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改革开放的逻辑进路探析

2020-02-25胡志远胡顺宇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特色发展

胡志远,胡顺宇

(1.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临汾041001;2.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130012)

改革开放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情的伟大变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且变革了生产关系,在改变了中国的同时也影响了世界,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人民生活发生了由温饱到小康,再从基本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当代中国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一、改革开放使中国由“从此站了起来”向逐步“共同富裕”转变

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彻底战胜了中外强大的敌人,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此“站了起来”。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主要以苏联经验与模式为蓝本,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人民生产的积极性遭到极大挫伤,严重阻碍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打破吃大锅饭和搞平均主义的局面,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改革,以此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和调动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使依靠劳动勤劳致富成为人民的强烈愿望和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

(一)先富带动后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因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居民收入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初,让全国所有的人和所有地区一下子都富裕起来显然不现实也不可能,中国实现富裕之路只能是让有条件的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裕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和地区逐步富裕。

针对我国存在各种差距的现实状况,邓小平明确指出,“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2]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疆域宽广,人口众多,发达的城市与落后的农村、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在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发展非常不均衡,在这种情况下全国范围内实现共同富裕显然不可能。面对我国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党中央根据城乡与各地区的具体实际,实施有先有后的发展战略。首先,党中央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明确提出让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的具体政策,使有条件的部分地区和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后富的地区和人们逐步富裕。其次,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多样化,既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又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多种需求。第三,确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资金、技术、知识等参与经营、收益和分配,使各种资源竞相并发,让各种生产要素都成为创造财富的动力和源泉。

(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

实现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党中央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本原则,让一些地区和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率先富裕起来,让先富的人支持和帮助未富的人,最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此同时,党中央又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缩小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区域的发展差异、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和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4]共同富裕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前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而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应该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施科学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根本转变,纠正单纯依靠增加数量、扩大规模、提高速度实现增长的传统方式,既要追求生产数量和速度更要注重生产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科学、和谐、健康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贫困落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最大障碍,截至目前,我国仍有几千万人口处于贫困线以下,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必须彻底消除贫困。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和实施“精准扶贫”工程,郑重提出了全面消除贫困的根本目标,科学制定了“精准扶贫脱贫”的具体措施,计划到2020年,我国将使贫困地区和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基本达到共同富裕。

二、改革开放使中国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不断砥砺奋进中,使当代中国实现了从温饱有余到总体小康、由基本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当前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我们紧紧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来解决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改革开放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发展

近几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不论是在规模和速度上,还是在质量和效益上都取得长足发展,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继续拉大现象尤其明显。

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方面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发展较慢,特别是西部边疆偏远地区发展滞后,造成我国既有东部现代化的发达地区,也有中西部相对落后的偏僻山区。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城乡二元制结构,城乡之间不仅居民的户籍存在二元性,而且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存在二元性,从而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日益凸显,城市发展比较迅速,乡村发展相对落后,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村更加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是在缩小,继续拉大的趋势明显,由于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收入差距。同时,在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问题也很突出,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依然是以粗放式为主,集约式发展水平不高,主要依靠增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投资和消费比例不协调。我国产业结构也很不合理,第一、二产业的产值占国民收入比重很大,而第三产业的产值相对较小,特别是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此外,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问题也日益显现。因此,全党和全国人民必须紧紧依靠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对经济体制进行结构性调整、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效化解社会深层次矛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效能,实现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二)改革开放有效破解了发展中深层次矛盾

改革开放4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产生和积累了很多社会矛盾。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就需要我们既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勇气,又要具有加强顶层设计、总揽全局的创新睿智。

面对我国在教育、就业、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社会治安等领域的不稳定、不和谐诸多因素,有效解决这些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必须依靠改革开放这个把手。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外部挑战,而是为了把握发展机遇,既是顺应时代要求,也是履行历史责任,我们必须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维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勇于涉险滩,敢啃硬骨头,以更加有力的措施和方法,全面深化重要领域的体制改革,认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克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挫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剔除长期积存的顽瘴痼疾,进一步破除发展的体制障碍,使我国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为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提供持续动力和重要保障。因此,在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础上,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主线,以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和新进展来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让各方面各领域的改革协调推进、共同发力,“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做到既要抓住主体任务和目标,即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5]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使经济社会活力不断得到激发和增强,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改革开放极大推进了脱贫攻坚进程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有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有效解决制约脱贫攻坚的各种体制机制方面的制度障碍。

心理健康通常指个体心理在其自身以及环境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所保持的良好功能和状态。教师的心理健康体现为教师心理对来自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冲击、影响保持良好的平衡与协调状态,它与教师的身体健康之间会产生极强的互动作用。因此,心理健康是教师优质完成教育工作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除了有与其他行业的共性之外,还体现着行业的特殊性,表现为:

