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探析

2020-02-2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华幼儿园传统

(福建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研修部,福建 福州 350025)

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级各类教育都聚焦于“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在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命脉至关重要的幼儿时期,培养儿童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幼儿教育的核心价值。作为链接社会要求与幼儿个体成长的幼儿园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幼儿园进行传统文化课程建设,要让优秀传统文化对儿童产生浸润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美国教育学者鲍尔斯(Samuel.Bowles)与金蒂(Herbert.Gintis)认为,课程即文化的再生产。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课程的重要内容来源。要让学生通过课程,在实践中体验领悟、传递文化,有必要构建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利用一切的社会资源,指导幼儿感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且向幼儿介绍我国各个民族的文化,使幼儿能够了解到人类的多样性和迥异性。”《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要求,规定幼儿园实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因此,按照国家政策,应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儿童培养成为能传承文化、适应社会的公民。幼儿园课程从目标、内容到形式,都必须认真思考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促进儿童向既定的培养目标发展。

(二)促进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全社会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不仅提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而且重视“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党的十九大更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决定了课程及学前教育的整体走向。幼儿园课程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能够实现学前教育的社会价值,直接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1]这种价值倾向,必将映射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能培养认同和适应我国传统文化的未来合格公民,并能将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的接班人,直接决定了幼儿教育的正确方向和质量。

(三)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认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学前教育时期是人类生长的关键期,也是文化形塑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文化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传统文化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让文化丰富幼儿的生活,陶冶与滋养幼儿的心灵,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中华文化及民族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文化自信并形成正确的文化观,也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品质和优秀道德品质,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二、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主要问题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多数幼儿园努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但是,仍然存在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国外文化的引进缺乏认识,缺乏高位理论引领,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基本价值取向不清,课程目标体系不健全,课程实施单一,缺乏多元途径,课程评价薄弱等问题。[2]

(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缺乏系统规划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研究,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以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与发展,落实《纲要》精神。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高位理论引领和系统规划,以至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内容中占比很小、分布不够平衡。幼儿园的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多以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艺术等为主,传统文化内容多是零碎穿插在主题教学活动中,教育针对性不强。

(二)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单调,效果不佳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效果却不理想。受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幼儿园教师多侧重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相对忽视对文化内涵的弘扬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继承与转化,忽视创新的重要价值。传统文化内容零碎穿插在主题教学活动中,设计组织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主要以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对儿童的内在感受关注不足,相对缺乏儿童立场、儿童视角。

(三)教师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幼儿园教师的积极性不高。有部分教师尚未意识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和幼儿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有的年轻教师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比较淡漠,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不适合新时代的幼儿学习。大部分教师按照园本课程的安排和内容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自主挖掘利用地方特色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积极性。

三、推进幼儿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的策略

幼儿园有一定的课程自主权,应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根据所在的地域,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

在顶层理念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幼儿园工作才更加有据可依,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学前阶段是幼儿文化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幼儿园课程应彰显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的作用,面对强势的外来文化,教师要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责任意识和文化自信,在吸收和借鉴中实现本土教育文化传统的接续和创新,避免教育西化。教师要能正确解读传统文化内涵,避免传统文化实践模式偏离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诉求。[3]有选择地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鲁迅先生所说“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采取“拿来主义”,汲取传统文化中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精华。基于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应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从生态文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方面,平衡传统文化内容;再根据幼儿的年龄,螺旋上升的编排不同板块的内容,以循序渐进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二)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图谱

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三位一体”课程开发理念和思路,多途径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首先,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品质、易操作”的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发挥高校专家和幼儿园教师的优势。高校专家能为课程构建提供指导与廓清知识错误,幼儿园教师的参与有助于把握幼儿发展的需求,并结合区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传统文化地方课程。[4]区域内的幼儿园可以共享地方传统文化课程平台上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展传统文化系列教育活动。

