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镜鉴

2020-02-25王纪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农科院工匠精神

温 娟,王纪平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谷 030801)

一、研究工匠精神的缘起与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源起于西方行会制度和东方农耕文明。大工业时代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进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工匠精神逐渐被人们所忽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工匠精神被重新重视起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工匠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文件先后提出要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又提出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基础教育,要求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等等。由此,工匠精神迅速被社会各界关注,也激发了学者们的研究热情。随后,工匠精神不仅在制造业和工业领域被应用,社会各行各业也开始广泛提倡,工匠精神表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1]。党的十九大顺应时代前进潮流,准确把握发展大势,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研究工匠精神,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被赋予了新的、更大的时代价值。

(二)农科院校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

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新时代新使命要求农科院校必须改革创新发展,以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农科院校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科院校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科院校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农科院校大有作为。随着“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三部曲的提出,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开始共同商讨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发展大计、新农科建设等。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对广大师生予以勉励和期望。这样的时代背景对农科院校来说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奔腾而至的新浪潮,农科院校也面临着改革创新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与严峻挑战,迫切需要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紧迫感,锐意改革,加快新农科建设。而工匠精神蕴含的“以人为本,德高为上”的匠人品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行业目标以及“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恰恰是农科院校改革创新发展必须具备的精神,因此研究工匠精神是农科院校改革创新发展的需要[2]。

(三)农科院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内涵式发展以及全力推进综合改革的新常态下,农科院校必须在准确把握工匠精神与“双一流”建设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因此, 如何将工匠精神更准确、更科学地落实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农科院校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顶层设计,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等规律的基础上,从办学宗旨、使命、目标、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科学统筹、系统规划“双一流”建设全局,并服务于教育强国发展战略,服务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把工作做扎实、做精细,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做贡献[3],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强化“双一流”建设的主动性、创新性,提升发展建设的内生动力,在学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中凸显工匠精神,以不忘初心、独具匠心、满怀信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工匠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

(四)农科院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深刻阐释了当前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和工作基本原则,从六个方面对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新的特点规律,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任务新课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农科院校要把握时代脉搏,正视自身特点,紧密结合学生实际,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则、规律,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小落细落实。同时要注重研究工匠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深刻剖析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与联系,把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德高为上”的匠人品质等内容,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各项工作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成效[4]。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 2016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近几年,作为一个高频使用的热词屡被提及,在不同的领域内“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多、更广、更深的意义。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德高为上”的匠人品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行业目标以及“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目标、途径和方式等具有高度契合的逻辑联系。

(一)“以人为本,德高为上”的匠人品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源同根

追溯古代先贤大能、功夫巨匠,哪一个不是德高望重、技艺精湛,他们对技艺的传承人有着严格的要求,“人”为本,“德”为先。这里的“人为本”可以理解为“人才为根本”,“德为先”就是“人才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品质”。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德”也指“道德、品行”,“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5]。可见,古代先贤大能在传承技艺方面,对人才的要求是“德为先”;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也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德”,两者除了出发点不同外,根本都是对“人才”德行的要求,因此在“德”的方面是同源同根的。

(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性、全面性提供价值导向

《诗经·卫风·淇奥》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句,形象地体现出中国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品质,其本身就是一个对产品系统性和全面性思考、研究、探寻的漫长过程[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也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工程。因此,无论是匠人对产品的价值追求,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都是一个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的过程,用匠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价值追求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性和全面性提供价值导向,恰如其分。

(三)“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行业目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提供方法思路

“求实创新、锐意进取”是匠人们延续产品价值,以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实现推动更多、更新、更好的产品问世的行业目标。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尽管受到环境及行业发展诸多因素的制约,但匠人们一方面要确保产品精益求精,另一方面还肩负着创新的社会使命。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在继承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遵循思政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守正创新。“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即讲究实际、实事求是,又与时俱进、追求卓越。这启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保持自身的特色和亮点,又要永不满足,不断推陈出新,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理念、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7]。

(四)“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内在动力

“严谨专注、持之以恒”蕴藏着匠人们坚毅、专注、踏实、敬业、耐心、细心的宝贵品质,折射出匠人们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思想政治工作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事关办什么样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这需要“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持续的动能输出,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抓好各方面基础性建设和基础性工作,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5]。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保持“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将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全过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及应用

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因此,高校特别是农科院校必须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及应用,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在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各项工作中,深入挖掘工匠精神的价值,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建设