在当代中国,农村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区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农民是贫困人口的最大多数,也是最需要关注的弱势群体,因此,农村农民脱贫攻坚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原因,当前我国仍然还有很多分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能否实现这些贫困人口彻底脱贫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为了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此后,他又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由此开始了帮助几千万人口摆脱贫困的攻坚战。党中央郑重指出,决不让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掉队,必须使贫困和落后地区的人民一起迈进小康社会、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为此,党中央采取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集全国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采取有效措施对贫困落后地区支持发展特色产业,让这些地区依靠特色产业实现增收。与此同时,着力帮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正常教育,扶持这些人实现充分就业,坚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老弱群体进行社会兜底帮扶,对生存环境特别恶劣、再不适应居住地区实施扶贫搬迁等,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彻底消除贫困现象。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能使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三、改革开放使中国由 “全面建成小康”向“现代化强国”转变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就怀着实现现代化的理想愿景和美好梦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承载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夙愿和梦想。”[7]

(一)改革开放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崭新征程

早在建国前夕,党中央就提出了要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建国以后,党曾提出到二十世纪末,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美好蓝图。此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孜孜以求、不懈奋斗,先后制定和实施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和新时代分两个阶段实现现代化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开启了中国进行全面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成为党的历史上又一次伟大转折。“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8]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旋律和鲜明特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确把握时代主题、顺应世界潮流,毅然决然地实行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内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体制改革,革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变革社会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外实行全面开放政策,既向社会主义国家开放也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既对发展中国家开放也向发达国家开放,博采各国众长、学习世界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大量引进外资和人才,既“引进来”又“走出去”,从经济、文化、金融、劳务到政治、外交、军事等各方面的对外交流,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真正开始了现代化发展新时期,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新征程。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更加复杂、敏感、艰巨的局面。决不可因循守旧,畏缩不前而坐失良机,必须将改革进行到底。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新的重要战略部署。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保持政治定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全面提高改革创新本领。今天改革开放走过40年辉煌历程,为了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决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二)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突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桎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邓小平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9]

改革开放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实现了伟大变革,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空间和直接动力。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立足我国的现实基本国情,以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为主线,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取向,以改革具体的体制机制为主要内容,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通过改革开放,我国不断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参政议政的基本权利,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国家职能也由单一的政治职能向经济职能、社会管理服务职能转变,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三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打破“一大、二公”的单一社会主义标准,转变抵制和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和做法,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得益彰,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开放使我国打破了“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藩篱,逐步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分配制度,极大提高了人民群众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并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五是繁荣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改革开放,我们不但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养分,而且学习和借鉴了世各国的一切文明成果,提升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民群众日常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柱。六是发展和创新了科学技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和强调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此后,面对世界新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先后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也展现了崭新面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撑。

(三)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中央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社会取得了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世界经济复苏进程曲折艰难、处于深度调整之时,我国把握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重大风险和挑战,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转换发展动力、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保持经济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力持续提高,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我国经济实力稳居世界前列,2014年我国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总量在2012年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最主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水利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防洪和供水用水能力大幅增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网络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更加有力地支撑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对外开放格局向纵深拓展,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我国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排名全球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生态文明理念广泛树立,生态文明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生态环境修复进展明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力控制,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民生保障和改善成就斐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医疗卫生事业成绩显著,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大,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仅打破了陈旧观念、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改革开放是使中国实现由 “富起来”到“强起来”伟大飞跃

改革开放不但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0]“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1]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光明前景。

(一)改革开放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如果说新民主主义革命使中华民族彻底摆脱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和剥削,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那么,改革开则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伟大复兴奠定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旧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闭关锁国、封闭僵化。新中国建立之初,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初步尝试,取得了重要理论成果和重大建设成就,但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加之受苏联经验和模式的严重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上走了许多弯路,吃了不少苦头,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不顾现实国情、极端冒进,尤其是发动了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事业造成严重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我国现实国情、放眼世界发展大势,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2]在科学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打破“左”倾错误思想的钳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进行拨乱反正,实现了工作重点转移,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标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战略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为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实现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

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坚持改革开放和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开辟的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二)改革开放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带领全国人民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锐意进取,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已经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明确指出:“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就是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更加定型更加成熟,“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14]四十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能闭关自守、封闭僵化,也不可极端冒进、改旗易帜,而必须是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使中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独立自主地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开放又使中国综合实力迅速发展壮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感召力、引领力,对整个世界发生了重大改变。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在越走越宽广,世界上相信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正越来越多。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成为振兴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不仅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而且对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和全人类进步,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光明前景

实行改革开放不但彻底破除了阻碍社会发展的旧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束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而且激发和调动了广大人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光明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奋斗和顽强奋斗,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跨进世界先进行列,大大提升了我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中华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人民迎来了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16]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世界经济增长乏力、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在深入思考“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基础上,勇于变革、敢于创新,科学回答了新的历史时期积存的很多问题,解决和办成了许多长期想没有解决的难题和过去没有办成的大事,不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前进。与此同时,中国高举全球化大旗,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愿意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各国人民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基础,我们必须坚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当代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继续扩大开放,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始终充满生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日益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

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和平崛起,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走向了共同富裕和全面小康的的广阔之路,让当代中国开始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光明前景。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特色发展
特色种植促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完美的特色党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