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即空”的审美域
——少林武术“借禅观武”的时间性体验
2020-02-25安汝杰
安 汝 杰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
时间是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美学尚未展开充分讨论的论域,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以武术为典型的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时间美学”的发掘不具有理论“合法性”和诠释“可能性”,恰恰相反,武术哲学、美学的推进召唤着研究者应当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将其“思想镜头”对准借禅观武者的“成像区域”,以发掘其应然也必然的时间美学内涵。诚然,借禅观武的意识活动是在时间的川流不息,即瞬间的念念不断中进行的,“‘事物自身’在‘时间’的‘绵延’中”[1],在时间的本真境域中自在呈现,“基于最为本源的原发时间而思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最为独特而鲜明的特点。因而,将中国古典美学问题置于时间的境域中加以考察研究,就不仅是可行的,而且由于长期以来美学研究领域中时间视域的缺失,这样的尝试也是势在必行”[2]110的。于是,借禅观武的瞬间的美感体验也是“时间美学”的本有问题域,在瞬间的“缘构之境”中,不仅“禅心运武,透彻人心”[3],而且“意感”的发用也能让借禅观武者“观其方法,一望而知其底蕴”[4]200。如此进入时间美学的论域,能够为当今“繁荣”而略显“莫衷一是”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美学言说增添话语力量,以便开启以借禅观武的方式,延续武术传统文化美学。
一、借禅观武的问题域:禅武与“有法也空”
少林禅武渊源有自。《金石萃编·卷九十五》载,少林禅法“始自达摩,传付慧可,可传僧璨,璨传道信,信传弘忍,忍传大通(即神秀),大通传大照(即普寂),大照传广德,广德传大师(指大证)。一一授香,一一摩顶,相承如嫡,密付法印”。至六祖慧能,唐宋以来,禅武合一“开始成为少林功夫的主流思想”,少林功夫被僧人“纳入学佛修禅的形式中”[3],此形式即借禅观武的修行实践,其观武之自性的门径为祖师达摩倡导的“理入”,“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5]359-360。那么,修行者如何于禅武修习实践中臻于“寂然无为”之境?以何方式借境悟入武之真性?唯有舍伪归真、凝住壁观,借禅观武,以入禅武一体的修行境界。禅武一体的观想,存于修行者的由无数个瞬间组成的念头形成的心之“对境”中,它是借禅观武者瞬间顿悟到的武之真性的自由绽放,即不论是禅武之武,还是禅武之禅都由心生,此即法由心生的本有内涵,而心是生生不已的一个个瞬间,“‘时间’有‘断流’,‘瞬间’着眼于一个‘断’字”[6],瞬间也在有法也空的顿悟中变为永恒,此即借禅观武瞬间的美感体验。
拳法门派众多,总归是源于一门一派,于是有“天下功夫出少林”之说。意拳宗师王芗斋在《拳术述要》中说:“我国拳学兴自战国时代,后以达摩洗髓易筋两法参之于华佗之五禽戏,始汇成斯技,虽今门派繁多,其渊源一也,不论如何分派,总不出以拳为名。夫拳者,乃拳拳服膺之谓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功套数专论招法之所谓拳也。”[4]113意拳与少林武术渊源为一的谱系表明,在借禅观武的层面上,两种拳系可互相参证,于是意拳也有了有法也空的拳法总纲,同样有借禅观武的美感体验,“首要端正其身体,使意念空洞,凝神静气,扫尽情缘”,“勿论行站坐卧以随时随地均能用功”[4]200。拳术之道不在玄妙的武道言说中,而在修行者借禅观武、以意运心的行、站、坐、卧的当下,在顿悟燕扑蝴蝶、金佛捧天等技击妙韵的每一个瞬间。正如“美不自美,因人而彰”(柳宗元语),法不自生,因心而生,一切招式技法无非是心法,而心恒动不居、迁流不息,因此招法虽有,无非是幻,此幻有之法显现为燕扑蝴蝶、金佛捧天等招法。借禅观武就是要觉知由心而生之法的真空幻有,破除对招式技法的法执和我执,“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所分别,是则如法”[7]104。