当前,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双一流”、新工科、新农科等建设提出新要求,高校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重视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不断夯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8]。农科院校也要顺应新时代要求,结合实际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一方面,要以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和学生学的主动性为切入点,将“以人为本,德高为上”的匠人品质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及专业课程教学中。如,在讲授《遗传育种》专业课程时,教师可以引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超级水稻”梦想的故事,将他95岁高龄仍致力于“超级水稻”研究带领团队立志造福全人类的事迹以及所折射出的“以人为本、德高为上”的匠人品质融入到课堂讲授中。这样,通过生动真实的大国工匠故事,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的影响和熏陶,实现塑造学生人格、提升思想境界、培养知农爱农意识、立志服务“三农”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另一方面,要以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为突破口,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如,在课程中探索开展融入工匠精神内涵的“学分化辅修”“模块化教学” 等教学改革试点;创新运用融入工匠精神的“体验式实践”“实践化感悟”等教育方法,让学生在学与用、思考与实践中真实感受工匠精神的真谛,培养他们踏实肯干、一丝不苟、奉献社会等职业道德。

(二)工匠精神融入文明校园建设

教育部、中央文明办在2015年9月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教基一〔2015〕7号)中明确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价值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活动全过程……”。可以说,文明校园创建需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这就是价值引领。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正是工匠精神中的价值追求。两者从内涵分析,一个是整体价值观的宏观引领,一个是具体目标的价值追求,本质上不存在矛盾,可以认为,整体价值引领包含了具体的价值追求。因此,将工匠精神融入文明校园建设中,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而且使追求的目标要求具体化。对于农科院校来说,首先,要抓住当前国家实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提出新农科建设的重要机遇,将工匠精神落实到文明氛围营造、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环境治理、公共秩序维护等文明校园创建具体工作中,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目标要求,开展好文明校园创建工作。其次,要充分发挥农科院校特色,坚持与“三农”工作实际相结合,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校园文化铸魂育人和凝心聚力的作用。如,打造特有的支农、助农等特色文化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专业的认知,强化对“三农”工作实际的了解,从而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主动肩负起兴农报国的使命,自觉成长为新时代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再次,要发挥文明创建窗口和平台的作用,发掘农科院校师生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凝练出他们身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品质,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自觉向先进典型看齐,逐步将工匠精神融入到生活、工作、教学、科研等过程。

(三)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技〔2018〕15号)中指出,鼓励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等开展农业农村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支持建设一批有示范性的高校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基地,支持高校师生开展农业农村领域创新创业活动,突出体现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那么,对于农科院校来说,应该主动出击、抢抓机遇,发挥自身优势,将“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努力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做贡献。

首先,要将“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融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计划中[9],进一步强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两个层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突出思维、方法、手段、技能等方面的创新;而创业教育侧重于创业行为发生前的理论指导和创业过程中的实践指导,目的是更好地服务创业实践。工匠精神中的“求实创新”即讲求实际,寻求突破,通过客观、冷静地观察以求得对客观实际的正确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深入探索,寻求创新,切合创新教育范畴;“锐意进取”则更注重在实践中意志坚决地追求上进,下决心力图有所作为,切合创业教育范畴。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计划制定中,要紧跟农科专业发展前沿,将不断增长的新的需求融入专业发展,培养学生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以新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不断增加创新精神的实践性积累,从而让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更为积极的实践意义和深厚的现实基础。

其次,要将“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融入开发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中,不断丰富并完善创新创业课程。农科院校要紧密结合“农”字特色以及自身服务“三农”实际,在现有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和专业类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或编写一些典型案例,作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求实创新意识、提升思想境界、强化理论学习、增强实践认识的重要支撑。这样,持续、系统、专业地进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与引导,才能真正让大学生在受教育中逐渐深入了解、融会贯通、深刻领会工匠精神的实质,将践行工匠精神变为行动自觉。

再次,要将“求实创新、锐意进取”的工匠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体系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创新创业教育本身就有别于专业课程教育,对于农科院校,更需要突出“农”字特色,进一步丰富、完善、创新教学方法。如,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案例、实践等,通过实施“嵌入式”教学方法,渗透在知识的讲授中;再如,采用头脑风暴、思维拓展等方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体验式等创新方式的运用,结合案例教学、模拟创业实践等,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体验并认同、力行,真正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四)工匠精神融入社会实践锻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因此,农科院校应该把握工匠精神“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内核,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社会实践[5]。首先,要以严谨专注的精神,审视开展社会实践的目的及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要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立足服务“三农”、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持续培养新时代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做贡献。再次,要在严谨专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指引下,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通过发挥农科专业优势,充分发掘、利用、打造具有农科特色的社会实践平台,让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直观感受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和前景,不断坚定服务“三农”的意识、增强服务“三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打破“围墙”,联系涉农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合作办学、协同育人的实践教育机制,形成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育人模式,使大学生通过接受扎实的实践锻炼,提升农科专业自信,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激发干事创业热情,练就优秀创业本领,努力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农科院工匠精神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90后大工匠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广西农科院甘蔗所新品种
贵州省农科院辣椒研究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