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结构设计”“金课”建设探讨
2020-06-28刘若琳刘国伟赵轶群
刘若琳,刘国伟,赵轶群,李 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服装结构设计”是高校服装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该课程研究服装立体形态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服装装饰性与功能性的优化组合、结构的分解与构成规律等。“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1]。随着我国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出现了毕业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企业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服装结构设计成为服装专业学生普遍的短板。2018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我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基础上,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紧密围绕教育部提出的“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金课”建设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的高阶性
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3]。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服装行业进入了智能化发展的快速运行轨道,我国许多服装企业已从纯拷贝产品的生产加工制造商转向具有设计、研发和整合能力的智造型企业。在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目标设定应直接对接市场需求而作出相应的变革。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国家新工科建设要求、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化发展需求为依据,以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为准则进行制定。通过高校、行业和企业三协同(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共同拟定课程教学目标,服装行业与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技术创新需求直接引入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4]。为此,我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制定了以下三条逐层递进的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1:工程知识。正确理解服装结构设计与人体的关系;熟知服装主体部位的立体形态与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具有用国际通用服装结构技术语言准确表达服装款式的能力。
(2) 教学目标2:问题分析。具有对不同人体、不同款式服装结构的分析能力;通过课内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检索,探索出问题解决路径;可根据人体体型的不同作出相应的结构调整;能够根据服装款式的特点采用较为合适的服装制版方法。
(3) 教学目标3:设计/开发。了解服装设计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研究热点问题;能够根据趋势,对设计作品进行结构设计研究,并完成可推广为成衣的技术参数设定。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二、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性
1. 调整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国内服装专业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基本服装款式的结构应用。然而从教学效果看,学生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基本问题。学生在面对市场上有别于课内教学的服装款式时,无法通过结构技术语言进行分解,不知道其结构是如何设计的。二是创新问题。学生在做创新设计时,如毕业设计,面对复杂的服装结构,大部分采用立体裁剪方法,但在转换成成衣纸样时,出现无法转换和转换不标准等问题,这就意味着大多数的创新设计为一次性设计,不具有可推广性。三是综合问题。在结构设计时对于目标人体、款式、面料、色彩的综合考虑较弱,甚至在结构设计中不予以考虑,成品效果与款式差距大。针对以上问题,我校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1) 夯实基础。学生无法对款式转化进行举一反三的主要原因是对于结构原理理解得不透彻。目前在教学中,对服装结构原理的讲解普遍采用原型法,由于原型体系的建立来自日本的胸度式计算法,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时无法对接服装部位与公式的关系。因而在教学时应加强结构原理的讲解,通过人体测量与多种原型构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础原理的理解。同时,教学中的服装结构案例应紧密结合市场流行,选择具有典型意义且符合知识要点的款式。
(2) 创新转化。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转化能力,形成服装结构与立体裁剪课程的无缝对接,在教学内容制定时,由服装结构与工艺团队中的教师同时承担立体裁剪、服装工艺等配套课程的教学。即由同一教师承担相应系列课程的教学,使服装结构所讲授的款式与立体裁剪款式达到同步,加强学生对结构的理解。
(3) 综合提升。增加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中同一结构不同面料、同一结构不同形体、同一结构不同工艺的对比,加强学生对结构受制要素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考量结构设计的能力。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
表2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2. 注重教学材料的国际性
我校“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材由三部分组成,即主要教材+辅助教材+拓展资料。
(1) 主要教材的选择。鉴于服装发展的国际化趋势,结合中国人的形体特征,考虑到国内以原型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因此主要教材选用由东华大学出版社引进、张祖芳等翻译的日本文化服装学院系列教材,这套教材共6本,即《服装造型基础》《裙子裤子》《女衬衫连衣裙》《套装背心》《大衣披风》《立体裁剪基础》。这套教材的优点是较为全面地用原型法讲清了服装的款式变化,并且近些年大部分的服装款式变化资料都是基于新版原型,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自学课外资料。
(2) 辅助教材的选择。辅助教材为主要教材的拓展与深化,主要有东华大学张文斌主编的《服装结构设计》、北京服装学院刘瑞璞主编的《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和美国Helen Joseph-Armstrong主编的PatternmakingforFashionDesign。这三本教材是服装结构设计的经典之作,为国内外大部分高校服装结构课程教材。通过融入这些教材中的内容,可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为促进学生与国内外兄弟院校服装结构知识交流与探讨提供条件。
