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苗族刺绣的美学特征

2020-02-25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黔东南刺绣苗族

王 剑

(贵州民族出版社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550003)

黔东南苗族服饰的刺绣装饰,特别是由老辈传承下来的传统纹样,不仅工艺技法精湛独特,而且巧妙地描述了其他地区苗族或其他民族罕见的奇幻性人物、动物、自然物具象形象,饱含丰富深邃的历史社会内涵意义和诸多神秘原始宗教观念,具有若干原始艺术特质,犹如洋洋大观的神话世界。

刺绣是苗族各支系服饰普遍的装饰工艺,是不同支系服饰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它的工艺技法、纹样母题和形象造型,经很长历史时期的固化后便成为代代相传的蓝本,极少改变,基本从刺绣上就可分辨支系所属。因此,这些刺绣不是严格意义的个人作品,而是集团性的、历史性的、功能性的产物,它是苗族历史文化的集体意识体现。正基于此,人们把它誉为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苗族珍贵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它与现今商业化的创新作品,不可相提并论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所在。故本文讨论的黔东南苗族刺绣,专指老辈传统纹样。

对其美学特征,试以“三奇”归之:一是工艺技法的奇巧美;二是形象造型的奇幻美;三是内涵意义的奇迷美。

一、工艺技法的奇巧美

独特、精湛、奇巧的工艺技法,是黔东南苗族刺绣形式美感创造的一大特色。其体现在材质、针法的巧妙利用和不同技法的巧妙搭配组合,形成强烈的形式视觉美感。苗族各支系由于传承不同而形成各自的审美习惯,采用的工艺技法各有区别。主要工艺技法可以归为七类:挑绣、平绣、锁线绣、扁带绣、梗线绣、锡片绣、布贴绣。这些绣法名称,有的是以材质特征为名,有的是以针法特征为名,有些同类绣法各人命名不尽相同,有多种名称。每类绣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与别的绣法相配合。除锡片绣外,其余6类绣法各有多种变化。一般一个支系采用一两类绣法为主体绣法,配辅其他绣法,加以材质、色彩主调特点,构成各自鲜明的特色风格,呈现出千姿百态、争奇斗艳的局面,充分展示了苗族妇女对形式美感创造的高超才能。

材质的奇巧美,以扁带绣、梗线绣、锡片绣、三角绸堆绣尤为典型。

扁带绣,是将丝质绣线8股至16股编成扁状带子,以之用不同盘铺方式锁固于绣底成图,或者用于别的主体绣法的配辅。故又有编带绣、辫子绣之称。还有的以盘铺特征称为绉绣。如代表性的有流行于雷山、凯里、台江三县市巴拉河流域的巴拉河型刺绣。其扁带多以单色、少以混色8股丝线编成;盘铺有平盘、立盘、斜盘等三种方式,或单独成图,或混合成图。立盘、斜盘,凸立底面5 毫米以上,具有浮雕状立体感。老辈绣件多以立盘、斜盘为主体,平盘辅之,变化丰富,特显丰满、精致。

梗线绣,是以1根或几根不等的线或马尾为芯线,外以1根线或1条银箔纸细条,螺旋缠绕芯线形成梗状的线,再以盘铺固锁在绣底上单独成图,或配辅别的绣法成图。芯线、缠线的材质、粗细不同,梗线的粗细、质感也就不同,盘铺方式、锁固线的材质针法不同,由此形成多种风格的视觉美感。

都柳江下游黎平县地坪乡滚董及毗邻地的银箔梗线绣,以丝线1根为芯线,1细条银箔为缠线,形成很细的梗线,似陶器景泰蓝镶边作图,银光闪闪,既显精细之美,又显华贵之美。

凯里市舟溪镇及其毗邻地的丝棉贴花马尾梗镶边绣,所用梗线以马尾为芯线,外缠1根细丝线,梗线极细。它的图案由很细小的单元组合,每个单元的中心用小块丝棉贴花,梗线锁围其边。丝棉是以蚕在一块木板上吐丝形成像纸壳一样厚的丝棉,再染以颜色,用之为底面或作图;这是黔东南苗族刺绣的独有绣材,只有舟溪型刺绣和丹寨、雷山、榕江毗邻地都柳江上游型刺绣使用。

