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普惠金融助推经济复苏的政策研究及启示
2020-02-25矫玉洁
矫玉洁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信息,2019年12月31日,中国上报了第一例出现在武汉的不明肺炎病例;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全球大流行病(Pandemic)。截止欧洲中部时间4月25日上午11点,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全球共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2,686,785人,累计死亡184,681人。①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的爆发和蔓延,众多国家选择封闭边境,减少人员流动,以控制疫情的恶化。在这一背景下,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而普惠金融在助推经济复苏中起到何种作用,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疫情下的全球经济现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具有传染性极强的特征,因此,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过程中,多数国家采取了封锁边境、暂停人员流动、降低贸易频率等措施。然而,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人员、要素和资本的自由流动是保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蔓延,这些基本的流动不能保持,国际贸易被限制,世界的经济发展乃至平稳运行都受到严重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国爆发后,考虑到其对经济的影响,2020年2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我国2020年的经济增速由年初6%的预测下调了0.4个百分点,降至5.6%;同时,将全球2020年的经济增速预测下调0.1个百分点至3.2%。此时,新冠肺炎疫情的主要爆发点还在中国,因此,国际货币基金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认为,在中国已采取的措施影响下,中国经济将在第二季度恢复正常,未来全球受到疫情影响的程度可能较小。而到了3月份,随着疫情开始在全球多国爆发,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堪忧。2020年3月2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预测下调0.5个百分点至2.4%[1]。2020年4月14日,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世界经济展望》,将全球2020年的经济增速预期调至-3.0%,中国2020年的经济增速下调至1.2%。
除世界各经济组织外,市场整体对于疫情下未来经济的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避险特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工业生产受到需求萎缩影响,加之合约到期、主要产油国谈判破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全球原油期货价格暴跌,轻质原油连续从2020年1月8日的65.65美元/桶最低跌至2020年4月21日的6.50美元/桶,原油价格每桶下跌了90.1%;而随着有恐慌指数之称的VIX指数大涨,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20年出现四次熔断,2020年3月11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于23,553.22点,较之于最高点下跌20.34%,标志着美股结束了长达11年的牛市,进入技术性熊市;上海期货交易所的沪金主连在2020年4月24日最高达到383.24元/克,纽约商品交易所的纽约金连续在2020年4月14日最高达到1775美元/盎司,黄金价格上涨表现了市场整体明显的避险特征。②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国内经济运行的初步核算数据,2020年一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6,5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下降了6.8%,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了较大冲击。同时,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3.9%。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的不断推进,生产及生活秩序稳定恢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2020年2月大幅下降的基数上,3月份环比回升52%,比上月回升16.3个百分点,这一指数的回升反映的是一半以上的调查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比上月有所改善,但并不能代表我国经济运行已恢复正常水平。[2]海关总署2020年4月1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中国出口同比下降11.4%,进口下降0.7%,贸易顺差983.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了80.6%。
与此同时,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目前正处于抗击疫情的关键期,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在经济全球化下,边境封锁、供应链中断、贸易受阻等情况也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钟南山院士提出,新冠疫情可能会长期存在。在这一背景下,2020年如何实现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有序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普惠金融的重要性
自疫情发生以来,世界各国均预期未来经济下行,纷纷提出相应措施缓解经济发展压力,刺激经济复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联储的无限量化宽松政策(QE)。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先上报疫情、封城抗疫的国家,中央和地方财政在全民战疫中已经承担了巨大压力,急需尽快复工复产,保民生、促经济。与以往刺激经济的政策相比,这次的各项政策更加强调“精准施策”的理念。在国务院、国家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国家相关部门的一系列刺激政策中,不论是保农业、保工业、还是刺激经济恢复发展、保险政策持续跟进,有两个词被不断提及,那就是普惠金融和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成为了新冠疫情下被重点关注的群体。国家在经济恢复发展的各类政策中,多次提及应保证政策的普惠性,以更好的服务于中小微企业,助力全国复工复产。
自小额信贷发展而来,其最初的目的是扶贫,为传统银行体系覆盖不到的穷人和低收入者提供信贷服务。随着小额信贷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单纯给这些人群提供贷款是远远不够的,小额贷款慢慢转为了“微型金融”,即为穷人和低收入者提供的一系列包括借贷、储蓄、保险等在内的金融服务。近些年,微型金融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形成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意味着,不论是银行还是小额贷款公司,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都可以通过各自的比较优势为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3]普惠金融服务的主体为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这一群体以往很难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而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和发展,标志着金融服务功能的下沉,也说明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解决这些企业和个人的融资难问题、帮助其经营发展成为了稳经济、保民生、促就业的重要内容。