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类影视作品对公安宣传工作的启示
——以《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为例
2020-02-25张月
●张 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北京100038)
一、公安宣传工作的社会背景
宣传工作在预防打击犯罪、鼓舞警员斗志、塑造警察形象、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安宣传做好了,就是战斗力,就是警力。[1]
(一)树立警察群体公信力
社会治安的稳定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而公安机关就是维护社会治安的专门机关。随着公民主权意识的加强,通过警务公开的方式来加深公民对警察工作的理解和认同有助于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社会发展,犯罪手段愈发科技化、隐蔽化,国际治安形势也日益严峻,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的需求不断提升,更加依赖作为权威主体的警察进行普法教育、威慑犯罪,为人民装上“安心锁”;随着新闻传播方式的多样,不良的舆论宣传会侵蚀警员的斗志,削弱了公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感,更需要正面宣传的引导,推动公安工作的开展。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公安宣传要跟上时代需要
伴随新媒体的发展,媒介融合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突破传统媒体信息传递的拘束性,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扩宽,接收信息的门槛降低,信息蕴含的价值更加多元。泛娱乐化的市场经济下,无处不在的言论、信息包裹着人们,也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视听盛宴下,公众热衷于消遣娱乐,在这样的背景下,破除旧有的弱势舆论导向,获得宣传话语权就愈发重要,关系到公安机关宣传工作的实质效果。
(三)纪实影视精品成为公安宣传的清流
公安题材影视文化作品作为载体的宣传,是用艺术手段弘扬法治精神、宣传法治理念、影视化构建国家警察形象的主动尝试。纪实内容影视作品的真实底色最合乎人的本能愿望,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艺术性刻画审美感染力强大,纪实审美注入新鲜的活水,电视屏幕上各类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方式或多或少有了纪实元素的渗透。[2]
20世纪90年代的《望长城》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实美学创作实践的面世,后来便一发不可收拾。公安题材经典作品从纪实电视剧《营盘镇警事》到纪录片《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再到纪实类真人秀节目《守护解放西》等作品,在受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有效提升了公安宣传工作的感召力。
二、纪实类影视作品宣传的新意
(一)创新宣传,变严肃僵化为寓教于乐
纪实类公安题材影视作品的宣传破除了公安宣传工作传统严肃僵化的“次元壁”,淡化官方化、模式化的刻意灌输,从以破案普法类严肃的新闻节目宣传为主到影视节目作品多元化宣传,拉近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柔化作品价值观宣传的痕迹,在泛娱乐化的商业竞争中坚守价值底线,打造艺术性与宣传性相结合的典型样板。
1.创新宣传
纪实类影像作品借鉴电视、网络平台媒介,激活公安文化元素,讲述更多“一流的公安故事”,顺应公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趋势,将刻板的宣传内容“软化”,注重寻求社会接纳与群众认同,变信息不对等的强制灌输“硬宣传”为亲和、自然地将信息暗含在影像作品中,使受众在观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无意识中主动接受引导。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这部全景式警务纪实片,用镜头展现了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的精细化警务工作,呈现给群众最有代表性、最暖心、最富有正能量的内容,每一个发生在众人身边的警民故事中,基层民警都第一时间感知着城市的“冷热变化”,用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难,守护着他们的平安。比如第一集“风雨护城”中,台风肆虐,基层民警都在为转移民众而奔波,海湾派出所副所长唐文忠在巡逻中发现了因不放心田里作物偷溜回家的老夫妇,并苦口婆心劝其返回安置点。又如第十三集“天下无诈”中,南码头路派出所社区民警陈兆康警官例行上门宣传防范电信诈骗,经过详细核实,发现某居民被虚拟网站的空壳数据诱惑洗脑,执着于高利润的理财投资,民警多次劝阻其到派出所做笔录,并且对银行账户进行止付,最终让该居民及时止损。镜头下的事件是最直接地反诈宣传,这样的普法宣传更加深入人心。
2.寓教于乐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更替,观众需要看到消弭警察与罪犯、与民众间矛盾,更多理解包容的,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温情影视作品。《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正是典型范本,不再通过渲染暴力凸显正义为主要手段,以真实为底色,以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寓教于乐,破除套路式宣传,避免矫枉过正。
