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症学生同伴互动表现与教育建议

2020-02-25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智力同伴障碍

邵 培

(聊城市特殊教育学校 山东聊城 252000)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全面发育性障碍,多发病于3岁前儿童,表现为交往障碍、语言发育障碍以及兴趣狭窄和刻板行为[1]。教育孤独症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面临的挑战也很大,如奇怪刻板的行为表现、难以琢磨及测量的智力水平、令人费解的沟通与语言表达等等,这些都给教师及家长带来了莫大的挑战[2]。对孤独症学生进行教育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如何认识这些困难与挑战,如何解决,是每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因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孤独症学生进行有效学校教育,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社会性互动的障碍是孤独症学生的突出障碍表现,除教师外,孤独症学生在学校接触最多的就是同伴,因此,同伴互动的质量对于孤独症学生来说意义较大。同伴互动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和交流的一系列活动方式。同伴互动是发展孤独症学生人际交往和适应的重要方面,其影响学生各方面发展,有利于更好发挥学生课堂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对于特殊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更有裨益。[3]

在学校生活中,同伴互动是一项重要且有效的交往方式,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发展孤独症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重要性,良好的同伴交往对于儿童的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4]在学校情境中,孤独症学生并不是完完全全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和外界没有一点交集,虽然他们自身存在社会交往的缺陷,但是他们仍然会或多或少地与同伴交流,但是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有限,可能不被同伴理解,但这都是他们进行社会交往的第一步。学校情境中孤独症学生同伴互动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孤独症学生同伴互动表现

(一)互动中多被动刻板行为。在一个学校的课堂中,教师往往是主力军,教师提出要求或任务,学生按照要求去完成,所以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即师生互动所占比重较大,在培智学校也是一样。所以对于孤独症学生来说,其互动较多存在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但也仅仅是教师主动与孤独症学生互动,孤独症学生主动发起的互动较少,观察发现,孤独症学生出现刻板动作的规律与其症状程度密切相关,自闭程度重的其刻板动作出现的次数多,而症状程度轻的出现刻板动作的次数稍微较少。此外,症状程度轻的学生在学校情境中偶尔会出现主动与其他学生交流的倾向性动作,他们会走到该学生面前,拉一拉他的衣服或者是直接拉着他的手到某个地方等,程度较轻的孤独症学生也会主动与教师发生联系,但这种联系或者互动也仅仅出现于其身体或心理上有某种需求,需要得到老师的帮助,如想去厕所或者想去某个自己不敢去的地方等。这些程度稍轻的孤独症学生除了会出现主动与他人互动的倾向外,对他人的互动也有较好的回应,对他人互动的理解能力也较好,如能够理解教师让自己做什么等。[5]对于这样的学生而言,教师通过相关动作训练可以有效降低学生刻板动作的出现次数。但以上这些也仅仅局限于程度较好的孤独症学生,对于症状程度较严重的学生来说,他们几乎不会出现主动与他人互动的倾向,对他人的互动理解能力也较差,当其他学生与其聊天或者邀请他参与某项活动时,他们一般不会做任何回应。

(二)同伴互动质量与情绪控制能力偏低。每个人都有情绪,每个人的情绪表达和情绪控制能力也不同,即使是正常的学生,他们的情绪也各有特点,有的善于交朋友,有的攻击力很强,显得不合群等等。孤独症学生也不例外。通过观察及访谈发现,症状严重程度、年龄、同伴等都是影响孤独症学生与同伴互动时情绪表现有很大差异的重要因素。症状程度轻的高年级孤独症学生情绪控制能力较好,其在与同伴“交往”时极少出现愤怒、生气等负面情绪,他们往往会正面回应同伴或按照要求到达某个地方,而程度稍差的低年级孤独症学生则不然,他们对同伴的互动没有什么反应,其面部表情也不一,表情往往很冷漠平静,通过其面部表情或动作表现很难辨识其内心想法。

孤独症学生无法辨识声音的情感性,缺乏较好地情感控制与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孤独症学生也能较好地控制自我的情绪,但是和正常学生相比,孤独症学生的情绪表达仍十分独特,面部表情一般没有任何变化或很难通过表情辨识其内心的真实想法。

(三)多仿说和无意义语言。孤独症儿童的语言水平差异很大,有些学生一句话也讲不好,有些讲得很好,但是即使他们讲的很好,也和正常人是不一样的。结合观察及参阅其他文献资料发现,孤独症学生的语言有以下表现:

1.自我中心,或自言自语。在观察中发现,孤独症学生大多自己在角落里或桌子的一角待着,很少和其他同学待在一起。这个时候,他们往往自言自语,但他们的语言是“独白”式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症状程度稍好的孤独症学生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他们仍不善于“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

