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资金纾困路径分析
2020-11-10郭素娟
郭素娟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一、企业类型划分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按照行业门类、大类、中类和组合类别,依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或替代指标,我国的企业可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等四种类型。具体划分标准见表1。本文仅对中小微企业在疫情背景下的资金纾困路径进行分析。
表1 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1]
二、中小微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根据以上划分标准,我国中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截止2018年末,我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0%。其中,中型企业23.90万家,占比1.30%;小型企业239.20万家,占比13.20 %;微型企业1543.90万家,占比85.30%。截止2018年末,中小微企业有关经济指标如表2所示[2]。
表2 中小微企业有关经济指标
以上统计数据仅包括具备法人资格的中小微企业。据统计,若计入个体工商户、家庭式作坊等非法人单位,2019年我国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数量可达一亿多户,相关指标在全部企业的占比将会更高[3]。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助推中小微企业健康快速发展。中小微企业提供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60%以上,我国税收收入的50%以上来自中小微企业,大约70%的科技创新亦来自于中小微企业。
如果说大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动脉,中小微企业则是毛细血管,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我国健康有序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小微企业日益扩大的总量规模,日趋合理的产业布局,使得我国经济更加多元,更具活力。中小微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它们是吸纳就业人员的主力军,是解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这是中小微企业的突出特点。
中小微企业在我国的实体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经济细胞。深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尽快恢复常态,对解决就业、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保障产业链安全完整等至关重要。
三、疫情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生存现状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的生存带来巨大冲击,停工停产、入不敷出、现金流不足、人员流动,2020年开年之初即面临严峻挑战。
(一)中小微企业的业态决定了其受疫情影响严重
中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现代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如信息技术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教育医疗服务、文化体育服务、租赁服务、旅游娱乐服务、餐饮住宿服务、居民日常服务等。这些如同毛细血管的成千上万的中小微企业潜布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每一寸肌肤之下,它们大多或“小”或“微”,对任何风吹草动敏感且脆弱。肆虐两个多月的疫情,使中小微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居家隔离等疫情防控措施使这些行业受损严重。根据清华五道口金融科技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截至2020年3月31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整体降低69.50%[4]。
(二)疫情期间大多中小微企业艰难维系疲惫不堪
疫情期间,大多数中小微企业遭受重创,受影响较为严重的餐饮、住宿、旅游、实体零售、外贸出口等行业企业的营业收入更是锐减。但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维护市场和客户、稳定员工队伍,需要支付房租、支付工资、偿还贷款本息等,接近三个月的停滞,企业艰难维系,疲惫不堪。个别企业亏损严重,现金流量难以为继,只好降低工资,辞退员工,甚至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今年3月,在济南有着25年历史的桃园大酒店宣布破产倒闭。对于严重依赖现金流的餐饮业来说,这次疫情的打击精准且致命。没有了客流量及时给企业的收入“输血”,加上刚性支付的房租和员工工资,压垮了桃园大酒店,最终没有等到“春天”的到来。
(三)资金成为制约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最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的疫情逐渐被控制,各类中小微企业逐步复工复产。但是,在疫情期间,企业营业收入减少接近七成,成本费用支出持续增加,上下游产业链和供应链尚未完全畅通。中小微企业要持续经营,恢复“元气”,资金困难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个别企业如果不及时解决资金困局,则有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中小微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小,财务制度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比较弱,可抵押担保物少,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可得性比较差。在受疫情严重影响的困难时期,银行贷款成为中小微企业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但是由于企业收入锐减甚至亏损,现金流量严重不足,为规避风险,个别银行下调信贷额度,甚至抽贷、压贷、停贷、断贷,对企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5]。
四、破解中小微企业资金困局路径分析
(一)采取减税降费等措施减少现金流出,给企业“止血”
随着中小微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税费、租金、利息以及工资等刚性支出,加大了企业现金流出压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降低企业税费等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1.加大中小微企业税收减免力度
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举步维艰,销售收入下滑明显,成本费用不断攀升,现金流量紧张,资金链断裂风险加剧。为帮助企业渡过疫情“寒冬”,有必要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国家先后出台的5批23项税费优惠政策,大多聚焦于中小微企业。例如,阶段性减免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应缴纳增值税税额,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阶段性降低从事二手车经销的纳税人销售二手车增值税征收率,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国家税务总局连续4次延长纳税申报期限,并允许有困难的企业依法向税务机关申请办理延期申报和延期缴纳税款。另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70%以上的科技创新,对科创型中小微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税收减免力度,如加大企业所得税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标准,确保科研创新动力[6]。
