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
2020-02-25谢伟杰谢丽华
谢伟杰谢丽华
(1.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7;
2.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清 350300)
近年来,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现状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且国内外金融市场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金融功能的发挥,高度重视金融效率的提高。习近平多次就中国的金融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论述,这些论述系统而科学。系统学习习近平关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论述,有利于系统了解习近平对金融体制改革的整体方案和逻辑思路,更好地理解中国为何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为何要创设“亚投行”、为何要进行金融供给侧改革、为何要设立“科创板”、为何要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等重大金融体制改革,从而形成“自信、开放、创新”的中国金融观念;有利于更好地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武器,积极构建能够满足可持续发展和大国崛起需要的金融体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
一、金融的重要性: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1],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科学共识,它是由社会经济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践表明,在金融体系较完整或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充分的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就较快一些,而在对金融管得过严(甚至取消金融市场)的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就相对慢一些。改革开放后,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金融对现代经济的重要作用,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不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长期保持金融稳定并不断增强金融的市场活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长期持续快速增长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较重要原因之一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金融体制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注重金融市场活力的释放。改革开放后,中国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先后建立了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和基金,并建立了全球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证券市场,逐步形成一个结构相对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鉴于金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从1997年开始,党和政府每五年召开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认真分析、总结我国在金融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今后五年的改革方向和指导方针。此后十五年我国不断根据新的经济环境加强金融监管,实行“分业经营”的金融监管模式,逐步推进国有银行改革和“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造”,2012年则强调“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和“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等。
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逐年放缓,预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保持6%左右“较低水平”的中速增长,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但相对全球经济而言,中国这种“较低水平”仍然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占比仍在不断上升,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贡献率及其国际影响力仍呈不断提升的态势。面对我国金融领域在新时代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趋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金融体制改革,更加注重发挥金融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关键作用,认为它是“现代经济的血液”[2]512,只有血脉畅通,经济才能持续增长。2015年7月习近平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3],应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发展的现状,更加强调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国计民生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完善的金融体系,才能保持该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才可能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金融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不但不能怀疑其存在的必要性,而且应尽最大努力去完善我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充分发挥其核心作用,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二、金融的本质:服务于实体经济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金融市场也不断发展壮大。金融市场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向实体经济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资本逐利的特征,“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4],仅在金融系统内部空转,不但未能向实体经济提供资金,而且形成越来越大的金融泡沫,金融风险不断累积并扩大。习近平指出,“放任资本逐利,其结果将是引发新一轮危机”[2]524。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好金融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5]。
一方面,习近平认为应允许并鼓励金融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只有具有一个功能健全的金融市场,实体经济才可能获得更多来源、更大规模、更长期限、更低成本的资金支持,才可能集中更多资金投资于更大规模、更长收益期的项目,才可能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并获得可持续发展。早在2001年习近平就提出应“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等行业”[6],2005年他又提出“要完善资本市场与金融服务”[7]120,党的十八大以后他就金融工作多次作出重要讲话,指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系,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8]27,要“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5]。“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9]“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10]“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金融环境”[11]。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是一个社会实现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发展金融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的。针对现阶段中国金融市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习近平多次强调“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实力的根基”[12]312,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13],必须坚持增强金融的“服务实体经济能力”[14],2017年在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进一步提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3]。由此可见,只有建立一个以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的金融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夯实经济发展基础”[15]。
三、金融体制改革目标: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制
鉴于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九大报告先后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16],要“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要“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8]28。综合其在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2019年“金融供给侧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习近平认为一种良好的金融体制除了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为目的外,还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以市场为导向,能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服务,二是发挥政府作用,优化金融结构,三是通过严格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2]278-279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从党的十四大开始,党和国家就已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在深刻总结建国以来的正反经验、教训,系统分析中国的现实条件后,得出“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17]77。十八届三中全会,党中央首次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由原来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17]76,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7]116。习近平强调“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18],要求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市场化”导向,要求党和政府主要依靠市场来完成资源的配置工作,从而提高“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17]77。
习近平多次强调深化金融改革一定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9]。他明确指出,“中国将按照市场化、法治化方向稳步推进金融改革”[20]。首先,习近平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14],2013年,我国全面放开对贷款利率的限制,2015年不再设置金融机构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我国在形式上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其次,习近平一直要求国有银行应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积极推进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要求国有银行真正形成行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使其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法人。再次,习近平一直强调应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拓宽实体经济企业的融资渠道(特别是直接融资渠道),不断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大力推动下,科创板于2019年6月13日正式开板,并于7月22日开市。最后,习近平一直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应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满足实体经济的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加大创新力度,设计出更多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广泛的金融服务。
(二)发挥政府作用,优化金融结构
习近平对于金融体制改革,不仅注重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功能,同时也注重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重要作用。虽然“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的形式”[17]77,但这并不说明政府就应该无所作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17]77。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维护市场秩序和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作用,“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21],将有利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市场配置和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17]117,要“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17]118。
