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立德树人 凝练核心素养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教法思考

2020-02-25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育人

(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福建 泉州 362000)

纵观世界多个国际组织,在上个世纪90 年代就十分重视以“素养”为核心的未来课程[1]。国家与世界发展需要国民具有较高的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国际社会对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改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构建新时代核心素养体系,将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地位,成为我国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本文立足统编教材,提出优化整合课程资源,突出适用性;教学契合主题,凸显生活性;教材顺应趋势,突出时代性的教学模式,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法进行思考。

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整合课程资源

道德与法治教材教学在依据课程标准的同时,要将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和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引进课堂,及时跟进社会发展进程,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课程核心素养教育的新颖性和时效性。如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中的《减少垃圾变废为宝》,本活动的编排意在引领小学生从小领悟党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方针政策,开展环保教育。四年级学生对垃圾分类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考,教师链接课程资源“厦门五国金砖会议”中将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在扩大学生认知视野的同时,把握贴近学生生活的时事热点。统编版六年级下册《探访古代文明——中国中医药学》,教材编写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顶层思路。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社会认识,在“停课不停学”录像课中,教师播放“我国外援抗疫”“中医疗法”等视频,让学生对中医的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力求通过交流分享,挖掘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发现和感受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熟悉中国携手全世界人民共同抗疫的这一举措,培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情怀。教材教法有效整合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

小学阶段是核心素养发展的“种子期”,也是形成核心素养的拔节孕穗期。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途径。尤其是承担着“引导价值、塑造人格,培养合格公民”奠基作用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更承载着培育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教法改进研究,就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核心素养导向的德育目标,进行基于学校德育中的现实问题的实践探索,研究总结提出改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与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较为具体的教学建议和教学关键过程,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章可循,促进多渠道德育融合,发挥育人合力。

二、立足深化课程改革,创新教材教法研究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强调:“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2]为此,基础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改版,由改版前的一标多本改为国家统编教材。新教材在六年级和八年级上册增加了“法治专册”,以“主题式编排、生活化取材”为主基调,编写主题突出,脉络清晰,契合当下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环境复杂化的现状。在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环境,强国战略亟需综合人才,社会发展更需要提高国民素养的新时代,应该创新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深化课程改革。

统编教材编写依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七大主题(日常生活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热爱自然教育、国情国史教育、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进行教学。教材更加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自主发展”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六大素养的重要方面,要求教师依学生实际出发,把对学生的学业质量和核心素养要求落实到教学中。要将师生问答转变为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创新实践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低年级教材在副版中编录了大量的绘本故事,是品德课程教学契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如统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中“不做小马虎中的绘本故事——马虎危害大”,讲的是不马虎的办法和马虎危害大的故事,对于培养学生做事“不马虎”的习惯,有一定的促动和启发作用。绘本故事作为教材的补充材料,既联系生活,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啻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要在发挥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强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法治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度、适量地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彰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立德树人目标,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三、契合教育教学趋势,知行结合提升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教法改进,是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自我审视与自我提升的过程。一方面要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要以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改进课程建设,审读评价德育改进的进程。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里强调:以“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为基本原则。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各个环节的实践探索,依据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实际,注重螺旋上升和分层施教,尤其要将知行结合凸显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孙彩平教授把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定位为综合性的“实践智慧”。如教学统编版一年级下册《保持整洁有办法》这一课例时,教师不但要注意保持话题与空间的开放性,还要引导学生保持班级和自身的整洁。教材中的绘本“皮皮的故事”,演绎了一个实践过程,意在引导客观真实记录行为表现情况,引导学生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实现由知到行的价值引领。

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要求基础教育要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法治改革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课程教材在编写中,将法治教育以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以培养学生从小学开始养成“知法用法守法”的法治意识。以下是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教学片段:教师课前播放一段视频——沙画故事:讲述成长在宪法保护下的普法故事,并提问:“谁来说一说你从视频中感受到什么?”“宪法陪伴我们成长。”教师揭题:“什么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学生读教材正文,了解宪法中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利到底有哪些?”学生交流课前学习资料,进一步了解相关公民的基本权利,找出并朗读教材内容,完成教材32 页的作业后进行反馈。读相关法条,边做题目边学习法条,了解文化教育权利是宪法中18 条公民的基本权利,引导学生感受教育权在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引发学生思考:法律与生活的关系?学法如何迁移到生活中用法?生活中如何守法?……通过问题解决、学思结合,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

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厘清和提出后,能帮助教师端正教育观,从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重新认知该学科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学科实现“正位”。用核心素养和大德育观指导学科教学改革,构建优质课堂,契合新时代教育趋势,发挥育人功能,改进课程育人,改进实践育人,突出知行结合,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