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四个自信”的消解及其反制
2020-02-25卓玥
卓 玥
(蚌埠医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手机、电脑的普及以及网民群体的大量增加,人类开始进入“自媒体”时代。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大学生群体,更是把以微信、校园BBS、微博、QQ空间为代表的“自媒体”作为信息接收和传播的主要平台。近年来,打着“学术反思”旗号和“研究创新”的历史虚无主义之“思”凭借自媒体平台的强大传播功能,在大学生群体里大肆成“潮”。这些充满偏见和谬误的历史观点,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历史的认知,更是在无形之中消解了大学生群体的 “四个自信”。
一、自媒体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
不论何种形式的历史虚无主义在本质上都是一种以唯心史观为其哲学基础、以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其终极目标的政治思潮,但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媒介、不同载体中仍然呈现出不同的传播特点。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主要有以下新特点。
(一)传播内容的碎片化
“历史事实”这一范畴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是绝对“绝对确凿的证据”。虽然“没有事实的历史学家是无根之木”[1],但是历史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研究历史不仅要掌握这些历史事实,更需要把这些历史事实置于它所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场域中,阐明历史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既要“实事”更要“求是”,否则就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从“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价值预设出发,置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于不顾,刻意割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打着“学术创新”幌子,不顾学术规范,在对历史背景缺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任意截取“历史的碎片”、随意放大“历史的细节”、轻易推翻“过去的判断”,得出所谓的“历史新结论”。自媒体时代,又被称为“碎片化传播时代”。当具有“解构主义”和“反元叙事”特征的历史虚无主义遇到“碎片化”传播的自媒体,可谓是如鱼得水。近些年,历史虚无主义者正是充分发挥自媒体内容简短、零碎的特点,将这些貌似客观的“历史碎片”和由这些“历史碎片”拼贴出的“历史结论”在自媒体空间中发布出来。虽然这些流窜于自媒体场域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话语零零碎碎,但是成千上万的碎片化内容聚集起来就形成了一股虚无英雄、虚无社会主义、虚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网络巨能量。
(二)传播形态的多样化
早在1964年,加拿大的传播学者马修·麦克卢汉就提出“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随着移动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众媒介逐渐从一维化走向多维化,自媒体工具不仅成为了一种集多功能于一身的新平台而且还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方式。另外,由于社会节奏加快致使社会成员的异化感和疏离感加剧,现代人更崇尚感染力丰富的表达方式。为了顺应自媒体发展的潮流、迎合现代人的“感官刺激”的需要,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自媒体空间的信息传播形态已由早期的文字、图片,“与时俱进”到了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所有符号形式,并且能够将这些符号形式在同一文本中进行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符号互动”,调动人们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接收。
(三)传播对象的广泛化
与“媒介即讯息”相联系,在《理解媒介》一书中,麦克卢汉还把“媒介”看做“人的延伸”。一方面,媒介作为人的“对象化”的产物,是人改造世界能力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延伸”的媒介又会反过来促进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如今,自媒体空间业已成为全民参与的公共场域,相对于前些年以著书立说、学术讲座为主要宣传方式的“学术形态”的历史虚无主义,流窜在自媒体空间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更为恶劣。所有通过自媒体获取信息的用户都有可能成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潜在的荼毒对象。
此外,与大众传播的单向性相比,自媒体具有交互性和跨平台性的特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不仅可以被“接收”、被“点赞”、被“评论”,更可以被“转发”,在相互转发的支持下,历史虚无主义信息的传播范围会不断扩大,以致最后形成一种巨大的“民间舆论场”。
(四)传播方式的迅捷化
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由点及面”的扇形传播不同,自媒体时代的传播是一种“点对点”式的网状传播。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工具的普及,给了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以平等的权利。人人拥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源的网状传播模式颠覆了扇形传播模式,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旦某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在自媒体空间中传播开来,便有如蝴蝶效应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某些微博大V、微信订阅号,为了牟取商业价值和巨额利润,更是或有意或无意地成为历史虚无主义在自媒体空间散布的“幕后推手”。
此外,由于自媒体空间内信息传播的迅捷性,导致接收者还没有来得及反思“接收的信息”是否可靠,便又被下一个“信息”所吸引,从而淹没在新的信息海洋之中。即使最后错误的信息被更正,但是先入为主的印象却已经形成。
二、自媒体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消解当代大学的“四个自信”
早在1920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先驱陈独秀就对德国、俄国艺术和宗教领域的“虚无主义”做出过批驳,并预见:“我敢说虚无思想是中国多年的病根”[2]。百年之后的今天,历史虚无主义的“病根”正以自媒体为温床,不断生成、发酵,向承担“强国”重任的大学生群体进行渗透,影响恶劣、危害极深。
