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词“南”的词义演变
2020-02-25王献葆
王献葆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 西宁 810007
“一个时代的客观社会生活,决定了那个时代的语言内容;也可以说,语言的内容足以反映出某一时代社会生活的各面影。社会的现象,由经济生活到全部社会意识,都沉浸在语言里。”[1]近年来的中国社会中,互联网经济一直呈现高速发展的趋势,使得网络语言文化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网络词语层出不穷,并且大多数的它们也成为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日常用语。
2019年12月6日,作为“汉语盘点2019”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在北京发布“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其中“我太南了”入选。“我太南了”这句流行语深深地在我们当今的时代留下烙印,投射着当今社会的影像。而这里的“南”字,也已经与汉语中的基本词义大有不同。
一、“南”字的基本词义
“南”字在甲骨文中出现之初属于象物字,也就是讲六书的人所说的象形字。这类字的字形像某种实物,他们所代表的词就是所像之物的名称。[2]“南”从字形看像一种钟形乐器,上端有钮可以悬挂,本是指钟镈之类乐器,类似于古庙中的大钟。因为它的读音和语言中表示方位的东西南北的“南”发音相同,便作为假借字来使用,和假借字“东”“西”一样,也都是作为方位词来使用。郭沫若在《甲骨文字研究》中是这样说的:“由字之形象而言,余以为殆钟镈之类乐器……钟镈皆南陈,故其字孳乳为东南之南。”
“南”字在汉语中主要是作为方位名词使用,与“北”相对。如《说文解字》中的“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新说新语·言语》中的“阮仲容步兵居道南,诸阮居道北”,《诗经·周南·樛木》中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在古代汉语中“南”也会用作动词和副词,如《过秦论》中的“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这里的“南”是一个动词性的语素,表示向南走、向南移动的意思。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一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里的“南”作为一个副词使用,表示向南。与之相同的还有《周礼·地官·大司徒》中的“日南,则景短多暑。日北,则景长多寒”。
与此同时,“南”字在汉民族的传统中,也包含了一层文化意蕴。中国古代对座位的朝向是很有讲究的,人们认为南面是太阳的方向,认为南面日光充足,雨水充沛,能够让生物生长茂盛。故认为坐北朝南的位置最好,身份高贵的古代帝王在召见群臣时,便一定要面向南而坐,以显示他的尊贵。如“南面之尊”就是天子之位;“南面称孤”是自立为王的意思。再如,《论语》中有云:“雍也可使南面。”意思就是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当领导。除了尊贵之外,因为南面的生存条件好,“南”也被认为是生命的象征,如古今在祝福长者长寿时会用到的“寿比南山”一词,充分体现了它的文化内涵。[3]
二、“南”字的词义演变
葛本仪先生认为:“词义的演变开始往往都源于语言运用中的临时变化,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往往会创制一些新的语言成分。”[4]这些临时性的变化,大多是语言使用者为了实现当下交际的表达性和有效性,要使这些临时变化从言语成分转化为语言成分,必须要被社会上的人们认可,被社会所约定。
(一)新义的产生
“南”字词义的演变与“难”字密切相关。这句话来源于快手平台中一位网络红人的短视频,作者在视频中表现出忧愁的情绪,并说:“我太难了!老铁,最近我压力很大!”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而这句“我太难了”,道出了诸多网友的心声,于是纷纷开始借用,以随时发泄心中的不满。由“难”变成“南”,则来源于网络的一则笑话:
北极熊问企鹅:“你怎么不来找我玩啊?”
企鹅说:“我太南了!”
