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供给:问题、归因与对策
2020-02-25吴晓英赵丽娟
吴晓英 陈 琪 赵丽娟
(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贵州贵阳 550018)
新时代给特殊教育发展提出新期待也带来新机遇,如何发挥特殊教育的社会价值,实现所有特殊需要人群得到适切的发展,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是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愿景,也是社会赋予特殊教育的发展使命。教师作为实现特殊教育发展的顶梁柱,做好师资的有效供给问题是破解当前特教师资缺乏,发展滞后困境的良策。为更好实现每个特殊儿童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和调查法等多元统整方法,探究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供给不足矛盾的黑洞问题,探寻引起特殊教育师资供给不足的问题表征和深层原因,揭开特殊教育师资供给不足的诟病所在,明晰特殊教育师资供给机制进而为未来师资的有效供给提供良策,这对优质特殊教育师资供给机制的有效构建至关重要,也是研究的价值与动力所在。
一、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供给不足的问题表征
问题是事物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有待解决的因子,了解问题出现的前因后果是做好任何事业的根本所在。通过文献研究法,从政府机制改革、法律政策、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现状、以及融合教育等方面对特殊学校师资供给机制所面临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发现当前特殊教育教师的师资供给存在如下问题。
(一)特殊教育师资数与特殊儿童数匹配失衡。我国人口基数大,残疾青少年和儿童数量在世界上处于前列。据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6-14岁学龄残疾儿童为246万人,占全部残疾人口的2.96%。[1][2]截止2008年,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数量平均只有32041人,其承担着30多万特教学校的教学任务,其余200多万残疾儿童会因各种原因而没有或以随班就读方式接受教育,如算上他们对师资的需求,我国特殊教育师资的缺口则更加庞大。[2]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供给呈现供不应求现象,仍需要政府提供大量教师去弥补特殊教育的师资缺口,以增加特殊儿童获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二)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女教师承担教学压力大。2008年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数统计数据显示,教职工数合计45990人,其中女教师31096人,约占67.61%。[3]这可看出,特殊教育教师的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男教师的数量明显匮乏,但对高年级特殊学生的教育而言,男教师所具有的体能优势和威慑力是尤为重要的。[4]由于男教师的匮乏,女教师因此承担着更多的心理压力和体力,因而在构建新的特殊教育师资供给机制时,如何更好地实现男女教师的分配均衡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三)资源教室的缺乏使特教教师从业受限。资源教室是在普通学校建立的集特殊教育课程、教材、学具、教具、康复器材和辅助技术等于一体的专用教室,是专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适合其特殊需要的个别化教学场所,是沟通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桥梁。[5][6]随着融合教育的提出与不断深入发展,其对普通学校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教师不仅要做好普通学生的教学工作,也要掌握一定康复医学等知识来保证特殊学生的升学和教育。但普校往往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老师,因而有特殊教育专业背景的师资进入普通学校则更有优势,故资源教室的设立是保障特教专业学者就业的一大影响因素。然而,据相关学者统计,我国从1988年提出融合教育至今,接受融合教育的学生仅占残疾学生的56.60%,在校生27.08 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5.06%。[7]而台湾地区基础教育阶段资源教室数量与普通学校总数之比高达93%。[8]即几乎所有的普通学校均设置资源教室,这有效保障身心障碍儿童融合教育的质量。就算在大陆地区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北京海淀区资源教室与普通学校总数之比也仅为51%,[9]在西部地区部分区县甚至还没有资源教室。[10]分析以上数据可知,如果我国在普通学校将有身心障碍的儿童归类于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以此建立完善的资源教室,那么,普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就有机会在适于普通学习的环境下接受专业的特殊教育。但这会加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需求,故需要政府在高校增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者扩大特教专业的招生,或以其他多元方式吸引和培养具有特教素养的教师,以培养足够数量的特教教师来弥补师资供给上的不足,这也能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特殊教育学校师资供需不足问题的原因归结
(一)地方管理机构或部门的有限作为导致特教师资供需矛盾问题的加剧。过去的教育分配制度一直由国家高度集中管理,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国家实施权力下放政策来激活地方的发展。权力下放政策有助于地方特殊教育发展的多元化,促成大批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教育学校的不断涌现,更多特殊儿童有机会得到康复训练和接受教育。但由于特殊儿童的残障类型各异,残障程度参差不齐,再加上高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类型少,且本科期间一般不分方向,使得培养出的特教师资专业技能欠缺或缺失针对性等,这进一步导致政府向特殊学校和机构的师资供给不足而造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同时,由于某些高校管理机构或部门在权力运作、学生招生、文凭发放等方面工作的不足等,导致很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实力不够,教学方法不规范和教风涣散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进程。而且当前有些地区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特殊教育教师就业保障与人才配置等激励制度,导致特教专业在校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方向,有很大部分特教专业的毕业生不再选择特殊教育的相关行业,从而更加剧特殊教育师资需求与供给矛盾问题的出现。