禅与武本为二,为何被无分别地称为禅武?禅武之法又是怎样如如呈现的?少林功夫是达摩闭关法门的一种外化,是修禅的一个法门,此即“武术禅修”[8],而反转过来的借禅观武也是禅武之修的顿悟法门,“‘术’是一种技术和技巧。所以你武功再高,也只是雕虫小技。为什么呢?你能打十个人,能打一百个人吗?能打一百个人,能打一千个人吗?所以武术只是雕虫小技”[9]242-243,因此少林功夫可被分为武术、武学和武道等三种境界。燕扑蝴蝶、金佛捧天等罗汉十八手的招式技法只是少林功夫之“术”,它还需要在修行者内在意识活动中经过借禅观武的“学”的功夫进阶,以便悟入禅武合一的妙境,境界因妙而美,美在顿悟禅武同源的瞬间呈现,借禅观武者也于此美的瞬间呈现中而得以解脱,不再为有技术规范的招式技法所束缚,此时“一切诸法是解脱相”,“解脱者,不内不外,不在两间”[7]105,此即禅武合一之境。
禅武合一之境如何归空?修行者若能断绝禅、武的分别之心,以如如不动的般若之智证悟招式技法有法也空的真谛,则由此可入武道的真实不虚之境。僧肇在《不真空论》中说:“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自非圣明特达,何能契神于有无之间哉?是以至人通神心于无穷,穷所不能滞;极耳目于视听,声色所不能制者;岂不以其即万物之自虚,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8]144借禅观武者以澄明之心观招式技法的性空本体,其心境中的燕扑蝴蝶、金佛捧天不是外道所言的招式技法,而是需要不断否定的对象。燕扑蝴蝶、金佛捧天招招流转、式式相承,时间虽有,无不是瞬间即灭的点,点的川流不息是借禅观武者心之幻相,瞬间虽有,无非幻有,燕扑蝴蝶转眼即逝,金佛捧天蓄势待发,招式技法中的仆步大前穿等连接性动作更是踪影难寻,借禅观武者也于此瞬间的美感体验中觉悟禅武的有法也空。
二、心生万法:“于相离相”得真境
少林武术的基本拳法罗汉十八手中的燕扑蝴蝶(第八式)、将军亮剑(第九式)、金佛捧天(第十式)是招招相承地显现在借禅观武者意识河流中的招法动作。未出将军亮剑时是燕扑蝴蝶,已出燕扑蝴蝶时是将军亮剑;已出燕扑蝴蝶,如何知未出将军亮剑;未出金佛捧天,怎知已出将军亮剑?招招相承,时间迁流,招法虽有,无非是真空假有,燕扑蝴蝶、将军亮剑、金佛捧天也只是扑、亮、捧等技法的相,其与武者意识中的蝴蝶、将军、金佛等意象构成拳术意境。境存于意,境是心的对境,此境在武者习练招法的无数瞬间更替中从有形之相(动作轨迹)逐渐转入空化。那么,何物能够在武者的时间意识中被视为空的呢?无它,只有诉诸动作轨迹所现的招式技法之相。若将军亮剑发生于当下,是现在,那么,燕扑蝴蝶是过去,金佛捧天是未来。《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10]261招招相承的时间绵延无非是心之幻相,不是燕扑蝴蝶,不是将军亮剑,更不是金佛捧天,而是借禅观武者始而心动,继而意动,动显为相,此相迁变不息,终归是幻,是空,如此“于相离相”才能悟入真境。
悟入真境是怎样的一种时间性体验呢?借禅观武者入真境的方式是悟,而“‘悟’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悟是瞬间顿悟拳术空性的本质直观。宗密言:“理虽顿悟,事乃渐修。”[11]400“悟是禅的灵魂”[12]267,悟是借禅观武者于不间断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功夫锤炼中的瞬间开悟,即“功夫在平时,顿悟在瞬间,瞬间见真境”。境有千百种,境由相连缀而成,有金佛捧天、将军亮剑、燕扑蝴蝶之境,有将军亮剑、燕扑蝴蝶、金佛捧天之境,更有燕扑蝴蝶、将军亮剑、金佛捧天之境,而境之妙用,存于一心,因境是心的对境,境不离心而有,心离境也难在。借禅观武就是要在朝夕的功夫习练中,回归武者的本性真心,禅心运武,以相显境,以回归自性的方式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心是自家本心,武者意识中的招式技法之心;自家本心即属我之心,却需向外打开一扇境的窗口,于一招一式的外显之相(招式的运动线路、力点等轨迹)中“于相而离相”地观拳术之自性。