(3) 拓展资料的选择。拓展资料主要是近些年服装结构设计的最新成果,包括日本中道友子的PatternMagic1、2、3和英国Zarida Zaman 的FashionPatternCutting等。拓展资料的选择,考虑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类资料为升级版的课堂教学内容,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
3. 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金课”倡导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教师定位为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而学生作为主动学习者、积极发现者和执着探索者,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5]。“服装结构设计”是将服装款式转化为二维服装纸样的课程,学生只有将其构成原理理解透彻,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进行创新设计。同时,在“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看着教师做很简单,但是一到自己做却不知道从何下手,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其要点。
(1) 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用于揭示服装结构的构成原理、特性以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学科构建的基础,也是学生开始接触服装结构设计的难点。探究式教学适合采用动画与视频教学方式,通过直观的展示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学科原理。由于需要理解的内容较为复杂,最好以微课的形式,每个微课以15分钟为宜,使学生不易产生疲劳,同时适合反复学习。
目前,我校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建立了班级微信群,对于复杂的结构问题,在上课时录制同步视频并上传至微信群,对于过大的视频将发至网盘,学生课后可反复回看。针对课程中的问题,学生可在微信群中得到回复与答疑。
(2) 问题导入式教学。在上课之前,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近三年的素材资料并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上课。课后学生根据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完成自己所找到图片的结构设计。采用问题导入式教学,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对问题进行解析,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3) 案例汇报教学。在综合款式服装结构设计中,由于难度较大,通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讨论并将方案做成PPT,然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这种教学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在案例实做中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
三、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考核的挑战度
考核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从教师角度而言,考核是检验课内教师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达成度的基本手段,从学生角度而言,通常是通过课程考核的方式与难易度确定在此门课程中投入多少学习时间。严格完善的考核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成就感。“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在考核方式上遵循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通过考勤、平时作业和期末考核三个方面,紧密围绕教学目标,逐层递进增加对于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与创造力的检验[6]。
1. 考勤(占10%)——态度考核
考勤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课等。如果缺课占总课时1/3或以上,不得参加考试;迟到(晚于上课时间5分钟)3次记为1次旷课。通过考勤强化学生的时间观念,将纪律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观培养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教学管理过程。
2. 平时作业(占30%)——基础认知考核+专项技能考核
基础认知考核包含对服装原型构成中要素的理解、人体与服装的关系等学科中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记忆与理解,是学科常识的基础性考核。基础认知考核仅满足学科的基本要求,是课程的低阶要求。
专项技能考核是对教学专项内容转化应用能力的考核。要求学生根据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完成自己所找到相应课程内容图片的结构设计图,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档。专项技能考核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导向,学生自主命题,不仅加强了学生查阅文献与资料的能力,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通过案例实做提高了结构设计能力,是课程的中阶要求。
3. 期末考核(占60%)——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考核
通过闭卷考试,促进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度。试卷内容依照教学大纲,覆盖课程的主要内容,题型分为基础题、创新题和综合能力题。(1)基础题占20%,试卷题型以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为主要形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创新题占40%,题型以简答题、制图题为主,题目需要学生通过举一反三才能完成,其难度高于课内教学的内容,答对原理可得一半的分数。(3)综合能力题占40%,为指定服装款式的服装结构制图题。这类题从题库中抽选,题库是由联合培养的服装企业根据近年服装发展趋势所指定的服装款式,是对学生课内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测评,是课程的高阶要求。
四、 结语
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是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引导专业人才培养对接企业需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服装行业整体素质的依托。我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三方面对“服装结构设计”“金课”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整体而言,“金课”的建设需要根据行业需求与学生特点进行持续改进,通过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学生试卷的达成度,不断地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
考核方式等进行调整,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综合性服装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