2.模仿及无意义语言。功能性语言是发挥有效人际交往互动的重要因素,孤独症学生均较少出现功能性语言,大多为模仿或仿说,即他们会把别人的话再复诵一遍,或者是模仿电视中的广告词,如人家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他也说“你叫什么名字?”,还有的学生会把过去自己听过的句子背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莫名其妙地转移话题。当别人与他互动时,他们虽然会发出声音,但他们大多无法和一般人一样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

二、孤独症学生同伴互动教育建议

(一)创建班级环境,提高同伴互动意识。良好的班级环境,有助于孤独症学生与同伴之间建立和谐密切的关系,有利于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进而提高孤独症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教室座位排列是班级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座位安排有助于提高孤独症学生的同伴交往能力,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培智学校班级内大多为混合班级,即一个班里既有孤独症学生,也有智力障碍,自闭症或其他障碍儿童。为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每个班的班额有限,所以学生之间的座位安排不紧密,由于学生之间的障碍类型和程度不同,教师不可能均衡地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无形中减少了孤独症学生的有效互动次数。但根据已有研究发现,智力障碍学生大多性格温和,乐于与人交流,所以,培智学校教师应充分发挥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格优势,在空间上拉近其与孤独症儿童的距离,久而久之,会慢慢增加孤独症儿童的互动意识和次数,进而提高其互动能力。

(二)合理设置课程,提高互动质量。教育是一门艺术,教育不是例行公事,不是简单地上课下课。观察中发现,孤独症学生对知识讲授型的课程不感兴趣,教师上课时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对教师或同伴没有合适或及时的回应,但是在艺术性课程中孤独症学生则比较活泼,也比较积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中适时时间播放一小段音乐,或者是做一个小游戏,或者让学生之间讨论自己喜欢的歌曲或者一个小问题,也可以让同桌之间按照一人一句的方式读简单的文字,或者是开火车式地读写数字,或者一人一句地唱一首歌等等,这些方式都可以激发孤独症学生积极回应同伴的兴趣,让他们在与同伴合作学习中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三)设计多样化合作学习活动,教会同伴互动技能。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智力状况、性别、心理素质、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互助学习。美国罗伯特·E·斯莱文提出,合作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能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身价值,提高学生自尊,促进情感发展。[6]早期研究发现,与普通学生相比,合作学习更适合于特殊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感觉,降低沮丧和焦虑。目前,国内培智学校大多为混合班级,即一个班里既有智力障碍学生,也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儿童等等,所以,在教学中实行合作学习成为必需。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科学合理设置小组。由于培智学校班额有限,且学生情况复杂,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一般以2-3人为宜,教师要充分考虑不同障碍学生的程度和个性特征,设计多样化的合作学习活动,低年级学生组织能力和自控能力均较差,可以设置同桌或前后桌的双人合作学习活动,高年级学生语言发展能力较好,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自控能力,可设计多人参与的学习活动。如每一个小组中要安排一个程度较轻的智力障碍儿童或其他障碍类型儿童,通过他们来带动或帮助孤独症儿童学习。特殊学生适应环境能力较差,所以,小组分好后一般不宜改动。

其次,制定小组学习目标,合理分配任务,明确责任。小组分好后,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同为每个小组制定合理的学习任务,给每个组员安排不同的角色,并告知轻度智力障碍儿童需要为孤独症儿童做什么,在哪些方面需要提供帮助等。如在唱游与律动课上时,教师要告知智力障碍儿童需要拉着孤独症学生的手,并带动他们练习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在知识讲授课如生活语文课上,教师安排小组自学时,智力障碍儿童可以指引孤独症学生看图画,说一说简单的词语,在生活课上时,可以让他们带着孤独症学生摆一摆小木棍或伸出手指进行简单地计算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帮助他们取得学习成就,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最后,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成为合作学习的创建者、参与者和指引者。在学生之间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仅要提前告知其他学生怎么样帮助孤独症学生,还要提高有关知识和方法的指导,更好积极地走到每个小组中去,告诉他们怎样配合怎样互帮互助。教师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状态和表现,当发现有注意力分散或情绪不稳定时,一定要及时做出回应。此外,要及时进行合作学习反馈,及时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或改进[7]。

综上所述,孤独症学生在课堂中与同伴会有一定的互动,但研究表明师生互动是其人际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且受多种因素尤其是特教教师的影响。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关注每一位孤独症学生的特点,积极提高自身教学能力,丰富教学经验,努力发展积极、适宜的互动方式。

猜你喜欢

智力同伴障碍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寻找失散的同伴
跨越障碍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