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挥政府所具有的信息集中、权力集中的优势,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的经济危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是不同的,它们有各自的活动范围和边界、职能和任务、优势和不足。“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发挥政府作用”[17]77“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17]116。2017年习近平在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3]。要求政府通过合理界定政府的作用范围和程度,既充分发挥政府的公权力的优势和宏观引导的作用,制定必要的市场规则,并提供必要的市场服务和监管,防止政府作用的缺位、不到位,又要避免因越位和错位管理而影响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配置效率。
(三)加强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由于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外部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直要求对金融市场加强监管,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习近平在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9]。此后,他连续六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不断重复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除此以外,他在201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提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以‘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为首的三大攻坚战”[22]。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虽未明确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词,但却进一步明确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原则和具体措施[23]。在2017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等重要会议上,习近平也多次强调“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3]“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8]28。2019年“金融供给侧会议”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坚决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风险在内的重大风险攻坚战”[5],维护金融安全。
除了多次强调监管应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思维外,习近平还提出各种具体的金融监管原则和监管路径。首先,他认为“脱实向虚”是我国经济面临的最主要的金融风险,“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3]。其次,他认为应“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并借鉴国际经验提出金融监管可采取“统筹监管系统重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控股公司”“统筹监管重要金融基础设施”和“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三个统筹的监管方式。[1]最后,他提出了系统、完整的完善金融监管的具体路径:要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信用惩戒机制”“反腐败”“资金流动”“制度体系”等方面加强监管,要“加强监管协调”、要“统筹金融管理资源”、要“加强基层金融监管力量”、要“建立监管问责制”、要提高“违法违规成本”、要“培养、选拔、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精通金融工作的干部队伍”[5]。
四、坚持党的领导,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优势
习近平多次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2]18,应确保党“总揽全局”,这样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2]18,切实建立和完善各项金融制度。习近平认为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都具有突出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统筹领导”[24]。因此,金融体制改革也必然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这样才能确保金融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确保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要坚持党在金融领域的领导地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建好金融系统领导班子”,加强“对关键岗位、重要人员特别是一把手”的选拔、管理和监督,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有高度的党性原则,又要具有必要的金融知识、能力和工作素养,熟悉金融业务,能够把握金融规律,“对各种项目、投资、金融活动,要深入研判、评估风险”[2]220。其次,要抓好企业内部党的建设工作。在企业
内部建立和完善党的组织机构,加强企业的党建工作,加强理想信念、党性、纪律和党风廉政方面的建设。再次,要通过各种路径,“大力培养、选拔、使用政治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金融人才,特别是要注意培养金融高端人才,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队伍”[2]281。
五、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金融供给结构
习近平指出金融市场具有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2]222。但现阶段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风险主要是金融供给不足和金融供给结构不合理问题,如间接融资比例太高、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足、金融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但还是“总体可控”的。[2]232因此,在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应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提出要“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252“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5]。综上,习近平认为中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首先,积极构建一种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3],应进一步改善我国的金融环境,拓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选择路径。其次,要创新金融调控思路和方式,注重对现有金融供给侧存量进行重组,并通过增量不断优化金融供给侧结构。再次,推动国有银行战略转型。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主要是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为主,而国有银行又占主体地位。因此,金融供给侧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推进国有银行改革,既要加强党的领导,也要引导国有银行更多地服务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又次,应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提高对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应通过发展增量,不断优化银行体系的金融供给结构,使整个银行体系的金融供给更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最后,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积极规范多层次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25],不断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提高资本市场的保值、增值能力。
六、扩大金融开放,参与全球金融治理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普遍存在两点希望:一是希望中国继续扩大金融开放的程度,二是希望中国在金融领域也能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
关于继续扩大金融开放问题。一方面,它将有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世界金融体系,从而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和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其他国家的资本分享中国改革开放红利提供更大的合作平台。另一方,它也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金融风险,有可能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甚至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面对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习近平一直强调应在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情况下,有序推进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他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17]113“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26],要“加大开放力度”[27],并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8]28。
关于其他国家希望中国在金融领域发挥更大的建设性作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我国现有的金融国际地位和我国的经济地位极不匹配,未能体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国频繁使用其金融霸权对多个国家进行金融霸凌,对这些国家经济造成严重危害,严重影响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普遍希望中国能提高金融供给能力,适当降低美国金融霸凌的危害程度。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最终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就是美国利用其金融霸权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转嫁其国内危机的一种恶劣行径。习近平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多次对如何优化全球金融治理结构提出倡议和建议,“要稳步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机制”[17]330,二十国集团应做“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倡导者和推动者”[2]473,并向世界各国作出庄严承诺“随着中国实力上升,我们将逐步承担更多力所能及的责任”[28]。不仅如此,中国已积极行动,初步构建了“同世界银行等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形成层次清晰、初具规模的‘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网络”[2]510。2013年2月,习近平提议设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支持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国家开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17]293。此后,又先后成立了“丝路基金”和“中国同中东欧‘16+1’金融控股公司”,在不影响中国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国际责任,支持更多的国家共同发展,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好评。
综上所述,习近平关于金融体制建设和改革所发表的重要论述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第一,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应大力发展金融;第二,其本质是服务实体经济,应回归本源,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避免“脱实向虚”;第三,应努力构建一个“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严格监管”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体制;第四,应坚持党对金融的领导,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优势;第五,应通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金融供给结构;第六,应通过扩大金融开放,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系统学习并深刻探析这些重要论述,能够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有利于党和国家坚定大力发展金融市场并加大金融开放力度的决心,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优势,不断降低金融市场的风险水平;有利于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并不断提高我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