观是心观,即以心观境,于境中观拳之“光明”。那么,光明如何呈现?拳又如何在借禅观武者的意识中成其为拳?《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一》载,佛陀提出 “云何成拳”的问题,阿难答道:“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接着,“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十指“屈握示人,故有拳相”,拳因手指的屈握而有其相,是名拳相,拳因手属于我,而为我拳,拳相也因拳属于我,而为我心之相,而拳相是借禅观武者以慧眼观拳法自性的媒介,因之,佛陀晓谕阿难“要以譬喻而得开悟”。拳相是武者悟入有法也空的武道至境的譬喻之径,即拳相是武者悟道的工具,光明既见,则手可忘也,拳亦可忘,不论是燕扑蝴蝶、将军亮剑,还是金佛捧天,无一不是澄明之心幻化出来的相,拳相在武者见此心光明、心无纤尘的心境中自在呈现。以心观拳必经历一个见拳相光明,看拳是拳,再到看拳非拳,最后到看拳仍是拳之观的功夫层阶,三个环节在借禅观武者观的意识活动中井然分明,同时观的每一个阶段都在此种意向中内含有无数个彼此相连的点,点即瞬间的集合,它散发出光的效应,使武者悟入真境,因此心光明,拳相归空。
拳相是幻相,是因相由心生,相是境中之相,无境则相无所依,无相则境难显现,而于澄明的瞬间顿悟诸相非相则是借禅观武者觉知拳术真境的不二法门,是故铃木大拙说,“禅宗训练、教育的全部力量都倾注于悟的开发”[13]169。借禅观武就是以“禅宗训练”的方法来顿悟有法也空,心生万法的拳术真境。何谓顿悟?顿悟是武者于瞬间直观招式技法自性的意识活动,“夫称顿,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以不二之语,符不分之理,理智悉释,谓之顿悟”[13]193。顿是瞬间的悟入,它不只指时间上的倏然即逝,更是对武者觉悟的整一性的突显,在此顿悟的须臾之点中,禅是摄武入禅之禅,武是借禅观武之武,禅与武也于此顿悟的瞬间解构着二者之间在相的层面上的分别,以不二之语(禅武不分)的寂照,直指人心,与浑然之理“不离不弃”。而禅与武的分别缘于分别之心,心的念念不动导致禅是禅、武是武的区分之相,相即是法,具体为招式技法,法是借禅观武者洞见真境的幻有之相,法的解缚、相的洞破即是真境的自在呈现,自在的是心境的澄明,呈现的是瞬间顿悟的美感体验。
三、以意运法:“悟入真境”识幻相
《大乘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14]12“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14]16-17禅、武之所以名为二,并有相状的区分,原因有二:一是武者之心对其进行言说的方便;二是借禅观武者还未进入究竟的修行境地,心存妄念,心为念系缚,而有禅的入静打坐之相和武的招式技法的分别。若悬置禅武分二门的念想,洞察静坐、打拳的名言之相的幻有本性,则禅与武毕竟平等无二,毕竟是一体不二的观空法门。以何观空?空需眼观,观以心为重,故《达摩禅师论》曰:“以拳眼观法界众生,一体一相,平等无二,一等看故一种,皆是如来藏佛故,以常用一清净心故,以常乖一理而行故,即是顿入一乘。”又说:“法佛者,本性清净心,真如本觉,凝然常住,不增不减。”[15]137借禅观武就是法佛之修,观为修之门,修的是不增不减、平等无二的少林禅武,即于不生不灭的禅意中意感招式技法在时间河流中的每一个瞬间,不以裹挟经验的虚妄之法束缚念想,不以既定的拳术规则约束进退防守的瞬间举动,此即以意运法。
意有燕扑蝴蝶之意,有将军亮剑之意,也有金佛捧天之意,法有尽而意无穷。那么何为意?意拳宗师王芗斋说:“拳以意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练习方法重在站桩,以求实用,不讲求形式演变之套数,无论动静,皆以意领导,使意、气、力合一,以尽拳功争力之妙用。故正拳名曰意拳。意在泯宗派内外之纷争,因存拳学之真义也。”[4]115意拳真义与少林理为一贯,意拳真境也与禅武空境一般无二。借禅观武也即以无挂无碍的禅意参悟气力合一、形神合一及禅武一体的法门,即从起初的破手脚不一、动不协调的法执,到截断招招相续的技法练习——我执的过程,以意运法,从而心不住于法,念不住于相,于相而离相地识破招式技法的幻相,此即相无相。关于相无相,六祖慧能曰:“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16]19念不住于法,以意运法,才能不为法缚,无招胜有招而悟入真境。
