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模式研究
——基于网络外部性理论视角

2020-02-25谢璟葳

福建质量管理 2020年8期
关键词:外部性最后一公里农产品

谢璟葳

(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0)

引言

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农村的差距被拉大,是世界各国发展进程中普遍面临的现象,困扰着众多国家的发展。随着农村互联网络发展,网络外部性对物流平台的利润有着重要影响,虽然平台增加了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平台服务成本,但在网络外部性的作用下,平台用户间相互依存,通过平台的补贴、倾斜定价等机制,扩大了平台用户规模和用户效用,有效整合了农村物流客户和物流服务资源,实现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经济共享。随着物流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最后一公里”蕴含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将会更加明显,所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势在必行。农村农产品外运时,对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存储、装卸、搬运、时效性等要求较高。数据显示,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物流中的损失价值占到总价值的12-15%,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提高农村物流运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意义重大。本文将基于现阶段农村物流需求增加的背景,从网络外部性的视角分析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模式。

一、物流平台模式及其网络外部性

(一)物流平台模式

相对于传统实体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而言,物流平台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合作基础之上的组织结构。它是信息时代的产物,主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设施,使用该平台的每个成员可以通过它分享信息资源。通常来说,物流平台主要由物流需求侧、物流供给侧、物流服务平台的运营商三个利益相关主体组成。

从农村来看,物流需求侧既包括进行网购的人群,也包括为寻求物流服务而加入物流服务平台的农产品种植户、零散货主等物流客户。物流供给侧主要是指为平台中物流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公司、快递企业等物流服务供应商。物流平台为这两类用户提供服务,促成他们相互交易并从中获利。结合网络外部性理论及其特征,只有当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的用户都愿意参与平台进行交易才能实现平台运营。因此,物流平台的首要任务是吸引两侧的用户参与到平台中来。

物流平台可以通过向平台中的物流客户和物流服务供应商用户两边进行合理地收取费用来实现平台盈利。关于如何合理收费才能使平台正常运营并实现整体利益最优,目前学界认为影响平台定价结构的主要有三个因素:需求弹性、平台用户的规模和网络外部性。当需求弹性一定时,平台可以通过补贴一边用户,并从另一边用户收取费用来实现平台均衡和利润最大化。又由于只有供需两侧同时出现在平台中,并分别对物流服务有需求和供给时,该平台提供的平台产品或服务才真正体现其价值,否则即使双方同时处在平台中,该平台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也就不存在。而假如平台为了吸引买方用户,先引入了大量的卖方用户,但同时,卖方用户加入平台的意愿是平台中拥有大量买方用户。因此,平台价格结构与平台中的用户规模相关,用户的规模逐渐扩大时,平台产生的效益也将扩大。

(二)物流平台的网络外部性

物流平台的网络效应是指在平台上的用户所获得的效用不仅是由交易质量和消费状况所决定,同时也会受到平台其它用户方客户群体的质量和消费状况的影响。外部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加入到物流平台的农村生产者数量增加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入该物流平台,彼此成功交易后也会让他们更有动力维系在平台上的交易关系,反之亦然。例如,某物流商是否加入平台,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生产者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物流服务商的数量和质量。总体概括,物流平台的网络外部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决策是否加入平台时,一方参与者数量与另一方参与者在平台的数量和收益是正相关关系。

物流双边平台中,所采用的对一边用户收取较低费用甚至补贴,而对另一边用户收取较高费用的倾斜式定价策略,能够实现平台利润最大,也是由于其网络外部性的作用。可见,平台的利润与用户之间的网络外部性呈负相关,即两边用户之间网络效应越强,平台利润越低。但随着平台上参与者数量的增加,平台所获得的总效益将是增加的。

二、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现状

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性质特殊,相比于城市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而言,农村物流的最后一公里服务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和复杂性。目前而言,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具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物流需求分散

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约束,农村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分散在村落的不同区域,并未在村落中进行统一的规划。如果同时受到地形的影响,位于山区的村落将更为分散。一般来说,农产品的生产场所与农户居所也存在一定的距离,而同村落不同家庭之间并不会在同一时间将生产出的农产品进行外销,也使得农产品的局部交易量十分有限。而目前国内物流企业多集中在人口集中、交易量大的地区,因此农产品物流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导致农产品滞销滞运。

(二)周期性需求明显

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播种时间和生长季节不同,因此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也会形成周期性需求,如种苗、化肥、农药等。由于物流信息交换的不便利性,农民一般会选择自己去城里采购或者与附近几家农户进行集体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同时,由于农作物会受到外界气候、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外加不同种类农产品生产的季节性产出特征,因此全年的农产品物流需求也是不均衡的。目前,一般依靠当地的农产品收购商和几辆运输货车挨家挨户进行农产品收购。这使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单一,收购商在当地的垄断现象严重,而且降低了农产品的流通速率,增加了农村物流运输成本。

(三)农产品物流时效性强

农产品具有容易变质的自然属性,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储藏、包装、配送就会影响产品的品质,尤其是生鲜食品对仓储条件要求苛刻,需要不同的温区。这些都使得农产品的物流时效性很强。据统计,常温流通中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高达20%-30%,农民在销售上受到的损失不可小觑。而全国目前的农产品冷藏运输率仅为15%-20%,可见我国的农业物流整体还处于低水平运行状态。而农产品的物流时效性越强,将使其对消费市场的反应程度越快,才能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四)农村物流设施不齐全