(一)否定革命历史,削弱道路自信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3]然而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在自媒体空间里“由表及里”地大肆诋毁革命。历史虚无主义者的首要抹黑对象就是这些承载着中国革命叙事合法性的革命英雄。比如,著名自媒体“暴走漫画”在英烈保护法出台之后,仍然顶风作案,在网络平台上公开调侃董存瑞炸碉堡的桥段,甚至把叶挺著名的诗歌《囚歌》改编成了极为低俗的内容。如果说否定革命英雄是历史符号层面的虚无主义,那么贬损革命、否定革命的必然性就是历史实践层面的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者从抽象的人性论视角出发,声称革命“疯狂”“幼稚”,而改良则“稳健”“斯文”,竭力歪曲和否定革命在中国近代史进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政治合法性是以历史合法性为基础的,诋毁历史就是为了否定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中接续发展而来的,而“近代中国的基调”[4]正是“革命”,通过否定革命,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割断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内在逻辑,致使当代大学生淡漠革命历史、淡忘革命传统,从而消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自信。
(二)质疑党的领导,削弱制度自信
“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5]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粮食极度短缺、工业基础几乎为零的人口大国搞社会主义,可以说是没有先例可以遵循的。尽管探索艰辛,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奠定了制度基础和物质前提。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否定中国共产党在“站起来”“富起来”过程中所作的历史贡献,用支流取代主流,过分放大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宣称在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一场误会”,改革开放就是为中国补上“资本主义的一课”。与此相对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在自媒体空间里大肆为“民国”造势,竭尽溢美之词,他们声称中华民国大师辈出、言论自由、生活安定、文化鼎盛,故意营造出一种今不如昔的效果。他们还把假设当前提,罔顾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选择了社会主义,声称“假如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假如没有以俄为师”,现在的中国早已延续“民国的辉煌”,走上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的康庄大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媒体空间里,历史虚无主义还与“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相互勾连,一个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另一个大谈资产阶级自由化,可谓是沆瀣一气。这些妄图消解党的领导、企图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极其具有迷惑性,导致一些大学生滋生出对党的不信任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消解其制度自信,从而不自觉地落入西方国家“和平演变”陷阱、成为“颜色革命”的俘虏。
(三)否定马克思主义,削弱理论自信
胡适引入的实用主义、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梁漱溟鼓吹的新村主义……20世纪的头二十年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华大地悉数登场。经过多次论战、反复比较和理性的反思,以李大钊为代表的先进中国知识分子披沙拣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武器和观察中国命运的工具。“不是什么别的主义,而是在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站起来了,并以世界大家庭平等的一员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6]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提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共产主义只是幻想”等论调,否认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近年来,更为严重的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在自媒体空间内大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进行攻击,割裂了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性,把毛泽东思想解读为“唯意志论”和“乌托邦主义”,甚至将奠定毛泽东思想哲学基础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污蔑为苏联哲学家代笔之作。这不仅损害了毛泽东思想的权威,也损害了马克思主义的权威,还削弱了当代大学生的理论自信,使大学生产生了信仰危机。就像习近平所说:“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了根本。”[7]如果当代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武装就难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难以在纷繁复杂的自媒体空间里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和腐朽思想的侵蚀。
(四)虚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削弱文化自信
历史不仅是过去的客观存在,也是一个让一个民族绵延至今的血脉和灵魂,更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舞台的精神支撑。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却无视历史的延续性和继承性、无视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虚无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自觉充当起西方精神殖民的吹鼓手。他们对西方的一切都顶礼膜拜,声称中华文化滋养下的中国人素质低下、行为粗鄙,大肆鼓吹用“开拓进取、充满冒险主义精神”的西方蓝色文明来改造中国保守落后的黄色文明。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之一,历史虚无主义者通过虚无中华传统文化的行径企图消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大学生崇洋媚外、数典忘祖,丧失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在不自觉中滑入“精日”“美分”的陷阱。
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利用自媒体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渗透
习近平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8]针对自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特点,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势在必行。
(一)加强唯物史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理性自觉