境是心的对境,心是存意之所,于是以意运法的紧要处在于观心。那么,如何观心?《修心要论》对此问题的回答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援。端坐正身,令气息调。征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熟视,即乃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炎华华(哗哗)不住。”[17]516借禅观武要求修行者以“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的法门征其心,唯此才能摒弃招式技法妙肖先师身形方面的执着,与既有的拳法规范拉开距离,不为境转,不为物迁,任瞬间的身动、意动、心动犹如水流,任招式技法的攻防进退在心境中划过空际。招式技法始于心动,主宰于意动,而时间在意识中的流动形成动态的心之境相,千般境相无非是幻,是空。此空、幻的真境又是怎样通过借禅观武者的肉身体悟到的呢?或者说,真境作为法是如何被转识的呢?《楞伽师资记·弘忍传》载弘忍大师语录曰:“你坐时,平面端身正坐,宽放身心,尽空际远看一字,自有次第。若初心人攀缘多,且向心中看一字,证后坐时,状若旷野泽中,迥处独一高山,山上露地坐,四顾远看,无有边畔。坐时满世界,宽放身心,住佛境界。清净法身,无有边畔,其状亦如是。”[17]319守住真心才是以意运法的主要法门,通过守心,宽放身心,而除妄念,直至识得幻相,悟入真境,精诚、内发与静心、调息的借禅观武才得以不断以美的瞬间装扮招式技法的诗性空间。
禅武的招式技法是不执于禅,也不执于武的中道之法,借禅观武就是于不有不无的空境中解除弊于武而不知禅,或泥于禅而不解武的偏执。《顿悟真宗要诀》云:“离有无,故名中道,离中道,故名为无所,亦名不二法门。用心修行,念念不住,即证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可说是汝,证者乃知此。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是为证处,亦是汝本心。”[18]135而心由于招式技法连绵不断的瞬间的动呈现出武的境相,相为境中物象,境为相的显影,境与相无非是由借禅观武者心动而在意识中呈现的幻相,幻相也在“一拳打破虚空”的顿悟的瞬间,即真相显现的刹那悟入真境。悟意味着武者要于万古长空的宇宙中进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修身实践,以期于一朝风月中觉悟武之空性。觉悟性空的相状即是真境,而在真境澄明的瞬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空理自在呈现。于是,燕扑蝴蝶、将军亮剑、金佛捧天等招式技法皆是借禅观武者意中的幻相,觉悟此种相的幻有之性的谛视功夫是观,观即心观、身观和意观,“行、住、坐、卧,语笑、作生活时,施为举动,切时中,常看不住,即得”[18]135,此即以意运法悟入真境瞬间的自在之境。
四、法为幻有:“瞬间悟空”即自在
瞬间在借禅观武者的意识时空中,在武者入静坐禅、起身练拳的时空“断裂”中,“‘瞬间’着眼于一个‘断’字”[6],断裂显现为燕扑蝴蝶、将军亮剑、金佛捧天的一个个具体招式的瞬间完成,也就在这些招式在时空中被完成的瞬间,蝴蝶的游春意象、将军的疆场意象和金佛的佛国意象尽皆归空,招式技法的法相在武者的意识中呈现为一个个时有其间的点。这些点的聚合意、气、力的作用使少林功夫的招式技法变为能见可观的相,而其分离此招与彼招的功能又使燕扑蝴蝶不同于将军亮剑和金佛捧天,也使金佛捧天不同于燕扑蝴蝶和将军亮剑,即使每一个招法成为它本身,使其是其所是起来,于是招式于此自由起来。分别的结果虽然是此一招法相对于另一招法的自由,但分别是心生的虚妄之法,自由也不等于自在,而去妄存真的境界才是借禅观武的自在之境,并于借禅观武者悟得招式技法的空性的瞬间呈现,此即瞬间悟空即自在。