锡片绣,是以金属锡为材料,将之用特别工艺先制成银箔状的形态,再剪成1至2毫米的细条代替线,穿织于已作挑花的底布或无挑花的底布。锡色相似于银,由之凸显华贵。此仅流行于剑河县南寨镇柳富及毗邻地。

三角绸堆绣,是将绸布浆硬后剪成约1.5厘米见方的块,再将之叠折成三角状,以不同堆叠方式形成图案。一个单元的小图案,由两色或以上交替形成鱼鳞状线条的浮雕状。凯里市、台江县毗邻地的凯棠型三角绸堆绣可用于主体装饰部位,台江县施洞镇毗邻地的此绣件仅作为次要装饰。

在针法的巧用上,巴拉河型刺绣中的锁绣独具一格。在多数地区,锁针只是一种辅助技法,而此型刺绣的锁针法,单独成图,同一底图,用锁绣法做的与扁带绣做的,视觉美感各具情趣。此绣法按完整的工艺,称为绞线锁绣。用两针引线进行,一针引绞线,一针引锁线。绞线用了3~6 根细丝线捻合,现绞现用,可以用深浅不同的线调合出新色度。绞线从绣片背面穿引至表面,待锁针的针尖从绣片背面穿出表面一小段,再将绞线缠绕于锁针针尖一圈后锁固于绣面,逐段逐段连成梳齿状的线条铺成图案。此绣法亦有浮雕效果。

无论何种绣法都极为重视精细精致之美,按老百姓的说法,“比功夫”。在老辈的年代,纺织绣染是每个妇女一生的主要劳作,是立身立家的技能,是妇女自身价值的评判标尺。而各支系的刺绣图案和工艺技巧,都有统一的蓝本,做工是否精细,便成为个人能巧的重点比较,故民间流行一句话:“人比人,花比花(老百姓把刺绣称为绣花)。”这也是现今年青一代所做的刺绣,即使自用也大不如老辈的原因。

二、形象造型的奇幻美

在苗族刺绣中,绝大部分支系是几何纹抽象图案,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的施洞型刺绣、巴拉河型刺绣和都柳江流域上游型刺绣,塑造了众多人物、动植物、自然物、人造物等奇幻具象形象,亦极具绘画性特征,是苗族刺绣最具艺术高度和学术研究价值的精华部分。

台江、施秉、镇远、剑河四县毗邻的施洞型刺绣,动物种类最多,包括六畜(牛、马、狗、羊、猪、鸡),野生动物有鸟雀、鱼、蛙、虾、蟹、蝉、蝴蝶、蜈蚣、象、狮、虎、猴、无名小昆虫等,幻想性神灵动物龙的形态最多,且出现频率最高。自然物有日、月、水。少量纹样还出现似庙宇的房屋。人物造型众多。植物有石榴、桃和一些不知名的花草茎蔓。动物可单独为主题,人物则多配以动物、植物或加以日、月、水为主题,少量的还配有房屋。

巴拉河型刺绣的动物亦以龙、鸟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蝴蝶、蝙蝠、鱼、蛇、狗、狮等。植物有葫芦、桃、石榴、花草等。刺绣中也出现房屋,人物极少。

都柳江上游型刺绣以动物、日月母题为多,基本上无人物。动物以龙、鸟最多,其次为猫头鹰、穿山甲、鱼、团鱼(鳖) 等。龙、鸟、日、月的造态众多,且较之前两型刺绣更粗犷奔放。植物为锯齿形花叶,通常与动物合体,这是本型形象造态的一大特点。

上述三型刺绣的形象塑造,除以惯常所用的变形、夸张、概括、简化、程式化这类形式构成形体的幻想性外,尚有以下若干特殊表述形式:半人半兽,即人与动物合体。如人头龙、人头蝴蝶、人头兽、人头鸟等;多动物合体,特别是以龙为主体的多动物合体形态最多,根据合体的其他动物特征,称为牛龙、蜈蚣龙、鸟龙、鱼龙、蚕龙、飞龙;人物、动物植物化,即人物、动物与植物合体。有的是人物或动物头顶、身侧、尾部长出花枝、花果,或躯干下段全为花枝;动物一头双身或双头共身;动物独头,即只有头部,类似青铜器上的兽面纹;包含。此分两种形式:一是环式包含,即以一动物、花果或日月为外廓,内含别的动植物。二是孕式包含,类似动物怀孕的透视图形态,这是施洞型刺绣独有的形式,常为一个兽类动物的腹部套进一个或几个动物或人物;鳞化,即将陆上动物的躯干描绘成鱼鳞状;抽象化,这是都柳江上游型常见形式,它由具象形状高度简化而成。如穿山甲,无头无眼,仅为一串鳞片组成;猫头鹰就两个多同心圆圈表示眼而代表一头鹰;龙由三个风车状三角形表示头,螺旋状线条表示身。

