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聋人教师的职业发展:历程、困境与展望

2020-02-25杨粒茂徐子淇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聋人资格证教师资格

杨粒茂 徐子淇

(1.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重庆 400000;2.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安徽淮北 235000)

聋校不仅是聋人文化的焦点中心,亦是许多聋人日趋渴望的求职理想。随着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与发展,“聋人文化”越来越受到广泛认可,聋人文化的重要传承者——聋人教师在特殊教育领域也逐渐受到广泛关注。聋人教师是聋校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然而聋人教师在教师资格认定、专业发展等从教问题上仍然“步履维艰”。明确聋人教师的地位,充分发挥聋人教师的作用是聋教育繁荣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聋人教师的职业历程

(一)起步与发展。我国聋人正式进入聋校执教可追溯到20世纪初。早在民国时期聋人便开始承担我国聋校的教育教学任务。1931年,聋人龚宝荣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聋人自办聋校——杭州吴山聋哑学校。他亲自任教培养了众多优秀聋人并首创了注音符号手势。同时,其所编写的《手切课本》经教育部核准于1935年公开发行。其后,台湾何玉麟、常州吴一鸣、无锡钱天序、陈祖耕和许廷荣等各地聋人也纷纷开始创办学校、教育班并担任教师。据资料记载,1914年至1936年间,我国各地共创办聋校22所,其中聋人办学2所;而1937年至1949年间,我国各地共创办聋校34所,聋人办校数量达23所。[1]同时,在早期聋校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聋人教师,如上海光震聋校(今上海一聋)李定清、戴病龙;上海福哑学校(今上海市聋人中学)周天孚;杭州启智聋哑学校(抗日战争停办)余淑芬等。[2]1937年,余淑芬等聋人教师创办了我国第一本由聋人自编自校自印的期刊——《聋哑青年》。可见,我国聋人教师在早期的聋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我国聋教育的起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重创与低谷。遗憾的是,自上个世纪50年代起,聋人教师逐渐从我国聋校“消失”了。受米兰会议的影响,世界各国掀起以“口语”为绝对主导的聋教育改革行动。[3]1949年后,我国也开始学习苏联口语教学法。由于指导观念的变化,我国聋人教师在教育理念、身份认同、职位准入和教学等方面陷入一系列困境。[4]1954年,教育部印发《改编聋哑学校低年级语文教材小型座谈会综合记录》,这也标志着我国聋教育从手语法转向口语法。[5]由于难以掌握口语,聋人教师的教学地位被逐渐“削减”“剥夺”,聋人教师的数量也不断呈现低谷。[6]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家对教育事业愈加重视,教师的从业门槛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更加严格。1986年起,教育部先后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对从教人员的学历、专业知识、教学技能等各项标准做出相应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考核与审批才能获取教师资格证。而聋人由于学历水平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限制,基本难以达到以听人为主导的考试标准。

同时,《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标准及办法》等相关政策文件出台,更进一步要求教师在普通话以及身体健康方面达到一定标准。聋人在口语及听力检测上存在一定障碍,而其优势语言——手语却未能纳入考试支持体系之中。故在职业准入方面,这无疑放大了聋人的生理障碍,也把聋人的“从教之梦”拖入“艰难之境”。现实中有许多聋人教师从教多年却无法取得教师资格证,如泸州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聋人教师彭继宏,以临聘身份工作多年却始终未能成为正式教师;河南政法大学聋人教师仰国维从教十余载仍未取得教师资格证。而即便是已在聋校任职的聋人教师也大多担任美术、劳动等副科教学而较少在语、数、外等主课课程中任教。可见,教学目标与职位准入等多领域的“高门槛”逐渐将越来越多的聋人教师拒之门外。

(三)改革与希望。21世纪以来,在神经学、社会学、语言学与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性研究下,手语的地位与价值被不断认可。[7][8]手语作为聋人“优势语言”的价值与地位日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同时,国家开始进一步关注残疾人教师资格认定等相关程序。聋人教师也正通过不断努力重新登上教学的舞台。

首先,聋教育理念逐步转变,手语价值被不断认可。随着《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7年)以及《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6年)的颁布,聋人学生语言习得的规律性已逐步得到正视。2018年起,义务教育的新编聋校教材均开始使用国家通用手语。[9]聋人教师凭借手语能力的先天优势,已然成为聋校“双语双文化”教学理念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聋人进入聋校教师队伍的呼声正愈发高涨。