其中这个“南”字一语双关,一方面是方位词,对于生活在北极的北极熊来说,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在很远的南面;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我太难了”的含义。由此,“南”字新义产生,“我太南了”和同义的“我太难了”一起流行于网络。
“南”由同音字“难”演变而来,是较为常见的谐音修辞法。语言从不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谐音修辞法与汉民族含蓄的民族文化心理密切相关,它自出现以来就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已经深深地渗透在中华文化中。汉语中的谐音修辞大多是为了趋吉避凶,易俗为雅,这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所体现。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其中的“柳”字便是“留”的谐音,一来讲明时节,二来预示即将到来的离别。除“柳”之外,古诗文中还有“晴”代替“情”“丝”代替“思”“莲”代替“怜”等很多谐音修辞。在现代生活中谐音也较为常见,像是结婚时都准备红枣代表“早(枣)生贵子”;车牌号、楼层等都避免“4”的出现,因为数字“4”的谐音是汉字“死”,所以被看作是个不吉利的数字;再如网络文化中出现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灰机”(飞机)、“快落”(快乐)等都是方言的谐音演变而来。
要理解一个句子,我们必须懂得比在每个语言平面上分析这个句子还要多得多的知识,还必须懂得构成句子的各个词、各个语素的所指和意义。[5]虽然“我太南了”和“我太难了”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但是“南”并不完全包含“难”字本身所有的词义。“难”作为形容词使用,可表示做起来费事的、不好的;作为动词使用表示使人感到困难;作为副词使用表示不容易、不大可能。在“我太南了”这句话的语境中,语言使用者表示最近压力太大,因为生活压力问题使他感到太难了,是受到外部刺激而使得主语“我”感到困难。即从客体刺激物“生活”的“难”导向主体感受者“我”的“难”。
(1)掉线了、饭糊了、男老师被叫“妈”了……网课老师:我太南了(广州日报2020年2月21日)
(2)武汉下雪飞机被冻飞机:我我我太南了!(中国青年网2020年1月9日)
例(1)这则新闻是因春节期间国内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全民居家隔离,老师在上网课的过程中发生的状况,老师的直播频频陷入尴尬,艰难的直播之路让网课老师感到自己的处境十分困难。例(2)因为武汉降温下雪,机场中的每架飞机起飞前都要除冰,平均一架除冰时间半个小时,等待除冰的飞机很多,造成了多架飞机延误的情况。这里便将被冻的飞机拟人化,并表达出因为自己被冻住导致乘客不能按时起飞而感觉到自己很困难的情绪。
所以说,“南”字并不是用作形容词来形容人或物“难以讨好”“难搞”之类的,如果把“南”的用法理解成“我这个人很难搞”“某人很难接触”“物理题很难”等,其实与“南”的真正含义相差甚远。如:
(3)这道物理题很难(此处的“难”是形容词,主语为“物理题”,表示做起物理题来很费劲)
(4)这道物理题做了一个小时也没做出来,我太难了!(一个小时也没做出来这件事情作为客体刺激物,导向“我”这个感知主体,使我感觉到困难。这里的“难”便可以用“南”代替,发挥动词性功能)
所以,“南”字的新义在使用中是作为一个动词性的语素存在,削弱了“难”字本身的语义多重性,只取“难”字本身动词的含义和用法。它的主语也不局限于“我”,可以是任何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之后的物。如例(2),可以改成“被冻飞机太南了”,这也是“南”字词义演变的重要一步,对象从指人转向指非人,可以用来泛指和形容各种事物,只要其具备“感到困难”的处境。[6]
在产生初期,“南”字带有明显的[+消极][-正常]的语义,这也和造词时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活动密不可分,因为人们的认识情况和思维规律,决定着词的根本面貌。“南”字新义的语言使用者多为年轻一代,年轻人在表达“我太南了”这句话的同时,也包含着很多潜台词,如,我很累,对生活的现状很无奈、无助等,均表达较为消极的情绪,也是“丧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反映出当前年轻人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后在使用频率增加,使用范围扩大的情况下,越来越多人用来随口一说,把它当作一个用于随时情绪纾解的句式,“南”字的这种隐含义便逐渐减弱并脱落,成为一个接近中性的字,仅仅用来表现出一种较为夸张的效果。[7]
(二)新义的衍生与演变
新词的形成是以某一个原有的词演变而来的。这种现象往往都是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条件的作用,在一个原有词的基础上,经过人们的联想、引申、改造,甚至伴有着语言成分自身的变化和调整,从而演变出来一个新的成分,再经过社会成员的共同认可后,就形成为一个新词。[8]于是,随着“我太南了”在网络上的流行,也衍生出多个与“南”字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中国传统的博弈游戏“麻将”,其中有“南”牌,网友将麻将的“南”叠在一起,用以形容“南上加南”,表达在艰难地做某件事情的情况下,又迎来意外之外的艰难,即“难上加难”的含义。甚至有网友利用汉字本身的造字法,按照象形字的特点,将“南”字进行拆分,强调其中半包围结构下的类似于人民币符号“¥”的部分,将“南”字与人民币即金钱强行联系在一起,结合流行的形容词的词义,表示“生活之所以很南(难),都是出于对金钱的渴望”。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衍生词便是“向南而生”。“向南而生”也成为继“我太南了”之后的又一大与“南”字相关的常用流行语,“向南而生”中的“南”与“我太南了”中的“南”不同,这里它作为一个名词性的语素存在。一方面它包含本意方位名词“南”,另一方面网友将“艰难”“困难”的含义也注入其中,成为一个双关语。告诉我们应该向难而生,不应向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屈服,发挥不服输的精神,勇敢向前走,即使撞破南墙也不回头,永不撤退,永不离场。衍生的“南”有着明显的双关语的特征,利用语音、语义的联系,使得同一个词语同时关顾表里两种不同的内容,表面上言此、实际上指彼的修辞格。[9]双关修辞多用于广告语中,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例如,国产品牌特步运动鞋的广告:特步,非一般的感觉。其中的“非”字一层意思说这个鞋和普通的鞋不一样,指个性十足;另一层意思是谐音“飞”,说明鞋子轻巧舒适,穿起来健步如飞。这则广告语便利用语音双关,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甚至现在一提到特步运动鞋,便能想起这句极具特色的广告语。