普惠金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普惠金融服务主体总量规模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截止2018年末,我国共有中小微企业法人单位1807万家,比2013年末增加966.4万家,增长115%,占全部规模企业法人单位的99.8%。其中,小型企业239.2万家,占比13.2%;微型企业1543.9万家,占比85.3%。除此之外,截止2018年末,我国有个体经营户6295.9万个。普惠金融最主要的任务就是金融服务的下沉,解决以往金融只服务大型企业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作为中小微企业里最底端的微型企业和本身就没有法人地位的个体经营户来说,获得金融服务更是难上加难。然而,这些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企业和个人却是我国经济体中最大的组成部分。这些位于融资链底层的企业和个人,本身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远远不能比肩大中型企业,是疫情下最容易倒闭、破产的类型,也是最关系到民生的类型。只有稳定好、保障好这些国民经济中不起眼却异常众多、重要的“毛细血管”们,才能保障整个经济“血脉”的顺畅流动。
(二)普惠金融服务主体吸纳就业的作用明显
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截止2018年末,中小微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2.33亿,比2013年末增加1206.8万人,增长5.5%,占全部企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79.4%,比2013年末提高了0.1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自食其力,通过自己创业解决本身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生活的基本问题,失业率的上升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在这次疫情背景下,全球各国都将稳定就业、保障失业人员失业金领取和生活平稳过渡放在重要地位。在数量庞大的个体经营户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和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而这其中的很多行业正是在这次疫情中受影响较为明显的行业类型。因此,保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平稳复工复产,正常经营运转,不裁员、不缩减规模,就是为就业率的保证和社会的稳定贡献了重要力量。
(三)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经济贡献突出
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截止2018年末,中小微企业拥有资产总计达到402.6万亿元,占全部企业资产总计的77.1%;全年营业收入达到188.2万亿元,占全部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的68.2%。除了数字表明的贡献,这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还提供了众多无法量化、却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无数便利的贡献。如居民身边的菜市场、五金店、早餐店或者杂货铺,这些平时不显眼的小商户,却构成了人们普通却完整的日常生活。在正常的生活中,人们很难察觉到他们的重要性,然而疫情下,当一切停摆,买不到最新鲜的蔬菜、修不了漏水的龙头、吃不上喜欢的外卖的时候,这些构成人民日常生活的最不起眼、却又密切关系到生活质量的“小商户”,才以无声的方式宣告了他们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些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默默地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他们对于经济、社会生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其自身存在着抗风险能力差、融资难、融资贵等一系列问题。在这次疫情中,众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处在艰难挣扎求生的关口。这时,是否有对应的、及时的、合理的政策出台,帮助小微企业保存并恢复生命力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而各类普惠金融政策的出台正满足了这一需求。
三、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助推经济复苏
普惠金融相关政策聚焦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通过税费调整、定向降准、利率调整等多种财政、货币政策,帮助小微企业对冲疫情影响,尽快复工复产,助推经济复苏。
(一)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负担
疫情下,小微企业的融资负担加重,原因有二:一是小微企业本身经营受到影响,资金链回流困难,已有贷款还款压力大,资金吃紧,亟需外部资金支援;二是在疫情背景下,处于对风险的考虑,发放贷款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会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贷款的审批更为严格。[4]在双重影响下,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增加,而供给收紧,对已经举步维艰的小微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要帮助小微企业恢复活力,自然需要首先解决掣肘小微企业发展的最关键问题——资金。
2020年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29号),其中提到:“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同时还强调“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支持力度,要保持贷款增速,切实落实综合融资成本压降要求”。2020年3月26日和3月31日,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连发两文,《关于加强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金融服务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0]28号)《关于2020年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增量扩面、提质降本”有关工作的通知》(银保监办发[2020]29号),进一步要求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及地方性法人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增强对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科技,优化对产业链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20年第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新闻发布会公布的信息,2020年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增加了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截至4月8日已支持企业42.5万户,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3453亿;除此之外,出台了更具有普惠性的1万亿再贷款、再贴现政策,预计将支持超过200万户企业,按照目前银行体系中授信企业情况分析,这笔1万亿的再贷款、再贴现可以覆盖全国7%-10%的中小微企业。
政府和各部门通过出台普惠金融相关政策,减轻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还款压力大等问题,帮助小微企业从疫情影响下稳定资金链,在充足的资金支持下尽快实现有序复工复产。
(二)缓解小微企业税收压力
