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裁剪技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0-02-25冯甘红
冯甘红,王 珺
(湖南理工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0)
服装产业是一个艺术与技术紧密结合的产业。当前,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育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学生的绘图能力较强,能勾画出很多惟妙惟肖的服装效果图,但很多好的创意和灵感仅留存于设计稿,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瓶颈。而解决这个瓶颈取决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掌握程度。因此,如何使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突破结构设计难题,是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重点和难点。
一、 现代社会对服装设计师的素质要求
服装设计师看似光鲜亮丽、高高在上,而真正的服装设计师是需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服务于消费者的。现代服装企业对服装设计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1)现代服装企业需要设计师具有原创精神,而原创性服装在造型及款式细节上承载着更多设计师的个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服装制版的难度;(2)服装设计的重点是服装造型设计,设计师在进行创意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服装造型和服装结构之间的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3)服装企业的制版师在纸样绘制过程中,易根据自己对时尚的理解来进行版型调整,而难以满足每位设计师的个性需求,因此设计师必须对版型有较好的理解,才能与制版师进行专业沟通[1]。
二、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既需注重艺术素养的培养,也需注重服装技能的训练。然而不同于服装工程专业学生,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具有一些个性特征:(1)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弱。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因此对服装平面纸样中的数据处理和公式转化能力较差。(2)感性认知和形象记忆能力较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善于感性思维和形象记忆,因此对服装造型的把握和服装款式特征的认知能力较强。(3)专业兴趣和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大多拥有设计师的梦想,对服装专业的学习兴趣较浓厚,尤其对自己创意灵感的表达和展示有强烈欲望,并且对于实践性课程相对理论课程更加感兴趣,动手能力也较强。
“服装结构设计”是我校(湖南理工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偏理工科的课程。基于人体体型特征、服装材料性能、服装款式特征三大基本属性的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重要甚至是必须的环节。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结构设计非但不能轻描淡写,而且要成为重中之重。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理性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因此对服装平面纸样中的数据处理和公式转化能力较差。(2)对服装与人体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够充分。由于传统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平面制图为主,因此学生对平面纸样与人体之间的关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尤其对服装松量的把握不好。(3)对服装造型变化的结构制图难以把握。传统的结构设计课程一般以原型法或基型法进行教学,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一般只能掌握常规款式的制图,而对于服装造型变化比较大的款式,例如垂荡褶的量、波浪摆的量、裥的结构图绘制等,都难以绘制出较为理想的纸样。(4)在企业与制版师、工艺师沟通困难。由于学生在校时对服装结构设计知识的掌握程度有限,很多设计师进入企业工作后,在产品开发阶段需要与制版师、工艺师有密切的配合和沟通,因此,对于非常规款式的制版问题易出现沟通不到位的情况。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中遇到的以上问题难以得到解决。
三、 立体裁剪技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立体裁剪是以立体思维模式为主,利用白坯布先将服装的立体造型进行设计与制作,从而获得二维平面纸样的一种技法。其思维模式与技能要求更加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形象、具体而又更具创造性[2]。立体裁剪方法可以解决平面设计难以解决的造型问题,用平面制图法很难看到成品效果,而立体裁剪方法则可充分发挥设计师的创作思维和设计灵感,也便于及时对设计进行更改和修正,最终达到理想的服装造型效果。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运用平面制图法时因对数据不敏感而产生造型把握不准的困惑。