比如《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成功塑造了优秀的人民警察形象,“曹家渡男团”作为当下社会最需要的正能量偶像成功出圈。他们坚守价值底线,一位位基层民警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打击犯罪,捍卫着法律的尊严,服务人民,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责任、忠诚、担当、正能量,这些卫士的家国大爱擦亮了公安故事的“金字招牌”。节目开头的趣味宣传、片尾的防卫术课程以及平安小课堂的普法知识使受众在观看中吸纳知识的同时,也对警察、对违法行为的识别与处置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而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更好地配合警务工作。许多受众表示要坚决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并感谢每一位警察的付出。
(二)纪实表达,转虚假夸张为生活质感
纪实表达赋予了宣传的底气,展现真实接地气的人民警察工作、生活影像,用事实说话便可破解质疑。这些影视作品的纪实表达有以下特点:
1.个性化的平民偶像
突破以往的明星、英雄式主人公打造,此类纪实作品以平民化视角,用镜头定格基层警察这些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不再是刻板单薄的脸谱化形象,而是突出个性的生动个体。社会治安的稳定是每一位基层民警共同接力的结果,还原日常生活中基层民警的状态,用普通人视角为平民英雄写传,是《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的主基调。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镜头中的每一位基层警察,首先都是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他们会因为家庭琐事而烦恼,看到路边的小猫也会轻轻爱抚,凌晨的夜班过后也会累倒在办公室,也会对曾经遇到的危险感到后怕。但是当他们出警时,便成为人们最可靠的卫士,理性耐心、机智勇敢。在第八集中,闵行公安分局法制支队的民警张慧响应号召,从审核案件的窗口岗位支援到返程高峰的第一线,在自己外婆突然去世消息传来之时,选择坚守任务艰巨的门户岗位,他抽空在4分钟的休息时间里联系了牵挂的家人,青浦方言下朴实的嘱托和张慧难过的侧脸,都真实展现了人民警察柔软的内心,这也是许多民警舍小家为大家,全力保护城市健康运转的真实写照。
2.多元化的叙事方式
不同于刻意依照台本的摆拍痕迹明显、主要依靠旁白刻意引导的叙事方式,纪实化影视巧用复调式叙事方法,在镜头下当事人、警察及围观者于事件的始终都记录下不同的诉求,不同声音的碰撞、不同反映的对比呈现出事件的复杂态势,最大限度地保证故事的完整性,在冲突中推进事态变化,更好地使受众融入,在情感上成为事件发生和解决的全程参与者。比如曹家渡派出所民警周世奇出警帮助一位不知为何原因情绪失控的狂躁男子时,该男子见到他后情绪平稳下来,为其点赞,还说出了“你是正义的天使”,之后民警也陪同他去医院进行检查。这一奇葩剧情虽然引发笑意,但也无法掩盖事态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及其中牵扯的吸毒隐患、公民身体健康以及民警服务态度等问题。周世奇用细致耐心的态度保护着人民群众的生命,真实地展示了警察群体的工作状态。
3.融合性的审美旨趣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多借助行车记录仪、执法记录仪、当事人口述和实地取景等多角度记录,采用零干预的拍摄方式,用人物的情绪或环境的变化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不刻意设置高潮和悬念,更加细节化地关注过程中的矛盾、情绪。此外,该作品有许多艺术感的画面、抒情性镜头,各种分屏画面的巧妙运用,搭配适宜的场景音乐、花边字幕,用自然叙事的方式提供饱满信息的同时也创新了审美旨趣,给予受众充足的留白思考空间。比如凌晨街道警察巡逻的侧影,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的上海夜景,以及台风过境后雨过天晴的美丽天空,都体现着基层警察守护下城市的繁华稳定。
(三)互联基因,变线性拘束为立体联动
《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在主题创作、互动反馈、产品包装上更加贴合网民习惯,凸显着互联网的基因,开放式的立体联动宣传更扩大了内容推广度,提升了受众粘度。
1.主题设置
该片的主题设置紧跟社会潮流,几乎覆盖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民警既要寻找离家出走的男孩,也要处置诈骗举报;既要调解医患矛盾,也要帮助老阿姨清理马蜂窝;既要乔装外卖小哥智擒嫌疑人,也要帮助走失的黑天鹅寻找回家的路,甚至成为失恋醉酒小哥的“情感疏导大师”。这些事件看起来纷繁复杂、毫无干系,实际上涉及了家庭纠纷、日常琐事、民事调解、刑事执法各方面,且案例更加具有典型性、标杆性,有示范效应。总导演蔡征、执行总导演邵英藜透露,“团队在海量素材中遴选典型案例及基层民警代表,力争将最有代表性、最暖心、最富有正能量的内容呈现给观众。”[3]
节目每一集的题目设置也很有吸引力,风雨护城、千钧一发、平安图鉴、城市猎人、情满佳节等,不仅简短有趣且主题突出,向我们展示了一线民警们的付出,反响强烈,受到广泛好评.每一个主题中的每一个故事,都具有明确的逻辑线,串联成完整的故事集。
2.破壁互动
首先,《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更加考虑受众的观看感受,重视互动反馈,利用视频网站观影弹幕即时性、门槛低、高参与的优势,营造出“实时互动”的感觉,提升观影的愉悦感,带动视频观看氛围,有针对性的评论以及一些剧情注解式的弹幕信息补充,还能引发共鸣思考。比如“前方高能”的弹幕提升剧情关注度,“火钳刘明”的弹幕在刷存在感的同时寄托了对节目的期望,各式各样的案例大面积讨论弹幕能引发观众的思考,“警察哥哥辛苦了”的弹幕则表达了对民警群体的理解尊重。