2.减免社会保险费和缓缴住房公积金
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是企业资金净流出。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停产,员工放假,企业除了支付工资,还需为员工支付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资金压力非常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政策,分层次阶段性减免中小微企业社会保险费,允许企业缓缴住房公积金,减少企业现金流出。为鼓励中小微企业减少裁员,稳定就业,制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增加了企业现金流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
3.减免房租减轻中小微企业房租负担
房租在中小微企业的经营成本中所占比重普遍比较高,个别小微企业的房租甚至占到经营成本的50%左右。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和高校、研究院所等企事业单位要带头为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相信这一表率示范作用,将会对其他出租人起到鼓励引导作用。”[7]万达、龙湖、华润、新城、远洋等多家房企对商业地产推出了减免租金的举措。但是,更多中小微企业所租赁地产为个体出租户所有,应鼓励个体出租户主动减免房租,分担商户压力,携手共度难关。
(二)多维度多渠道提供资金支持,给企业“输血”
疫情的沉重打击,中小微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严重不足,只有输入相对充足的“血液”,它们才能“满血复活”,我国的经济肌体才能焕发勃勃生机。
1.通过增发债券筹集定向支持资金
我国债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债券品种不断创新。2020年,考虑到疫情的影响,可酌情上调财政赤字率,适当增发“疫情防控特别国债”和“疫情防控地方专项债券”来筹集资金,定向支持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以充分体现政府财政管理突发公共风险的功能[6]。
2.鼓励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
政府多渠道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①实施定向降准。对中小银行实施定向降准,引导其将获得的资金以优惠利率向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并向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产业倾斜;②发行专项金融债券。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专项金融债券,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发放中小微企业贷款;③增加面向中小银行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提高中小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降低利率约束,增强对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能力[8]。
3.鼓励银行为中小微企业贷款创新信贷工具
在中小微企业满怀信心迈入复工复产的关键节点,政府应支持和鼓励银行创新信贷工具,为中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便利。①中小微企业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可抵押担保物少,可结合其特点,通过发展订单、仓单、应收账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来实现融资;②通过税务和银保监部门的“银税互动”,为纳税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精准对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减少获贷程序,缩短获贷时间;③基层商业银行要下沉一线,走进中小微企业,了解它们的现状和需求,不断开发适合它们的信贷产品,做到量身定制,精准帮扶,合力攻坚[9]。
4.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除了融资难,融资贵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中小微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融资渠道有限。因风险较大,银行惜贷,或提高贷款利率;作为中小微企业融资主渠道的民间资本成本普遍达到20%-30%,甚至更高。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面临沉重的还本付息压力;复工复产阶段,又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在这种形势下,各级各类商业银行应在政府支持下,积极给中小微企业“输血”的同时,降低贷款利率,减免服务费用,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我国经济复苏做贡献。
(三)企业应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和拓展销售渠道等举措实现自我“造血”
疫情发生以来,政府在金融、财税以及“放管服”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减免税费、减免房租、缓缴住房公积金;定向降准、发放专项金融债券、提高再贷款再贴现额度、鼓励银行创新信贷工具、向企业发放低利率贷款;深化“放管服”改革,提供更加人性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通过“止血”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通过“输血”雪中送炭。在全社会协同助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提高其生存和发展能力,实现自我“造血”,打通资金纾困的最后一环。
在数字化时代,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中小微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主动谋求商业模式的转变,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拓展多维销售渠道,搭建数字化营销方式,提高销售收入,增加资金流入,实现自我“造血”;同时,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压缩开支。企业既要“开源”,更要“节流”,让资金在企业体内“活起来”“动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另外,企业要健全财务制度,财务人员应加强培训和自我提升,为企业资金纾困亲力亲为、出谋划策,为企业走出资金困局尽一份力。
目前,全社会正齐心协力,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全方位助力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我们坚信,中小微企业定会渡过危机,走出困境,恢复生机,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