三、内涵意义的奇迷美

黔东南苗族刺绣那些奇幻形象是怎样形成的?它们蕴含着何种观念和意识?有何社会意义?这些都是至今未完全揭开的谜,专家学者的研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明确的,这些纹样是苗族特定历史阶段集团意识的体现,是历史的刻记,只能从历史的深层面去追寻它的某些根源和规律。

(一) 关于图腾

黔东南苗族刺绣肯定有图腾艺术的成分,但是硬要指明某一动物是苗族的图腾,恐怕缺乏充分的证据,且不同著述各说各话,就是同一著者所指的图腾动物也有多个而自相矛盾。图腾制是很古老的原始社会氏族时代的事了,每个氏族把某一动植物当作与之有血缘关系的祖先加以崇拜。苗族已从氏族至部落,再至成为单一民族,怎么能说清某一动植物是苗族共有的图腾呢?不过苗族刺绣中那些半人半兽形象和古歌中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由一种名叫“脊宇”鸟孵出苗祖姜央与雷、龙、象、水、牛、虎、蛇等十二兄弟的神话,无疑是图腾的遗迹。

半人半兽的图腾形象在中外神话和原始艺术中比比皆是。古埃及的人面狮身造像,非洲原始部落的图腾柱,都是人们所熟知的。中华始祖伏羲女娲为蛇身人首,炎帝亦为人身牛首或人身龙首,苗族奉为始祖的蚩尤,“人身牛蹄”“兽身人语”“头有角”等。《山海经》记述的半人半兽则无奇不有、人面牛身、人面马身、人面鸡身、人面龙蛇身、人面鸟身或多动物与人形合体。

(二) 原始宗教神秘观念

黔东南苗族刺绣中这些奇幻动植物、自然物、人物是他们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形象表达方式。动植物、自然物、人造物、祖先,都是他们崇拜的神灵,这是从人类童年采集、渔猎时期就形成的。既然奉为“神”,其形象与真实就不一样,是按他们对神性、神格的想象去描绘的。

比如龙,苗族视之为万灵的保寨保家之神,既有水神的神格,又有山神、家神的神格。在苗族招龙仪式中,说龙生在水田里,住在家里。所以苗族的龙,有山龙、水龙之分,牛与龙合体,龙长牛角而不是汉族龙的鹿角,龙可以与多种动植物合体,亦即多种动物、植物甚至人造物都可以变成龙。

(三) 刺绣纹样的神话传说与本源追究

在探秘这些纹样内涵意义的本源时,对当地流传的神话传说或老百姓自己的解释,必须进行多方判断:哪些成分是符合服饰装饰起源规律的和装饰艺术普遍特征的?哪些是真正反映了苗族历史演进的?哪些是附会的演绎?不能简单地都当成信史,作为阐释的铁证。比如,剑河县革东、温泉妇女裙摆的两道横条纹,有人说是记录了苗族远古生活的黄河、长江。这两横条纹表示河流或水崇拜肯定正确,但未必就是黄河长江,因为别的民族妇女裙上也一样呀!如何解释?又比如施洞型刺绣中有龙体上包含一个人的图案,当地一个妇女说是描述的龙船节起源传说,那个人是被恶龙吃了的打渔人“故亚”的儿子“保”。那么众多动物体包含人或动物的图案怎么解释?

各地对自己的纹样意义各有说法或有传说故事,尽管不一定合乎本源,但可让他们确信这些形象是吉祥美好的。实际上除了少数人能讲出故事,多数人是讲不出故事的,甚至无意追究根源。

也许,就像那些讲不出故事缘由的苗族妇女一样,正是这些刺绣内涵意义的奇迷,吸引了人们各自尽情地想象和感受它的美丽和美好。

猜你喜欢

黔东南刺绣苗族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遇见黔东南
清新唯美的刺绣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苗族古歌《仰阿莎》
盛大节庆——苗族牯藏节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苗族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