对于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立体裁剪技法应用的作用主要体现为:(1)立体裁剪技法不属于定量法,对数据和公式的掌握程度要求不高,操作者只需掌握常规的三维尺寸、胸腰差、臀腰差等基本数据即可进行服装款式的制作,消除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大量公式、数据记忆的烦恼;(2)立体裁剪技法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直观的三维空间关系,避免学生对三维空间想象力缺陷而造成的制版困难现象,同时学生可以非常自主地控制服装与人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从而达到再设计的目的;(3)立体裁剪技法的应用可以非常直接地将立体裁剪结果展开而得到平面纸样,加深学生对平面纸样中相关线条绘制的理解;(4)立体裁剪技法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服装造型与服装结构之间的关系,避免学生因经验欠缺而无法绘制非常规款式的服装结构图,为艺术设计类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创意空间。
四、 立体裁剪技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立体裁剪技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 强调学生立体裁剪手法的准确性,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实现立体裁剪技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遵循科学的教学规律,可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结构设计教学过程设定为:立体裁剪基本技法的掌握(重点培养学生立体裁剪的基本方法)→平面结构制图基本知识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制图的基本方法)→立体裁剪到平面制图的转换方法和原理(重点培养学生三维造型与二维平面相互转换关系的把握,以及对服装与人体、服装造型与二维结构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三个阶段应循序渐进,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法和动手能力。
(2) 重点培养学生对二维平面纸样与三维立体空间造型转换关系的把握。服装结构设计是实现服装创意到成品转换的关键步骤,而二维平面纸样的精确度关系到服装三维立体造型的完美度。立体裁剪技法的应用要求学生在绘制纸样前先制作出服装的立体造型,通过对造型的完美调整,然后展开得到服装的平面纸样。经过多次立体与平面的转换,可以帮助学生搭建一个由二维平面纸样到三维服装立体造型,以及由三维服装立体造型到二维平面纸样之间相互转换的桥梁,增强学生对二维结构设计的预见性[3]。
(3) 注重学生对服装造型与服装结构设计能力的培养。在基于立体裁剪基本技法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在人台上制作服装时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造型的把握能力。掌握了立体裁剪方法后,学生可以在毫无经验、毫无数据和公式约束的情况下尽情发挥自己的创意,并可准确地得到其想要的二维平面纸样。例如,垂荡领的纸样、波浪裙摆的大小、立体褶裥的数据等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实践获得,而不是传统的师傅给出经验数据。
2. 立体裁剪技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 教学方案。采用逆向思维,立足于学生,要求学生在自身具备立体裁剪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立体裁剪样衣,从而得到不同款式服装的平面纸样图。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服装结构图的讲解,学生在结构制图过程中对服装款式变化具备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2) 教学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小组学习形式,分别进行传统的二维纸样以及从三维立体造型到二维纸样转换的授课方式,并在教学中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在这两种不同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知识点以及学习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采取导师制进行立体裁剪技术的训练和培养,以检验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和对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解程度,并进行阶段性的观察和考核。
(3) 教学案例。三维到二维的服装纸样设计方法(原型衣的结构设计)分为六个步骤。第一步:让学生在没有任何结构数据基础的情况下,按照原型的分片形式主动制作原型衣,教师只需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立体裁剪样衣的制作。通过立体裁剪制作,让学生感受服装的每个部位与人体(人台替代)之间的空间关系。第二步:教师检查原型衣并对服装三维形态进行讨论。教师在检查学生原型衣的过程中,给学生输入大量服装结构术语以及服装松量设定原则。第三步:三维原型衣到二维纸样的展开。将原型衣通过科学的手法进行描点划线及展开,让学生直观感受原型衣的二维平面图。第四步:原型衣结构图的绘制。学生自行观察原型衣的平面图,并通过相关数据的测量进行二维纸样的绘制。第五步:教师反馈并进行原理讲解。教师对每名学生绘制的原型衣结构图进行检查和问题讲解,并告知学生二维结构制图的基本原理。第六步:教师提供正确的服装原型衣的结构图。学生通过认真思考与探索,最终获得结构图时会对二维结构图有一个非常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后期原型的应用与变化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每个品类的教学均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五、 结语
立体裁剪基本技法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习效果。由于技法操作相对灵活,因此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是一种挑战,同时对教师服装造型的把握能力也是一种挑战。但这对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实用且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素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