众对于“一号检察建议”的认知,精心策划,推出了《落实“一号检察建议” 以法之名携手“童”行》专题报道,用“硬数据”和“实作为”展现检察机关以法治利剑斩断伸向未成年人“魔爪”的决心与态度。
专题集纳了建议的名称由来、建议起源、形成过程、核心内容、决心态度、落实举措、办案数据、案件情况等一系列受众关心关注的内容,通过“内容+形态+节点+场景”的新媒体语境做了集中而简洁的呈现。专题设计了独具特色的谐音梗——携手“童”行,巧妙勾起受众的好奇心,调动点击、观看积极性,引导受众去专题中探寻。
紧扣主题,打通用户连接“密码”
专题每个栏目的设置,都与主题紧密相连、层层深入,衔接紧密,解答着受众一个又一个的疑惑。
除专题头条、新闻聚焦区、图片聚焦区等常规性栏目外,专题重点推出了“最高检部署”“地方落实”“创新举措”“以案释法”等特色栏目,让受众能同时看见行动、数据、创新、案件和成果。专题形式上综合图文、视频、漫画、动效等多种表现形式,多层次、立体化展示主题。
从宏观上来说,专题以上至下将“一号检察建议”的诞生和发展历程进行多角度呈现。微观上,用6个报告数据、4大创新举措和5个具体案例分别展现检察机关在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推进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经验创新过程中的亮点做法,内容丰富且接地气,从小切口入手,可读性强,让“一号检察建议”真正在校园和社会上“动”起来。
孩子是“一号检察建议”保护的主体,对未成年人的法治宣传教育也格外重要。如何让《落实“一号检察建议” 以法之名携手“童”行》专题更加吸引未成年人的点击和关注呢?从设计的表现手法上,专题采用儿童喜欢的暖色调,版面整体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增加趣味感、代入感;专题头图左边是象征权力与尊严的石狮子雕像,右边是气球、学生剪影,代表着孩童的纯真世界,中间以祥云青山为底,一方面为左右两部分做连接,另一方面隐喻检察机关执法律之剑守护未成年人的主题。专题页面有“白鸽”元素,增加了动态效果,使整个页面灵动起来。专题整体设计力求增加读者阅读的舒适度,图文结合,简洁大方,更为专题锦上添花!
专题刊发后,以有创意、有干货、有趣味而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好评,专题中的稿件被国内各大媒体广泛转发,有效提升了“一号检察建议”的知名度。一个突出的证明就是,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一号检察建议”耳熟能详,提到检察机关就想到这项工作。能够在2019 年度全国政法优秀新闻作品评选中获得网络专题类三等奖,是对这件作品的肯定。
网络专题的前景思考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线上新闻呈现方式不断创新,用户参与内容生产屡见不鲜,5G 时代的到来也让“跨界融合”式宣传愈加红火。但网络专题由于对入口及整体缺乏规划性,被动的展示,缺乏对受众的拉力,“被边缘化”的迹象显现。2020 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印发,要求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进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因此,网络专题转型不能等,及时转换互联网思维,发扬优势、补齐短板,寻求突破方是上策。
把“集成化”优势发挥到极致。在全媒矩阵传播中,如果将碎片化报道比作狙击手“点射”,网络专题则是集各种表现手法、技法之大成,形成了“排炮”气势。融媒体时代,网络专题要在保持传统优势(网上数据库)的基础上,融合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比如在选题设置上,要有受众思维,将受众需求的满足作为专题制作的创新点和发力点。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注重个性化信息生产,找到最佳角度来透视新闻主题,以“特”胜多。在架构设置上,应立足高位,兼顾点与面,细节与宏观,突出亮点、重点、兴趣点,给受众提供一个完整立体的事件演变链条。在呈现方式上,要深谙文字、视频、直播等不同产品形态优劣势,通过不同渠道进行内容归类和重组,把具有高度专业性的政策法规进行“软化”宣传,创新视听表达与呈现。如,《检察日报》的深度调研报道,一般都会配套推出上层部署、各地做法、评论观点等,在集纳整合中应注重亮点、关键词、受众需求点的提取,通过平铺式、一环扣一环式排版形成“集体轰炸”之势。
补齐技术短板“融”进新媒体。在“内容+形态+关系+场景”的新媒体语境下,只深耕优质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让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并与其产生情感连接,这才是发展的要义。首先要立足“移动优先”大局,通过技术定义传播方式,为专题找到适合的出口。比如借用新兴技术手段,打造兼容“直播+视频平台+客户端”多个媒体终端的适配平台,灵活运用超链接,实现“1+N”的裂变式传播,也可以突破各界壁垒,“跨”行业探索“媒体+商务+政务+服务”运营模式,将产品“推”出更远。其次是“融”受众,从输出性向交互性转变。可尝试打破常规栏目,新增互动留言区域,借鉴用户基数大、互动功能强的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留言区弹幕区的形式设置,引入受众力量,通过多层次互动,不断延伸报道影响力的“长尾”,增强用户黏性,最终与“官方报道”互相补位。
另外,新媒体融合最终是人才的融合,培养全媒体人才,促进人才转型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