“知古鉴今”“以史为鉴”“疑今者查之古”……历史学一直以来都是一门拥有鲜明政治指向的学科,无论是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还是对历史事实的价值评判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观指导下进行的。不管是否定革命、质疑党的领导,还是虚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历史虚无主义都是以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为其哲学基础的。他们用抽象而虚幻的人性论取代阶级分析;用历史的偶然性来否定历史必然性;用“历史碎片”来遮蔽“整体历史”。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手法看似高妙、实则简单,但是对于唯物史观基础薄弱的大学生群体,却极具杀伤力。
唯物史观在初创之时,就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历史科学,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人类发展至今最具解释力的科学历史观。没有唯物史观的指导,历史研究就不能把握历史的真理,历史学就不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因而,要想扫除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障,让大学生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唯心主义本质和碎片化的叙事方式,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强对大学生唯物史观的教育。让大学生学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学会用这些基本观点来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理性自觉,主动揭开隐匿在自媒体场域中的历史唯心主义“画皮”。
(二)重视媒介素养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信息甄别力
鱼龙混杂的自媒体空间中,各种公众号、网络社群林立,这就很容易使大学生群体从网络空间大量的分散信息中,选择性地关注与自己有相似价值观的信息发布者或选择性地加入与自己有共同意见的网络社群。另外,由于自媒体具有非常强的交互功能,转发和分享导致相似观点的不断重复,形成了所谓的网络圈层,这也就是凯斯·R.桑斯坦所说的信息茧房——“生活在信息茧房里,他们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己的先入之见将逐渐根深蒂固。”[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茧房无处不在,身处其中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信息茧房潜隐式的影响,容易视拟态环境为客观环境,以网络思考代替自我思考,从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成为埋没于信息洪流之中的乌合之众。
因此,要使当代大学生突破信息茧房的束缚,就必须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群体媒介素养的培养。所谓媒介素养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的能力,即信息收集能力;二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判断、解读、分析,即信息辨别能力。就当代大学生而言,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其在自媒体场域中进行自觉思考和信息辨别的能力尤其重要。只有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得到提高,才能在自媒体使用过程中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和传播责任感,从而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不至于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充当历史虚无主义的“二传手”。
(三)深化《纲要》课程改革,引导大学生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自信
习近平说,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更是当代大学生了解党史和国史,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本质和主流,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的重要渠道。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近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冷冰冰的知识点,应试教育的工具性一度消解历史教育的人文性,致使一些学生开始厌倦“见事不见人”的纲要课。而此时,自媒体空间里的一些所谓历史专家们,通过“麻辣”“水煮”等方式,把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把平面的历史人物立体化,专抓奇闻异事不放,极大地刺激了长期接受“干瘪式”历史教学的青年学生的兴奋点。但是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学生们还没有练就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金刚不坏之身”,极易受到此类言论的诱导。
对此,要想打赢自媒体空间里流窜的历史虚无主义,我们就必须“用其所长”,就像法国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所说的“讲授历史首先要学会讲故事”[10],在《纲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又要注重微观的日常叙事,既要坚持思政理论课的意识形态性,又要让《纲要》课程的课堂讲授接近生活。只有这样的历史课才能让学生形成历史共识和历史自信。
(四)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形成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舆论氛围
安东尼奥·奈格里认为:“金钱、技术、人力越来越容易跨过国界对民族国家进行影响,其控制力量弥漫于人们的日常行为。”[11]现如今,自媒体空间业已成为各种观点集会的场所,一些西方大国自然不会放过对自媒体领域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即使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也需要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争取被选择,而在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用户的注意力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更容易被转移。
对此,主流媒体应该“敢于亮剑”,积极抢占自媒体空间,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主动地参与自媒体场域内的议程设置,加大对党史国史重大时间节点的纪念力度和对英雄人物的传播力度,善用网络化、年轻化的语言,增加话语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还应该“激浊扬清”,对于自媒体空间内业已形成的扰乱大学生认知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有理有据地进行释疑解惑,将网络舆论朝正面方向进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