受经济条件约束,农村并没有专业的冷藏仓储或者密封储存室,稻谷、小麦这类农产品长期在空气中进行暴露,会使产品的营养价值流失。同时农村物流没有规范化作业的企业进行装卸、搬运、运输,而对于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而言,在物流过程中极易受到损害,造成很大的浪费。因此,如果能够有专业化的物流实现“最后一公里”运输,这种损失将大大减少,并有效提高农民生活收入和生活质量。由于农村物流需求分散和农产品物流季节性、时效性的特点,对物流供应能力存在较高要求。然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无法满足农村物流的高要求,因而造成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困难。

三、现有“最后一公里”运作模式

现有的“最后一公里”服务模式在城市物流和电商物流领域应用比较成熟,比较常见的“最后一公里”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便利店代理、物业代收、智能快件箱、顺丰“嘿客”模式、联合共同配送等服务模式。

便利店代理和物业代收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将快递放在居民小区内或是其它方便获取的地方,避免其因不在家而需要再次配送,从而降低最后一公里配送的等待成本。很明显,这种服务模式主要基于城市人口集中和工作时间矛盾而产生的,并非针对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所面对的困难。而且货物提取是与终端客户直接接触的关键环节,并不利于物流企业对“最后一公里”服务质量的监控和信息反馈,包裹丢失也经常发生。智能快件箱是一种基于快件收发的电子货柜,一般规格较小,只适用于小件包裹,无法实现大件物品寄取。由于农村物流需要服务的农产品一般来说体积并不小,显然智能快件箱并不适用于农村物流配送。顺丰“嘿客”模式通过在线下设置自提点,通过让顾客自取代替送货上门的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实际上是将“最后一公里”的送货上门问题直接转嫁给顾客来承担,并没有解决“最后一公里”的本质问题。联合共同配送是指由一家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与同一区域的快递公司进行合作承担这些公司在该区域的快件配送服务。长期来看,这种服务模式虽然可以实现末端物流集约化配送、有效配置资源,但是由于农村物流存在明显的季节性需求差别,并不能全年满足第三方物流配送公司的物流业务。同时由于不同商品的特性不同,对配送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难以实现农村物流联合共同配送。

通过对现有物流“最后一公里”模式的探索发现,虽然联合共同配送和货运班线物流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但是一方面由于农户和物流企业之间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联系,彼此之间的供需信息并没有明确的交互,因而制约了农产品流通市场及其配送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交易信息的闭塞,使得物流企业的运力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导致运输单位成本较高,甚至造成空载返程等不合理运输,造成运力闲置浪费,不能有效配置物流资源。因此,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户与物流企业之间的物流供需信息交互问题,这样才能有效配置资源,提高物流时效性和物流服务质量。

四、农村物流与物流平台结合的可行性

针对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运作效率低、物流成本高的问题,相比传统物流服务模式,物流平台在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中表现出诸多的优势。

第一,物流平台可以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物流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前文探讨的农村居民住所分散问题,将通过物流企业与农村居民客户使用物流平台快速找到双方并产生交互而缓解。通过发挥物流平台的网络效应,农村客户可以在物流平台选择到更具价格优势的物流服务企业。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整合资源,将运输做得更加规模化、集中化,促进用户使用感受的提高,同时也帮助农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供需匹配的难题,使社会物流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利用。物流平台还可以通过与保险公司合作,降低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的损失风险,减少浪费,使农民收入增加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物流平台可以降低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服务模式的交易成本。物流平台最初会采用“倾斜式定价”吸引物流企业与农村居民用户加入平台并进行交易,即买卖双方借助物流平台向其提供的服务来实现交易,而平台对双方的用户采取不同的收费。通常,物流平台会对农村居民用户征收低廉的费用或不收费、甚至进行价格补贴,而对物流企业用户则征收相对高额的费用。依此,随着平台用户的增加,平台在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交易量将会增长。农村居民用户通过平台获取较低交易成本的同时,物流双边平台也集中了大量的农村物流客户资源,使分散的物流需求集中化,缓解了农村末端物流中的不合理运输,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提高“最后一公里”物流运作效率。

第三,物流平台通过与“云计算”进行合作,实现“云物流”平台。由于农产品产地较为分散,若进行统一的仓储存放需要耗费较高的仓储成本。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物流平台可以与其进行合作,将农村中每一处仓储设施,例如农业合作社的仓储站,不同物流企业的仓储空间、农民的自家粮仓甚至正待收割的田间农产品都可以将其纳入“云计算”的范围,物流平台将其相应的仓储报酬支付给合作企业。这样一来,整个区域内的农产品资源便形成了实时的信息资源库,可以进行统一管理调度,一旦有物流订单,便可实时从最近的仓储调取货物进行发货运输。

结语

针对目前农村农产品运出与消费品运入问题,从网络外部性理论视角提出基于物流平台的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的服务模式。物流服务平台在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时与其它“最后一公里”运作模式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它不仅能有效推进各中小物流企业的资源整合,更在于它能快速满足农村物流需求,解决农村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平台不仅可以为信息真实性和交易安全性提供保障,还可以利用平台的网络外部性、平台机制提高对农村产品的调度便利。

猜你喜欢

外部性最后一公里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采暖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外部性分析与应用研究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环境负外部性的环境法新解析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市民化与个人劳动收入:外部性视角
农产品争奇斗艳
既有商品住宅节能改造外部性及其测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