(二)特教领域缺少更高位的专业立法进而限制了特教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特殊教育母法的有待建立。截至2012 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约有1853 所,在校残疾学生约37.88 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约4.37 万名。[11][12]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明显提高,特殊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我国共有残疾儿童817 万人,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66%,他们都需要得到适切的特殊教育,进而能掌握一技之长以立足于社会。特教教师作为特殊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做好特殊教育的重要使命,但特殊教育教师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国家法律政策的保障与支持。已有资料显示,我国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文件的层次和执行力不高,原因之一可能在于特殊教育领域缺少相关的母法来规范和统一。如果能有《特殊教育法》等具有高影响力的相关母法作为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就能更好引领特殊教育领域围绕相关的核心问题制定一系列有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特殊教育问题的法律条文,如特殊教育师资供给政策的建立等,这会更好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有待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政策的实施。虽然2001年全国第三次特殊教育会议指出,教育部将制定特殊教育资格条件,重视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但真正落实到各个地方和学校时则表现出很大的差异。[13]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颁发的相关政策。虽有些机构通过对参加特教知识培训的合格人员颁发相关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合格证明,可缺乏专业权威机构认可证书的效力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保障获得资格证书的培训学员获得特殊教育教师的从业资格权力;也使得没有专业属性的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发展受到一定局限,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没有突显出特教专业毕业生的专业优越性,这不仅对特教专业毕业生造成挫折心理进而有怀疑自身能力的危险,严重的有些甚至放弃进入特殊教育行业就职。上述的诸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给本身就很脆弱的特教事业带来阻碍,严重影响着新时代下特教事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
(三)特教行业入职门槛低,教师学历层次也较低。截至2008年,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合计36,306人,其中研究生学历仅219 人,本科毕业的有12,872 人,专科及其以下共计23,215人。[14]到目前为此,虽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专业能力未达标以及有很多非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在特教学校从教等问题。[4]况且,特殊教育事业的持续与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一线教育实践者的辛勤耕耘,更急需大量学术型学者进行有系统、有组织、有目的的考察后,才能针对发现的问题提供有效方法以及建议改善和优化问题,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有多年的学校实践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应是参与学术研究工作的最佳人选。但由于很多一线教师学历与学识的限制和安于现状的工作样态,使得大部分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等综合素养与能力仍然得不到很好提升,因而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不能跟进社会的发展潮流。此外,由于特殊教育行业的入职门槛低,且行业工作领域的特殊性而使师资长期匮乏,进而特殊教育领域只能吸收许多非专业人员进来,而没有经过参加系统特殊教育专业学习和培训的人员进入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与管理,又没有获得后续的专业培训,这对于需要特殊专业的特教领域而言,无疑又增加了导致特殊教育领域教学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几率与结果的发生。
(四)教师的职前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课程设置不适切。一方面,目前我国对特殊教育教师职前的培养主要通过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方式来实施。特殊师范教育的培养有固定的模式,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为班级授课制。理论与实践环节分布在不同阶段,通常是先学习理论再进行见习和实习。“教师讲解,学生背诵”成为主要的教与学的方法,因而多数情况下,学生所学的理论与实践情景存在一定的脱节,理论无法指导和关照实践,实践也很难为理论提供支持与帮助。[15]实践经验缺少导致应届生毕业后在就业上处处碰壁,即使成功就业,也容易对自己的能力抱以怀疑和消极的态度,很难在短期内有所成就。而经验需要时间的积累,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导致教学效率低下问题的产生。另一方面,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大都过于关注师资需求和数量问题而忽视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或不太重视培养学生未来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如在干预和预防学生问题行为、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对特殊儿童进行康复训练和评估方面,缺少相应的课程或仅有少数的训练。[16]即使有相应的课程设置,也只是在短期内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行相应的背诵应付考试,缺少实践操作的训练和巩固,理论知识也会很快被遗忘。在特殊教育教师急缺的情况下,特殊教育学校优先考虑的人选应是既有扎实理论知识基础又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但以上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政府在师资供给上不能根据特殊教育学校的需要提供符合其要求的教师,从而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这也会引起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产生。