近些年,虽然国家各项财政政策一直在给小微企业减税降费,但是在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本身抵抗疫情风险的能力就差,税负压力会进一步对小微企业的复工复产、继续经营带来困难。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信息,自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5批23项税费优惠政策,全国2020年1-2月因新出台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新增减税降费1589亿元。国家税务总局出台的5批税收优惠政策中的第三批政策聚焦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阶段性减免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3号)规定:“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对湖北省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免征增值税……自2020年3月1日至5月31日,除湖北省外,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适用3%征收率的应税销售收入,减按1%征收率征收增值税。”除增值税减免的规定外,税费优惠政策还包括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阶段性减免以单位方式参保的个体工商户职工养老、失业、工伤保险;阶段性减征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单位缴费及鼓励各地通过减免城镇土地使用税等方式支持出租方为个体工商户减免物业租金等。通过税收优惠措施,增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抗风险能力,助其渡过难关。
(三)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
在普惠金融政策的推行中,金融机构起到了桥梁作用。国家通过鼓励、支持、要求等方式,充分发挥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中的重要作用。
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核心,其影响力、覆盖面是最广的。然而,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短、小、频、急”的小额贷款业务,并不是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范畴。在近些年国家的政策导向下,很多银行也在慢慢向普惠金融转型,但是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成效并不显著。然而在疫情下,必须调动银行参与对小微企业的资金支持,才能借助银行本身庞大的机构体系及覆盖范围,最快地为更多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了支持银行参与到小额贷款发放的工作中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了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利率,用于支持地方的法人银行、中小银行更好的发放小微企业贷款;同时,支持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发行小微金融债,筹集资金专项用于发放小微企业贷款。
发放小额贷款以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恢复生产的另一个主力军是小额贷款公司。相比于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在普惠金融推广中有其自身优势。虽然小额贷款公司在规模上不及银行,但其本身设立的定位和初衷就是发放小额贷款以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因此,小额贷款公司有其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的风控体系,在贷款的产品、流程和时长上更为灵活,且在近些年的运营中已经深植于当地小微企业客户群,了解小微企业的痛点、难点,并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截止到2019年三季度,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已有一定规模,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680家,从业人员83099人,实收资本8169.77亿元,贷款余额9287.99亿元。④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很好地弥补了我国金融体系中的不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
为了鼓励和推动银行及小额贷款公司对小微企业持续提供资金支持,4月7日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金融机构向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发放100万元及以下的利息免收增值税;对小额贷款公司10万元以下的农户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并按90%计入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通过对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发放小额贷款类业务的收入进行税收减免,鼓励相关金融机构扎实做好普惠金融服务,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尽快复工复产。
与此同时,为了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增强小微企业贷款的易得性,2020年2月1日财政部印发《关于支持金融强化服务,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财金[2020]3号),其中提到优化对受疫情影响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应当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取消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和再担保费率,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争取尽快放贷、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通过融资担保,增强金融机构放款意愿,帮助小微企业尽快获得贷款。对于还款确实困难的企业,相关融资担保机构应及时履行代偿义务,视疫情影响情况适当延长追偿时限。
(四)跨部门联动推进普惠金融服务
新冠疫情发展快、传播范围广,受影响面极大,这就要求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政府各部门必须有效实现信息及时共享,多部门联动,快速推动各项政策的制定、印发,早日引导生产生活回到正轨。本次疫情中,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保监会、外汇局等多部门之间协同工作,通过跨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有效保证了政策的统一性和执行力。其中,2020年4月7日,税务总局与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银税互动”作用助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通知》(税总办发[2020]10号),通过税银联合精准发力,支持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在“银税互动”机制中,税务部门在依法合规和企业授权的情况下,将企业的部分纳税信息提交给银行。银行运用税收数据,优化信贷模型,将企业的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为守信的小微企业提供税收信用贷款。根据国家税务总局提供的信息,2020年一季度已发放“银税互动”贷款75万笔,超过了2019年的一半。[5]通过信息共享,并借助于金融科技和大数据,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尽快走上恢复生产经营的正轨。
四、疫情下的未来政策启示
新冠疫情不仅是对国家医疗系统的一次大考,也对国家经济的运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虽然2020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同比下滑,但是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市场对数据下滑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同时也能看到,在已发布的相关政策的导引下,经济正在稳步、有序的恢复当中,前期的政策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可能性引发了对未来经济运行的更多担忧和思考。除了已发布的政策外,考虑到新冠疫情的特殊性,未来的政策制定应关注以下几个侧重点。