(5)泉州未来向南而生|看紫帽崛起引领城南发展未来(腾讯新闻2019年2月26日)
(6)向“南”而生他们笃定前行(中国航空报2020年1月12日)
这两则新闻标题的“南”一方面作为方位名词,指代泉州的城南新城和南下的扬州;一方面暗指向着困难出发,不惧前路,努力发展进步,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能量。而且在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本身,“南”也是作为生命的象征,面南向阳,太阳是万物生存之本,“向南而生”也是“向阳而生”。“向南而生”是在向我们传输一种正能量精神,是一种勇气和信念。
在“南”字的词义演变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动词还是作为名词,它的基本语义都含有“困难”的意思,但在具体的使用中,与单纯的“困难”还是有一定的差别,即使是作为名词,也不能与“困难”一词画等号。它的使用是有限制的,对语境和使用主体有特殊的要求。虽然“南”的语义多样,但是词义的衍生、隐含义与色彩义的变化等方面,基本都是围绕着“困难”一词而产生的修辞关联。
三、词义演变的原因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所以,词汇的发展原因除了本身的内因之外,也会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联。一是人的主观世界对语言的需求;二是外部客观世界的变化,社会的变化会折射到语言中;三是语言本身的内因。[10]“南”字的演变也不外乎是这几种原因。
(一)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认同感
词义的演变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密切相关,语言使用者对“南”字有着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南”字新义的使用主体是年轻一代,其困窘的生存现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转型发展中的阵痛。在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货膨胀从未停止,他们在成家立业的年龄面对着高房价、就业难的困境下,没有几个人能生活得自由潇洒。他们羡慕国外青年能有机会选择一年作为人生的间隔年,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为找工作前做好准备,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但是,自己却只能刚进入大学就忙着通过各种考试,拿到各种资格证,以寻求可能的实习机会,让自己能够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里有一席之地。
“南”字的出现,引起了语言使用者强烈的心理认同感,体现出他们对现状的焦虑与不安,“我太南了”便成为了大家用以随时发泄的口头禅。在发泄完,还是要面对生活的困难,站起来打败挫折,勇往直前,“向南而生”就这样出现了,虽然年轻人的生活是迷茫的,但是,他们也拥有不服输的精神。
(二)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
近几十年来,我国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网络连接速度大幅提升,为通讯与各类网络应用提供了极其雄厚的物质与技术基础。互联网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了人们联系的快捷,各种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得以能在以往不可想象的速度进行着。
根据模因理论,语言被复制、传播而成为模因,而像“南”这样被广泛传播的强势模因,会在使用过程中产生明显的修辞效应,利用人的视觉和听觉产生深刻印象,并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加以仿效。[11]“南”字新义首次出现是在网络自媒体短视频平台,新义的创造者便是利用鲜明的有戏剧性冲突的形象吸引注意力,而互联网环境下传播者多为年轻用户,热衷于对这些新事物进行传播,同时互联网的裂变性,也使得为其大范围传播提供了条件。因此,“南”字利用互联网的便利,以惊人的速度生长和发展,很快成为了全民的表达方式,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互联网平台中随处可见。
(三)旧词新用的潮流
汉语词汇现代化主要在普通话层次进行,其方式主要有借用、创造新词和旧词新用三种。而旧词新用具有很强的活力,主要表现为词义的新变和时代特征的突出。语言使用者通过网络的力量,将很多旧的词语、句子等都赋予它新的含义,并进行大规模的传播和扩散。词语新义也大多为旧时的词义引申而来,会根据语境使用主体等客观现象发生改变。词义变化既包括概念意义的变化,也包括附加意义的变化。
如今诸多流行语都是将旧词赋予新的含义,旧词新用已然成为网络文化的一个新潮流。如同年火爆网络的带有幸运儿新义的“锦鲤”、带有嫉妒羡慕新义的“柠檬”、带有“怼”“撩”“搞”等多重新义的“盘”都是旧词新用。就像“南”字所引申的“向南而生”这个词语,首先,它本身有作为方位词的含义,再者作为“难”的同音字,表示“困难”;其次,它将“南”字本身的文化意义融入其中,它在汉文化中代表着太阳和生命,它的文化意义和新产生的积极向上的词义之间有内在联系,从而被广泛传播和使用,意义逐渐泛化,使“南”最终成为一个流行的新词。
四、结语
通过对“南”字的新义的形成、语义、演变原因等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南”属于旧词新用,含义也并不局限于与“南”字同音,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语言使用者根据语境等多种需要不断赋予它新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对“南”字这类网络流行语进行研究,可以有效了解人类语言的共性,揭示社会现状对语言的影响,让我们更好地探索语言的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