其次,教师资格考试相关政策的调整亦为聋人教师的职业发展带来“曙光”。2008年,《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的机会和权利”[10]。2013年,《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第三十四条也传达出“对已获得教师资格规定学历的残疾人,应放宽其在申请教师资格证及应聘教师岗位时在生理条件及普通话的要求”[11]。随后,江苏省在2014年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妥善解决我省在特殊教育学校从教的盲聋哑人员教师资格认定问题的意见》,提出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在职盲校、聋校特殊教师考核标准,为从教残疾教师提出申请教师资格的可行性办法。[12]2015年,江西、江苏等地相继出台面向聋人教师(已就职)放宽教师资格考试的有关政策。随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在经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同意后,于2015年开始面向江苏省内聋人教师进行普通话水平培训和替代性测试。[13]

最后,聋人为职业理想的“发声”亦进一步推动了聋人从教相关政策的落实。2015年,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30位聋人采取“一天一人一信”的方法,连续30天向中央政府和中残联提出聋人参与教师资格考试相关便利措施的申请。在聋人群体和公众舆论的呼吁下,《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同意四川省教育厅开展听障人员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的函》(教师司函〔2017〕47号)正式出台。2017年,四川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开展听障人员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四川省申请认定教师资格人员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有关聋人教师申请教师资格的相关政策[14],并定于2018年起,开展听障人员(户籍或工资定位于四川省,及四川省内应届毕业生)教师资格认定的试点工作。其中,认定对象不再仅限于已从教人员,而是面向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听障人员。[15]2018年11月,我国第一批聋人考生在成都以手语代替普通话的形式进行了教师资格证的面试,这无疑是我国教师资格考试与聋人教师职业发展的“新飞跃”。

二、聋人教师的职业发展困境

随着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对聋人教师敞开“大门”,聋人教师迎来了又一轮的职业机遇与挑战。首先,聋人教师获取从教资格的过程仍存在问题。四川省首开听力障碍人士教师资格试点工作,这无疑是广大聋人的福音。但是,一个地区的试点仍然难以满足全国聋人从教的需求。截止2019年,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共2192所,听力障碍在校生数达46184人[16]。仅四川省作为聋人考试试点区显然与如此庞大的学校和学生数量无法匹配。就全国而言,一个地区的试点难以满足目前大量聋人从教的需求。据中残联统计数据,全国每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残疾人1.1万名,其中聋人占比超过八成。[17][18]如重庆师范大学聋人在校生约130人,分为信息技术和教师教育两大方向,获得教师资格证对他们未来的就业规划至关重要。而由于听力障碍人员的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尚未推广,不少聋人受工作地域、经济条件等影响,即使已具备合格教师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也难以考取教师资格证。

其次,聋人教师在职教学的科目相对局限。学校对教师综合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教师拥有广阔的知识面,更要求教师能够处理聋人文化与听人文化之间相互融合并充分发扬各文化间的独特优势。由于接受信息渠道相对闭塞,聋人在接收和理解大众文化的内涵方面与听人相比缺乏竞争力。另外,聋人教师在专业学科知识方面也相对欠缺。在全国十余所招收聋人大学生的高校中,专业设置大多只涉及计算机、美术等专业,而聋人教师在实际教学时需面对的却包括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等诸多科目,这也致使聋人教师能胜任的教学科目范围十分狭窄。[19]多元文化的发展对聋人教师而言既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机遇,又对聋人教师在文化接收、知识和能力层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听人教师在教师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导致聋校教育思维和方式的倾向于单一化,学校和社会对聋人文化的理解与支持仍稍显欠缺。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专业培养普遍以听人教师培养为主流,由于缺乏手语翻译员、实时字幕等辅助,聋人在参加教师职前、职后培训时难以得到有效支持。

最后,聋人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教师合作交流是教师教学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于聋人教师在口语以及书面语能力的欠缺,其把教学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的能力相对较弱。聋校中的校本培训、科研小组等环节普遍由听人教师负责,而聋人教师在聋校中则处于一种“边缘地带”。再加之文化背景的不同,健听教师与聋人教师在协同教学中常常存在一些问题。如刘颖(2015)通过访谈研究曾发现,在协同教学的过程中,听人教师对聋人教师会出现抱怨与共情的复杂情绪。[20]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聋听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使得聋人教师在学校培训和同事协作等方面面临着极大困扰,其专业发展亦受到极大限制。