“‘瞬间’意义上‘绝对’的‘自由’首先是一个‘否定’的‘力量’”[6],它否定的是招式技法的实有,否定的是心缘诸境对于禅与武的分别。禅与武是一体不二的存在,存在之法是诸缘和合生成的,即燕扑蝴蝶、将军亮剑和金佛捧天等招式运行的瞬间(断裂之点)的集合,一个个此起彼伏、前后相继的瞬间聚合而显现为招式技法的法相。《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中佛告阿难:“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染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由此看来,否定招式技法实有的自由,也是在武者的意识河流中被否定的对象,它被自在否定,因自由只是标志着借禅观武者进入了“见拳不是拳,见招不是招”的修行进阶,它还需要在苦修勤练的基础上悟入“见拳仍是拳,见招仍是招”的“实境”,在实境中,一切招法都是武者“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心不为境转,拳也是其自身,一招一式无不自在。
何谓自在?自在即云在青天水在瓶、长空不碍白云飞的实境。在此空灵的境界中,燕扑蝴蝶不碍将军亮剑,将军亮剑也不碍金佛捧天,招式技法的发出是武者瞬间与青天、白云的偶遇,自在之境成于无心,而无心处即成妙境,燕扑蝴蝶也于运意发力的瞬间组成的意识河流中形成清静虚空的意境。清静虚空的意境正是借禅观武的真境,不论是禅武之禅,还是禅武之武都能于此境中成为时间具身化的存在。既有断裂也有缝合的瞬间,是时间的具身化,即时间在场的自然面向,其呈现自身的方式因法的幻有之性而无定法,即法为幻有、法无定法、当下圆成。因此,禅唯有以武的近乎暴力的极端方式(借武观禅即借禅观武的反向解说)诠说其虽在而难言的在场性。“对于‘如何是禅’‘如何是祖师西来意’的回答,禅宗大师在接应学人时,常不用语言,而用动作代之”,“‘以手点空’‘以棒打地’‘当胸踏倒’‘画圆礼拜’等,以表明语言的局限性,道的不可言说性,禅师们这里不是用口中之言,而是用身体的语言引领学人绝言去思,体悟这‘言’外之道”[19]103。
入于自在之境的招式技法,出于规律,又合于规矩,举手动念即是拳,转腰提膝皆是招,因之法无定法,有法也空,而法之妙用存于一心。心的对境即是境界,自在之境也要求借禅观武者破除成法,不为法缚,心法双泯,如此才能“无心于法,无法不备;无心立法,无法不立”[20]235。招式技法是幻有之法,法幻现于武者行拳用意的瞬间,瞬间呈现出可遇不可求的招法之美,而美也于武者顿悟的瞬间乍现即灭。在此美的瞬间中,禅的修行之法和武的招式技法都平等无二,分别心的去除也使武者在顿悟法为幻有的瞬间而进入自在无碍的佛国乐土。那么,如何才能摆脱招法为有法、成法,境为真境的法执系缚呢?或者说,怎样才能摆脱武者意识中可能的“以禅入武”与“以武入禅”的烦琐论证呢?“十方诸佛悟达法性,皆自照了心源,妄念不生,不失正念,我所心灭,故得不受生死。以不受生死故,即毕竟寂灭,以寂灭故,万乐自归。一切众生迷于真性,不识本心,种种妄缘,不修正念。不正念故,即憎爱心起,以憎爱故,即心器破漏,心破漏故,即受生死,有生死故,即诸苦自现。”[21]143-144苦是由于不悟禅武诸法的空无自性,不悟则有以禅解武与以武解禅的法执的无尽烦恼,悟则离禅、武二边,入无分别智,觉法为幻有义,于行、住、坐、卧和踢腿打拳中恒常凝然,守住真常无住之心,入无碍自在之境,此即瞬间悟空的时间性体验。
五、结语
借禅观武“空”的时间性体验与武者真切实在的日常习武融为一体,在原初的时间境域所显现的空灵自在的意识河流中,招式技法敞亮其有法也空的法之面相,武者也在诸招法向其展现空性的诗意刹那,悟入“纯思”的领域。悟本身是一种沉浸于美感的直观瞬间,并且在这一美感的瞬间中,借禅观武者才不必囿于招式技法,此即法为幻有、有法也空的拳学真谛。幻有之法有其现象层面的存在,其出场的方式是招式技法的具身化,即燕扑蝴蝶、将军亮剑和金佛捧天等拳式运行轨迹的瞬间之点的集合。瞬间之点在武者的心境中呈现为乍现即灭的念头,同时念念相续的时间迁变使借禅观武者堕入烦恼的深渊,而摆脱烦恼,截断烦恼之流以入自在之境的招法即是“一拳打破虚空”,即在顿悟法之空性的瞬间获得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