(一)提升内在消费动力
新冠病毒疫情下,世界各国采取封闭边境,减少货物、人员流动等措施抵抗疫情传播。然而,此类抗疫措施对国际贸易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外贸作为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众多外贸类中小企业对外需依赖性强,国际贸易受阻,导致其经营遭受重创。从疫情可能持续的时间及现在世界政治和经济环境分析,外贸类小企业仍将面临一段较为困难的挣扎生存期。除了企业本身转变思路,自救求生外,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国内的消费力量升级。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第一的国家,这是一个庞大的潜在市场,通过合理的政策导向,可释放国内市场潜力,吸引外贸类中小微企业转做国内业务,大大缓解外需不足导致的问题。同时,各级政府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适宜、合理的措施积极带动当地消费。在政策制定上,应采取放宽市场准入、简政放权等一系列举措,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激发国内市场的消费需求和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6]
(二)调整外贸进出口结构
我国外贸进出口结构中,美国和欧盟一直是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合作伙伴。然而,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在一季度疫情的影响下,我国对美国、欧盟的进出口分别同比下降了18.3%和10.4%,其中对美出口同比下降了23.6%。同时,今年一季度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了3.2%,其中对东盟的进出口逆势同比增长了6.1%,出口同比增长了2.4%。我国的经济发展依赖外贸,而我国外贸又依赖欧美的情况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风险点,近期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更加剧了我国外贸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结合国家前期在亚投行及“一带一路”中形成的初步成果,调整外贸结构,同时,仍旧不放松技术和高端产品的研发,增加外贸产品及服务的附加值,增强我国外贸抗风险的能力,是下一步仍旧应该重点关注的方向。
(三)大力推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的发展
因新冠肺炎传染性强而推行的居家隔离措施让互联网再次进入大众的视野。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5G的全面推广,互联网已经融入了人民的日常生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9年上半年,我国网民规模8.54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61.2%,其中99.1%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疫情下,由于无法面对面接触,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交流成为必然的选择,网络会议、网上办公,甚至发展到线上教学。疫情下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唯独互联网相关行业在疫情影响下逆势发展,迅速壮大。基于前期各类“互联网+”的发展及我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此次疫情中很多行业顺势完成了业务转型,金融行业尤为明显。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为疫情期间无接触交易提供了可能;而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以完善的互联网为基础,以大数据做支撑,以云计算技术做保障,在已有的网络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转型升级,实现了真正的线上金融服务,如线上开户、线上无接触理赔、线上金融产品销售、线上风险评估、线上贷款申请审批等。
金融科技是金融未来发展的方向,疫情的影响加速了这一进程。金融机构应借助这次机会进一步推动自身金融科技的发展,优化线上业务开展能力,通过智能化、批量化的线上服务模式,简化流程,提高效率,服务小微企业,使企业能够尽快、尽早地取得资金。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金融工具,释放网络消费潜力,有效提振内需。但应注意,金融科技在我国仍属于新兴事务,在合规方面需要国家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引导。各金融机构应加强互联网技术和安全建设,通过大数据技术,进一步完善自身风控水平,在疫情下有效控制风险,持续提供高效、迅速、便捷的金融服务。
(四)适当延长相关政策,做好政策衔接
政府的各类减税降费、刺激经济的政策实施后,实体经济已经对其做出了良性反馈。为了保持政策的有效性和连续性,相关有时限的政策应视实际情况的发展进行调整,比如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支持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业增值税政策的公告》(财政部、税务总局公告2020年第13号)中关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的相关条款,政策规定截止至2020年5月31日,但建议根据全国小微企业实际复工复产情况做进一步分析,判断是否可以适当延长税收减免的时长,给与企业更多的喘息空间。同时,若前期的经济刺激政策随着疫情影响的减弱逐步取消,应重点关注政策的衔接问题,切忌因政策突然回撤导致企业反应不及,重新承受巨大经营压力。
在关注小微企业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发放小额贷款的金融机构在这次疫情中同样面临着巨大风险。因此,为提升金融机构服务小微的意愿,监管部门应适时调整相关监管指标和考核要求,打消其后顾之忧。通过制定普惠金融相关的担保及保险等政策,进一步帮助金融机构分散风险,更好地做好风险防控。
(五)强调精准施策
不同规模的企业,抵抗风险能力有明显不同。疫情下,虽然国企、央企和其他大型企业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但这些企业底子厚、实力强,在一定程度上依靠自身可以抵御疫情的影响。然而,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则完全不同,它们暴露在疫情风险的最前沿,如果没有政策的扶持和帮助,有极大可能会破产、倒闭。这些企业的消失不仅仅意味着企业自身不能继续生产、不能助力于经济复苏,更大的问题是会影响到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产生连锁反应;同时,本来在其中工作的就业人口会转变为失业人口,增加社会救济的压力和不安定性。因此,在接下来的政策导向上,不能“大水漫灌”,不能对所有类型的企业搞“一刀切”式政策,应该持续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继续使用定向降准、转移支付、税收调控等货币及财政政策,精准施策,使政策能够第一时间服务于最需要的群体。
新冠疫情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发展产生持续影响。政府需要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存在问题作出正确的预判,提前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保证经济基本面尽快企稳,并重新恢复发展。从3月份的各项数据分析,国内经济开始逐步走上正轨,希望在继续严控疫情不放松的态势下,各项政策能够有序配合、推进,尽快看到经济全面复苏的到来。
注释:
①数据与信息均来自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https://www.who.int/。
②轻质原油连续、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沪金主连、纽约金连续等数据来源于同花顺交易软件。
③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官方网站:www.pbc.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