三、展望

聋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进步息息相关。教师作为教育最直接、最核心的力量,深刻影响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聋人教师在当前遇到的职业困境,是我国聋教育发展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在社会、学校和聋人教师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聋人教师将会迎来职业发展新一轮的“春天”。

(一)扩大试点范围,完善支持体系。当前,由于听障人员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范围的指向性,仍有大量聋人教师的从教资格获取面临困境。稳步推广聋人教师资格证试点范围,为聋人教师资格证考试提供支持性服务,并在全国各省市教师资格证考试中为聋人考生提供相应的便利是解决当下聋人从教困难的关键。

首先,在总结近两年四川省聋人申请教师资格证试点工作的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开展各地区与四川省相关工作者的交流,积极开办聋人申请教师资格证工作相关的经验分享会,由点及面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其次,逐步增添聋人普通话(手语)水平测试考点。拥有普通话水平证书是申请教师资格证的先决条件,《国家通用手语词典》的出版为聋人完成普通话(手语)水平测试提供了可参考的书面材料。但目前仅有成都、南京等少数城市提供聋人普通话(手语)水平测试服务,且应试人员有户籍、省语委统一报名等条件限制。完善聋人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制度规范,扩大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地点和范围,是推进聋人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有效手段。最后,加快完善教师资格证相关信息服务和培训。进一步构建并完善聋人教师资格证考试咨询服务平台,定期举办聋人普通话水平证书和教师资格证相关讲座、培训。

(二)转变教育观念,聋听协同发展。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具有决定性影响。当前,能力不足、可替代性[21]等长期的固化思想仍使得聋人教师被学校“拒之门外”,转变教育观念,正确发挥聋人教师的作用是聋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着手点。

首先,转变传统观念是发展聋教育的当务之急。聋校应当注重招收和培养聋人教师,相对放宽聋人在教师编制名额和福利待遇等硬性条件。充分尊重聋人教师的地位,在职业培训、学校会议等场合为聋人教师提供手语、实时字幕等支持性服务。其次,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针对聋教育领域的教师专业培训并不多,聋人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特殊成员”,其在教学内容、方法、辅助技术等方面都会遇到与普通教师截然不同的困难。因此,开展专门针对聋人教师的专业培训显得尤为必要。学校可以针对教师的职业阶段和教学能力,将教师分为新手、熟手、专家等各个层级,根据每个层级的发展潜力和需求,制定不同类型的培训内容。同时,积极开展各层级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活动,为聋人教师提供公平竞争的职业发展环境。最后,加强聋听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在班级事务上,组合聋听教师搭配管理;在教学研究上,开展聋听教师合作教研,通过互相听课、组织赛课和学习优秀教案等方式加强聋听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促进聋听教师双方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三)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专业素养。教育部在2015年发布的《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对特殊教育教师做出“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科知识、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等各项要求。[22]可见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科研能力已成为考核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重要标准。

在专业素养上,聋人不仅应当尽力扩充专业课程知识,掌握各类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学习如个别化教育计划、工作分析法等特殊教育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把自身在手语、聋人心理等方面优势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其次,扩大交往圈、走出文化“舒适区”是未来聋人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终生学习理念的贯彻下,聋人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学习各类知识,积极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群体交流探讨,取长补短,实现聋人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共同进步。最后,以教做研,以研促教。聋人教师应善于从具体教学情境中收集教学问题、反思教学内容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总结教学理论和规律,再并将教学理论和规律应用至教学实践当中。同时,聋人教师不仅需要依靠国家和学校的培训,更要积极制定和落实自我培训计划,从而尽早树立科研意识与自我培养意识。

四、小结

聋人教师的职业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从无再有”三个阶段。当下聋人从教虽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但仍有不少问题苛待解决。作为聋人与听人共创的聋教育史,没有聋人的参与是不完整的。聋人教师是聋人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他们不仅引导聋生的学习和生活,更能为聋生发挥榜样作用。聋人从教是以人为本,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当聋人教师充分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与价值,我国聋教育的发展必然会产生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聋人资格证教师资格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湖南省2021年教师资格认定时间确定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在即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素质师范生的培养理念摭探——以高职师范教育为例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关于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的思考
陕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认定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