(五)职后培训数量少,内容死板,形式单一,管理力度不够。我国目前特殊教育教师整体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水平偏低,为提升特殊教育专业素质水平,通过培训促进专业发展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17]然而据学者对我国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12个省(直辖市)中抽取的3125名特殊教育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特殊教育教师自参加工作以来培训次数超过11次以上的仅有25.7%,[17]其中培训内容大多偏向理论知识,在技能培训上明显不足。形式上主要以专家讲座、兄弟学校交流会、特殊学校中心培训的形式呈现,较为单一,在管理上缺少相关制度的保障,导致管理力度低下。[18]为保证特殊教育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能够与时俱进,需要政府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建立规范的特殊教育教师职后培训模式,定时、定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并在培训后通过一定的考察检验教师们的培训成果。
总之,政府层面看,存在权力下放导致地方机构运用权利不当等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特殊教育教风涣散,造成市场对特殊教育教师的激烈竞争以及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从政策立法看,我国缺乏一部《特殊教育法》等母法来鞭策指正相关的法规以维护特殊教育教师的权利与发展,同时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的制定与实施也迫在眉睫。从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现状看,存在师资需求与供给失衡、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学历尚待提高、教师待遇普遍偏低以及职前职后的培训不规范、缺乏可持续性等问题与困境。
三、特殊教育学校师资有效供给的应对策略
(一)加大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特教领域的组织领导力。加强地方政府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领导,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广泛参与的特殊教育工作格局。[19]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履行规划指导、协调合作、加强沟通、协调信息交流、搭建信息平台、完善供给机制的责任。加大咨询服务和培训宣传力度,确保信息的公开透明。进行专业招生信息宣传以及组织当地居民集中宣讲,多角度展现特教教师风采,让更多人了解特殊教育进而吸引广大人才加入特教领域以缓解教师性别比例失衡问题。各地方部门利用社会资本如相关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与高校密切合作,与高校携手共建多元化的工作协调机制,为社会提供如“送教上门”等义务服务活动,为国家特殊教育领域的发展助力。同时创设多元渠道鼓励各地区特殊教育学校择优选择师范院校和其他增设特殊教育专业高校的毕业生,让特殊教育教师的就业有保障,工作有针对性,效力发挥更到位。
(二)建立和完善特殊教育教师的多元化制度。虽早在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转发教育部门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的通知》中指出,“制定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资格认证标准,逐步实现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的计划,[20][21]但至今仍未落实。因此,尽快建立特殊教育教师专业证书制度,逐步实行特殊教育教师持证上岗和特殊教育教师准入制度,制定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标准,引导和规范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19][20][22]让教师权利有所保障,从多元渠道保证特教教师的质量,也能更好地吸引到优质的特教教师,进而才能更高效地建立起特教教师供给需求机制,更好满足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
(三)加强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技能培训。教育要发展,教师要先行,教师的专业和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就是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兼保障。因而“建立政府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协同推进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工作机制,形成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组织保障”[19]是推动特教领域更好发展的重要引擎。政府应该鼓励高校在师范类专业中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培养医教结合型、康复技能与理论结合型、心理辅导与教学结合型、实践理论研究结合型等复合型教师;建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实践丰富理论以及理论辅助实践的课程架构。加强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培训,提高特殊教育在职教师培训质量是构建优质师资供给机制的关键。因而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23]根据各地区的特殊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对教师进行针对性和高效的集中与分散培训,不仅规定培训时长,而且更要规定培训的内容、程序、形式、质量要求以及培训效果的评价标准等。同时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在国培计划里的比重,对普通学校开展随班就读的教师也要进行特殊教育知识和方法的培训等,做好做强特殊教育领域教师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培养是助推特教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破解特教师资供需不足难题的密钥之一。
(四)跟进融合教育的步伐,培养符合融合教育要求的多元化教师。根据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为融合教育学校配备随班就读教师、资源教师、巡回指导教师以及送教上门教师等。如此一来,才能增添特殊教育师资供给的多元化,避免单一、僵化供给模式。同时,遵循融合教育的发展理念,根据特殊教育领域的发展特质,结合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融合教育时代的复合型特教教师是减轻教师供需不足的有效因素,同时也为特教领域专业人员提供了多元化以及充分就业的机会。
总之,特殊教育的健康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特教师资的可持续发展,特教学校师资供给的问题、归因与对策的深入研究不仅为人们提供解决特教现实问题的思维框架,也为人们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发展特教事业,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美丽的、高质量、伟大的特教梦想提供智慧启迪,为我国有特殊教育需要学生未来能过上有尊严、有体面、有质量的幸福生活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