其次,遵循纲要精神,建设传统文化园本课程。幼儿园可以开发正能量的与幼儿生活有关、容易接触到的地域性的传统文化内容,形成传统文化园本课程。让幼儿亲身参与,感知体验,获得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构建属于自身的知识体系。[5]如福州市晋安区进修校附属幼儿园,充分发挥晋安区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的寿山石发祥地这一地域优势,挖掘本区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童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积极传承民间艺术,强化传统文化在园本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次,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于课程内容的各领域之中。有的幼儿园在传统文化与“五大领域”的整合中,建构礼文、国艺、健体、数理等课程群,探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儿童人格成长、心智发展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6]如福州晋安进修校附属幼儿园以篆刻文化为基底,整合五大领域的内容,随之生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既有童印活动,又有各领域内容。

最后,在各领域活动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在社会领域活动中,可以融入生活节俭,良好举止礼仪,能和家人、邻里和睦相处等体现东方文化传统的价值观;在艺术领域,渗透中华传统艺术;语言领域活动可以渗透民间故事、民谣等。在各领域活动中,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细化到各个年龄阶段。

(三)创新课程实施方式

维果斯基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历史文化背景重要性的观点。启蒙期的幼儿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还要符合其生活成长的文化生态背景。首先,创设适宜儿童学习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必须根据幼儿生活的特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传统文化环境和氛围,把幼儿与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

其次,运用游戏的方式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美国著名教育人类学家奥博格说:“让儿童在游戏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是传承文化最有效的路径。”皮亚杰认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边做边想,幼儿的思维伴随着动作发生。因此,可以将传统文化与游戏相结合。通过游戏,让幼儿亲身参与和感知体验,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如在体育活动中,开展“老鹰抓小鸡”“踩高跷”“鲤鱼跃龙门”等民间游戏;在听读游戏中,诵读民间歌谣;在亲子游戏、各类主题游戏中,进行陶瓷制作、篆刻、彩绘、民间剪纸、画国画等传统文化实践操作活动。将传统文学、传统艺术、传统节日、传统礼仪教育等渗透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通过多种材料、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自主、愉快的游戏中,充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美,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再次,运用陶冶、浸润式的方式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必须树立幼儿传统文化教育具有农业品性的理念,需对幼儿悉心关照与呵护,让传统文化在幼儿的心灵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结合幼儿一日生活中蕴含的诸多教育机会和各个环节,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真切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不是一味地灌输传统文化内容以及照搬传统文化中表面化的行为和仪式。通过文化陶冶,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教师要率先垂范,用传统文化树立行为规范,不断修炼师德,在道德上成为幼儿的楷模,浸润滋养幼儿的心灵,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加强家园合作,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并积极配合幼儿园的传统文化活动,发挥家庭对幼儿的影响。

最后,运用数字化手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数字化手段极大丰富了传统文化内容,创新了幼儿教育模式。可将数字化资源合理整合到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中,用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同时,用多种形式对幼儿多感官进行信息刺激,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唐诗、宋词、古典歌曲、戏曲等,配以漂亮的插图、优美的音乐等,进一步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促进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有效传播传统文化。

(四)加强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的师资力量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是幼教工作者的责任。《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指出,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要有文化自信,要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等。幼儿教师要具备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综合设计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能力;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能力;能在观察分析幼儿活动时,提供支持策略的能力等,幼儿园应多方面支持教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能力。在园本教研中,共同研究在传统文化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同事之间的对话和反思,发展和建构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实践经验和智慧。通过构建区域学习共同体,与优秀幼儿园分享传统文化教育经验,交流实施情况,拓宽思路。邀请研究传统文化的专家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手工艺人进园,与教师交流合作,帮助教师深入学习与理解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在观摩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共同建立课程评价机制等,使教师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课程评价能力。幼儿园还应尽量创造条件,让教师参加传统文化专项培训,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能力。

猜你喜欢

中华幼儿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我爱幼儿园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欢乐的幼儿园
老传统当传承
爱“上”幼儿园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