其次,《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的宣传途径多元化,从卫视节目到网站同步,再到短视频交互平台的引导,以及微博话题的推广普及,扩大了该节目的宣传维度。比如在微博上关于“派出所的故事2019”的话题阅读量高达3.4亿,该节目的官方微博粉丝也有近3.5万人;从节目中拆分的优质内容片段碎片化宣传引导受众对节目的深入探索,也在每一个短视频中成功塑造个体民警形象;节目收官之后,其宣传力量依旧发挥着余热,比如与优秀公安题材电视剧互动宣传,在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进行网警知识普及等,都是公安宣传的典型范本。
3.产品包装
现代视听语言对节目的包装能够顺应受众不断提升的观赏需求,最大限度削弱审美疲劳。节目的后期剪辑功力深厚,在配乐上根据情节发展配套适宜的音乐,遇到逗乐警情时忍俊不禁,遇到突发警情时严阵以待,疏导人心时舒适平和。比如“风雨护城”中南桥派出所民警赶赴现场核查群众是否接到诈骗电话时,恰逢该户主气定神闲地打麻将,诙谐灵性的斗地主背景音乐的出现缓和了紧张氛围,也展现了和谐的警民关系。片尾主题曲《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由民警演唱,歌词寓意深厚,与之匹配的画面剪辑也都完美展现基层民警守护社会治安不断奔波的身影,升华节目主题。多屏画面碰撞对比实时展现事情的发展态势,增强故事的张力,市井气息扑面而来。节目摒弃以往节目中广告植入频繁突兀的传统,主要在片头片尾及角标中自然露出,降低节目中出现频率,最大限度减少对节目内容的干扰。
三、纪实类影视作品的宣传对公安宣传工作的启示
(一)发挥软宣传的浸润作用,坚守道德底线彰显价值担当
要正视纪实类影视作品对公安宣传工作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它们是观察中国警察很好的窗口。影视作品作为一门艺术,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的同时,更多的是能动地反映现实生活,寓教育、规范等功能于娱乐功能之中。警察作为国家机器的特殊性决定其宣传工作的严肃性,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与人民对精神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亟需宣传工作方式的转变,不拘泥于刻板的灌输宣传,用接地气、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宣传,提升受众的接受度,缩短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感将强势话语传达化为互动探讨交流,听取受众内心的真实感受,理性与情感的双重表达,让宣传的话语更有温度。要积极选树优秀民警典型,“造星式”培养身边的榜样,充分发挥典型宣传的作用,挖掘“小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向社会传播公安正能量。
(二)坚持人民需求创作导向,打造公安纪实影视节目精品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键是讲好中国故事。在大宣传格局指导下,讲好公安故事,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4]创作喜闻乐见的公安影视文化精品,一定要坚持以真实为底色,破除模式化宣传,运用纪实语态表达的专业性知识,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视听语言运用、审美表达上为作品加持。第一,选材源于生活,对社会现实题材予以关注,传递人民的心声,提升对受众的吸引力;第二,拍摄与表演的艺术渲染要掌握对尺度,将纪实性与艺术性完美融合,更好地展示人民警察的真实形象;第三,主人公的焦点落在民警个体身上,凸显职业与地域文化色彩,塑造有热度的人物形象;第四,平和的故事化叙事表达与现代视听语言相结合,讲出有柔情有趣味的警察故事。
要打造公安文化精品品牌,需要金盾影视中心等来自公安队伍的专业人员担任顾问,对内容逻辑细节进行把关,避免出现因创作者错乱警务工作程序、弱化专业能力等问题造成剧情失真影响口碑;加强公安题材影视节目的内容审核,提升对制作团队的水准要求,从源头上为优质纪实影视作品品牌化发展把好关;对于已经出版的公安题材纪实类影视作品,进行客观理性的评析,保留改进欣赏点,接纳批评建议,在不断反馈摸索中创作更加一流的作品。
(三)推进公安大宣传格局建设,织密立体宣传网提升宣传效能
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强调,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观念。加快构建公安“大宣传”工作格局,更好地发挥宣传工作功效,助推公安工作持续健康科学发展,已成为公安宣传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5]公安宣传要提升工作重视度,科学整合警力资源,充分发挥公安媒体的带头作用,完善相关考评奖惩责任机制,规范宣传活动;注重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协调好与媒体间的关系,扩宽宣传渠道,织密公安宣传网络矩阵;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入,在警察队伍内部培养宣传人才,在外部与人民群众积极配合,社会各方齐抓共管,调动宣传工作开展积极性;加大政府对纪实类公安影视作品创作及宣传的扶持力度,从政策、制度、资金到宣传推广“一条链”保障,使公安影视作品在商业化竞争的潮流中站稳脚跟。
四、结语
各类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以及传播语境的复杂,对公安机关宣传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挑战。以纪实表达、叙事新颖、受众广泛为特点的纪实影视作品,将成为开展公安宣传工作的一种新选择新途径。公安机关应重视纪实影视作品中的价值传达,聚焦现实,主动创作展现人民警察真实工作动态、情感际遇为叙事主体的优秀公安纪实影视作品,同时,以宣传展示新时代公安工作、讲好“一流的公安故事”为使命,顺应公安大宣传格局建设的东风,提升立体宣传效能,增强公安宣传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